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22|回复: 0
收起左侧

西游记未解之谜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9-6 1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游记作为我国最为知名的书籍,可以说几乎家喻户晓,尤其是孙悟空的故事,令很多孩童都知晓。加之88版西游记的热播,导致西游记成为中外知名度最高的小说之一,但是西游记中有一些谜团其实也曾牵引很多人前去探索,这些谜团的解开或许更有助于西游记从故事走向研究的道路。
  作者何人——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
  西游记作者是谁,估计一万个人都会说是吴承恩,可是事实上却并不一定,由于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最早的版本为金陵世德堂本(明万历二十年),署“华阳洞天主人校”,首有陈元之序,这便给《西游记》作者是谁留下空间。
  清初道士汪象旭刻《西游证道书》时,也把《西游记》归于丘处机(丘处机写过《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所作。随后,清代很多学者都持此说,如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刘一明的《西游原旨》、张含章的《通易西游正旨》等,《西游记》作者是丘处机遂成为清时的主流说法。
  不过,此说在清代便有人提出怀疑。根据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肯定了“吴承恩说”,“实则作这《西游记》者,乃是江苏山阳人吴承恩。”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观点。经过两位大师的肯定,“吴承恩说”在20世纪基本成为定论。
  其实,在20世纪,时不时也有人对“吴承恩说”发出质疑,提出新说。代表性的有俞平伯的《驳〈跋销释真空宝卷〉》、(日)太田辰夫的《西游记杂考》、章培恒的《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对《西游记》作者的考证引起诸多人的兴趣,提出的观点不下六种:李春芳说、陈元之说、全真道士说、鲁王朱观火定说、周王朱睦木挚说、樊山王府诸人说等。这些说法,多属推测,均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吴承恩说”也存在着如《淮安府志》中提到的“《西游记》不一定是现流传的这部小说《西游记》,或许是另部书,因为清初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将其列入舆地类,而此书很可能不是小说”等等疑点。也就是说吴承恩或许写了《西游记》但是这本书和徐霞客游记一样是一本地理志,因此吴承恩究竟是不是我们看到的《西游记》的作者,并不一定。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
西游记的作者一直被认为是吴承恩,这也只是鲁迅、胡适等人根据明朝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上所载,又据前人所论,推定淮安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而明清时期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是没有署名的。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是谁至今也没有真正的结论。而学术界对于西游记作者有三种说法,一是吴承恩,二是李春芳,三是丘处机。

吴承恩
不少文学家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吴承恩出生于淮安,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可惜两次考科举不利,直到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贫老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稗官野史,熟悉古代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而证明吴承恩就是西游记作者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关于《西游记》各文本中方言的研究,1980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几乎无可辩驳的证明了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



张春芳
有不少学者认为西游记真正的作者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他们认为吴承恩没有写作《西游记》的内学底子,而状元出生的李春芳爱好民间文学喜欢志怪故事与听说书,加上他的朝野经历,写作一部《西游记》是不成问题的。
认为《西游记》是李春芳所写的学者大都从诗文、明代制度等出发,从而艰难地找出蛛丝马迹。其实,《西游记》中多处显露兴化的影子,比如方言,当然,坚持淮安吴承恩说的人也可以说那是淮安方言,兴化方言与淮安方言有不少共通的地方,何况是明代的官话。
李春芳的身上有太多与西游记相似的地方,比如李春芳说东胜神州,是因为李春芳的父亲家住在兴化东门外的胜湖里,从胜湖里到东门大码头沿水路向东到达得胜湖,相传那湖心里住着一位白龙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孙悟空的龙宫借宝。又比如,得胜湖一带过去种着许多瓜果,其中有一种兴化特有的水果珍品,叫作“露果”,它生长在地里,培养方式十分奇特,这让我想起了五庄观的人参果。
还有兴化出产露果的地方叫王庄,王字多一竖就变成五字,她还曾经为兴化北门的观音阁写过碑记,而观音阁里的观音像有一套彩绘的千佛衣,这与唐僧得到观音赠送袈裟,祸起观音阁的老和尚贪慕袈裟的情节和兴化观音阁有没有关系?还有,在明代朝廷强迫兴化替国家养马数百匹,作为一位体恤民情的宰辅,李春芳会不会暗用“弼马温”讽刺这种无理的养马政策?这些相似之处不可能都是巧合。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据李春芳的嫡系后代说,八字桥的李氏元老府里曾藏着一套宝书,正是明代最早版本的一套《西游记》,但是文化大革命抄家抄没了,知道内情的李氏后人也渐次凋零。于是,直到现在,《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兴化李春芳,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谜团。

