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9|回复: 0

契丹王朝消亡之谜 强盛契丹王朝为何突然衰败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1-1 10: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蒙古及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古契丹有八部,涅里是辽的始祖。
  契丹人有三年选一次可汗的习惯,早期可汗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夷里堇建立统一的契丹。唐代末年,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乘机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的辽朝。

  契丹,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远逝的民族,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让我们——追寻远逝的民族。
  “天书”之谜
  1922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克尔文(Kervgn)的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盗掘一空的古墓中,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满了奇怪的类似文字的符号。




契丹族

  当时,没有人能识别这犹如天书的符号。这些符号公诸于世后,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天书”究竟来自何方,它们又给世人传达怎样的信息呢?
  据考证,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墓葬,那么,那些符号会不会是契丹文字呢?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国后确实曾经创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了,后人见都没有见过。专家们断言:“天书”无疑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字。
  结论一出,人们兴奋异常,也充满期待,这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会不会由此显现出来呢?

  此后,在当年辽代的疆域内,又陆续出土了更多的契丹文字和文物,通过对文