丘处机
丘处机是元朝道家真人,如果你读过射雕英雄传,就一定知道他。之所以有学者认为丘处机是《西游记》真正的作者,源于《西游记》中的主题与丘处机创建的全真教内丹学说相符合。元中期之后,在宗教活动中,全真教道士重回民间,接续王重阳、马钰的传统,隐修丹道。
而《西游记》中隐含了大秘密,它其实是一本揭示生命修行修炼的指导经典。五位取经者代表了生命的五种特性:心、意、性、命、欲,还吻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系融合佛、道、易的大道学问。取经历程中遭遇的每一难均预示了修行过程中的障境。作为该本书的作者,如果没有足够的修为经历和功力,没有对生命真实真相的洞见是难以想象的。书中很多偈子须是开悟者才说得出的,没有对佛法的足够印证是不可能的。很多地方均是道教内丹修为的要点,没有对道家修真的足够见地也是不可能的。
而吴承恩只是一位儒生,郁郁不得志。尽管能诗文,善杂记,但他没有接触过玄门释宗,其藏书也多是书画法帖,没有佛、道之书,更不要说读过《道藏》了,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元代的丘处机似乎更具这个历程,道家延及后世对佛家特别是禅宗也多有贯通,强调性、命双修,以前道家祖师更偏重于修命体,丘处机极有可能是西游记的最初创作者。而吴承恩可能是后来的加工者之一。



《西游记》作为一部累积型的小说,经过一百余年数代人的努力,由元代的话本、杂剧演化成“凡二十卷数十万言有余”的复杂小说,在西游记文本系统之中,必定发生过一次革命,由民间说书艺人、文人或者是有高妙的文学修养的道士,将简单的西游取经故事,演绎成汪洋恣肆的《西游记》小说。

西游记未解之谜 那些不为人知的西游记故事
  西游记未解之谜:西游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大家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而且又有多少人想过,其实西游记里面有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在其中,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罗列一下。
  《西游记》讲的是什么故事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无法用常理解释,比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怎么就斗不过妖怪?妖怪捉了唐僧怎么就不吃?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取经有什么作用?等等。于是,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说话象放屁。”
  可是,作者吴承恩老先生会有那么弱智吗?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可见,《西游记》中有违逻辑的地方一定是吴老先生刻意留下的“玄机”。
  那么,《西游记》究竟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是在传“道”?或是在宏“佛”?我们从《西游记》中看不到道家的清净无为,同样,也看不到佛家的善恶相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斗法,反抗,奋力,挣扎,充满了向目标前进的张力。
  因此,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说,《西游记》既没有宣传道家,也没有宏扬佛法。而讲的是“造化”的故事,讲的是“造化怎样弄人”的故事。
  全篇第一回,开宗明义,诗曰: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释厄传》即《西游记》。
  要想知道“造化会元功”,就得看《西游记》。



  功:指功能,功用,力量,变化,作用,等等。
  会元:指时间。一元分为12会,一会有一万八百年,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就像一天有12个时辰,一年有12个月一样。

     
  
          造化:一指自然界的发展繁衍,创造演化,一指命运、运气,造化弄人。
  命运、造化究竟是怎样弄人的呢?
  读《西游记》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命运与造化。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取经。
  那么,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取的是什么经?取来经干什么用?这个经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些曾是儿时看《西游记》时留下的种种疑问。
  到如来佛那儿,当然取的是佛经,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可唐僧为什么要去取?有何目的,有何动机,这就值得研究一番了。
  俗话说:“人无利,不早起。”人,一个正常的人,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要经过考虑,抉择的。凡考虑,抉择都是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的。
  唐僧去西天取经,既然他已经做出了这样的抉择,我们就可以认定:这是他的最佳选择!
  可是,他的这个最佳选择却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知道各位看出来没有。
  唐太宗办水陆法会,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人来作坛主主持人,众人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玄奘法师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更牛,是开国原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标准的高干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于是太宗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根源又好”,这是真的。
  “德行又高”,这从哪儿说起呢?看不出来,作者只说“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
  可以看出来的是:陈玄奘这个人很单纯,很单纯。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了。



  菩萨送来两件宝物“锦阑袈裟,九环锡杖”,袈裟卖五千两,锡杖卖二千两,我们看有钱的愚僧是怎么说的: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穿上身就是长生不老,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
  就是皇帝唐太宗也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
  可见挺贵的,合人民币约700000元了。
  尽管贵,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玄奘)受用。”
  太宗宣玄奘入朝:“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愿送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玄奘叩头谢恩。
  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玄奘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文武人人喝采。
 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他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这位玄奘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你看那长安城里,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不已。
     
  
        
  最后,菩萨对太宗皇帝说,你办的这个水陆法会跟本就不行!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马上叫法会暂停,待朕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重做法事。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这下好了!
  玄奘是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推也推不掉的,躲也躲不脱了,只得上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注意,他说的是“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
  可见,玄奘法师压根都没有取经的愿望与念头。谈不上什么修行,也谈不上什么觉悟,更谈不上什么普度众生,仅仅只是因为我贪了你的小便宜,不得已要还你一个人情,那就只有替你卖一回命了!
  唐王大喜:“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唐王果真是十分贤德,把个玄奘师傅感动的连毒誓都发了。



  玄奘回到寺里。几个徒弟早闻取经之事,都来相见,因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
  玄奘道:“是实。”
  他徒弟道:“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不得不啊。我现在已经没有选择了。拿了人家的手软,不得不为人家卖命啊
 唐太宗地府还魂
  上回说了,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唐太宗要取这个经。
  唐太宗要这个“经”究竟想干什么用?还得从“唐太宗地府还魂”说起。
  我们知道,普通人死了,都是由钩魂使者,黑白无常,牛头马面之类的角色拿脚燎手铐把你强拉硬扯去的。
  而皇帝唐太宗死了则不同,是阎罗殿的大管家崔判官亲自跑来接的!只见他跪拜路旁,口称:“陛下,赦臣失误远迎之罪!”二人正说间,只见一对青衣童子,执幢幡宝盖,高叫道:“阎王有请,有请。”
  看样子,是阎王有请在先,崔判官是在得到消息后抢了先。
  到了阴曹地府,首先遇到的是他的老头子李渊,哥李建成,弟李元吉,叫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上来就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
     
  
        
  阎王,共计有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这十殿阎王全部都出了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
  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
  十殿阎王对杀人如麻的唐太宗,真是客气啊!
  秦广王道:“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逐一检阅,只见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将簿子呈上。十王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
  十阎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还魂。
  崔判官顺便做了一次导游,带着唐太宗参观了一次地府。



  到了十八层地狱,处处俱是悲声振耳,恶怪惊心。一个个被紧绑牢栓,赤发鬼、黑脸鬼,长枪短剑;牛头鬼、马面鬼,铁简铜锤。只打得皱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无救应。
  太宗心中惊惨。
  过了奈河桥,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太宗听叫,心惊胆战。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
  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才能救你。
  太宗空身到此,那里有钱?便立一约,借得金银一库,着太尉尽行给散。
  判官复吩咐道:“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爷爷过去,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还魂,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
  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
  判官送唐王直到超生贵道门,判官道:“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唐王一一准奏,辞了判官,脱了阴司,回到阳间。开始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
  由此可见,崔判官叫唐太宗办的这个水陆法会,有两大好处:
  1.凡以前的种种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
  不善,就是恶,以前所行的种种恶,弑父,杀兄,害弟,荡平六十四处烟尘,剿灭七十二处草寇,南征北伐,杀人无数,以至无数枉死冤魂叫冤报怨,这些都是可以改的,只要办了这个水陆法会,也就改了,这些无数枉死的孤魂野鬼便可得到超度,不再追究你的责任了。
     
  
        
  2.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办了这个水陆法会,还可以以身作则,带头行善,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行善,不要作恶。这样,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既然能有这两大好处(最揪心的),唐太宗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一回到阳间,就着手大办这个水陆法会。
  几处败笔——西游记几个没讲完的故事:
  七大圣:指的是《西游记》里的七大魔王,由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美猴王组成。孙悟空在花果山遍访英豪之时,结识了牛魔王等六大魔王,七人结拜为兄弟。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称齐天大圣,其他六大魔王也都各称大圣。但是这个故事除了牛魔王后来出现,基本上其余几位都消失了,至于哪去了,没有交代。
  混世四猴:《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中提到的,因当时三界众仙神难辨真假孙悟空,我佛如来方才宣说:“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混世四猴个个神通广大,各有各的本领,让人钦佩不已。孙悟空(灵明石猴)乃神通广大,无不所知,拥有师父最多,武技最超群,乃奇猴也。当然,其余三猴(赤尻马猴、通臂猿猴、六耳猕猴)也武技超群,让人赞叹不已。混世四猴中只有六耳猕猴后来出现,这也可以说是作者没填好的一个漏洞。
  乌巢禅师:《西游记》情节见原著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具体地点在高老庄和黄风岭之间,曾向唐僧授予心经。这一回共有近六千七百字,“悟空收八戒” 这一主要故事情节就用了五千一百多字,而“玄奘受心经” 只是在结尾部分交代了不到一千六百字,字数很少,而且似乎与后面的情节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所以在读的时候很容易就把它给忽略了,这禅师的“乌巢”竟能飞腾,而且他的神通极大,那猴子“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可见孙悟空根本打不过乌巢禅师,乌巢禅师真实身份是谁,这也没有得到解释。
  唯一出现两次的妖怪:在《西游记》中,青狮可谓是一大疑点,因为他是《西游记》中唯一出现过两次的妖怪,一次是在乌鸡国冒充国王;而另一次则是在狮驼岭做了山大王,两者形象截然不同。在乌鸡国只是化作了一个懦弱胆小的国王;而在狮驼岭则是一个口吞千万人的威风凛凛的妖王,这不仅引起后人深思,但是根据乌鸡国这一章的内容来看,是因为乌鸡国国王不敬佛祖,故而为了让他受到惩罚,而让狮子怪受命前来当国王,搅乱乌鸡国的,青狮在乌鸡国多年,国泰民安,并未犯错,可见是佛家的授意。
  反道也反佛?——西游记的反佛思想
  西游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反道尊佛,实际上却不然,西游记全书反佛不亚于反道,只是反道是明确表现得,反佛确是一条暗线。
     
  
        
  如来佛的权力观:
  出自《西游记》大闹天宫后:
  玉帝传旨,即着雷部众神,分头请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千真万圣,来此赴会,同谢佛恩。又命四大天师、九天仙女,大开玉京金阙、太玄宝宫、洞阳玉馆,请如来高座七宝灵台,调设各班坐位,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
  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各仙老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捧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如何?”如来领众神之托曰:“今欲立名,可作个安天大会。”各仙老异口同声,俱道:“好个‘安天大会’!好个‘安天大会’!
  如来起个名是:安天大会 !安定天庭!而道教的各仙老说了两遍的:“好个‘安天大会’!好个‘安天大会’!如来在五行山上贴了一张帖子,上有六个金字:唵嘛呢叭咪吽意思是:归依莲华上之摩尼珠。也就是说:孙悟空是我佛门中人。
  可见与孙悟空的齐天大圣一样,如来佛搞安天大会,不过也是想与天庭平起并坐的意思。
  阿难迦叶形象问题:
  唐僧师徒到达西天后,阿难迦叶要向其讨要人事,而且如来也同意了。而且在招待唐僧师徒时,阿难迦叶要把桌上的食物大把大把放到他们的口袋里归自己所有,《西游记》写唐僧先从观音菩萨得佛祖所赐三宝,即锦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金、禁、紧三箍并咒语三篇;后又从唐太宗受通关文牒一通,紫金钵盂一个,供“途中化斋而用”。这些都是唐僧取经上路必需的宝贝,第56回甚至说“通关文牒、锦袈裟、紫金钵盂,俱是佛门至宝”。最后金、禁、紧三箍依次各派了用场,锦袈裟、九环锡杖在唐僧成佛后仍服用如故,通关文牒在唐僧取经回东后仍缴纳于唐王。唯是紫金钵盂被作为取经的“人事”,送给了阿傩、迦叶,等于被佛祖没收了。
  从《西游记》写佛祖造经说起。按书中所写,佛祖造真经三藏,分“白本”、“有字”两种。“白本”即“无字真经”,因是“空本”之故,可以“空取”即不须“人事”。唐僧等第一次所取,即是此种本子。虽然唐僧等以为“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并指“阿傩、迦叶等索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但那是他们尚未“九九归真”时残存的“迷人”之见,或其高明终不如佛祖处。而佛祖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云云,似轻描淡写,其实最堪玩味,是此书“悟空”的正义。然而,佛祖同时说“他两个(按指阿傩、迦叶)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并举了为赵长者家念经一遍“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之例,明告唐僧等非送“人事”不可以传经,并且后来也确实是唐僧送了紫金钵盂后才准其“换经”。
     
  
        
  孙悟空是谁?——千古未解之谜
  西游记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众人:那就是孙悟空到底原型是谁?历史上对此说法不一
  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西安,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无支祁说:此说鲁迅最为倡导,无支祁为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大神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并且亲自下达命令给神兽夔龙,擒获了无支祁。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西游记》确实有所借鉴,例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就是禹王治水之物就有此说法,不过我个人认为不是,在于书中混世四猴中已经明确表明:赤尻马猴才是淮水无支祁。善于变化,力敌九龙,且善于控水,就连水神共工也不敢称在控水之术上稍胜他一筹,为四大灵猴之一。这与孙悟空的灵明石猴是说不过去的。
  石磐陀说:有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向导作用相类;解决危难作用相若;行者身份相同;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哈奴曼说:这是胡适最先提倡的说法,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陈寅恪也论证孙悟空原型系哈奴曼,甘肃壁画中的图案却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史学大家陈寅恪由于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元曲说:孙悟空在《西游记》以前就有形象流传,典型代表就是元曲:元朝杨景贤《西游记》:
  唐僧 坐骑 [火龙马](南海火龙三太子)孙行者 法名 [孙悟空] 称号 [通天大圣] 住处 [花果山紫云罗洞]沙僧 [玉皇殿前卷帘大将军](基本和明朝老吴设定一样)猪八戒 [魔利支天御车将军],又号[黑风大王] ,诸佛不怕,只怕二郎细犬。在元曲中,孙悟空并不是齐天大圣,而是通天大圣,齐天大圣是他的哥哥。而根据南宋时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出现的“白衣秀才猴行者”应是创造孙悟空的雏型。猴行者作为取经过程的护法形象出现,使玄奘取经故事脱离了历史原型,给取经故事增加了丰富、神奇的内容。这位猴行者不仅是“妖”、“精”,而且是一位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的秀才,诚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能知过去未来之事,还知道西天取经有百万程途要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他能广施法力,将玄奘等六位凡夫俗子带到天上水晶宫赴斋。大梵天王赠给猴行者的隐形帽、金锡镮杖、钵盂三件法宝在西天取经、降妖伏怪、征服险阻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个说法应该是较为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5 00: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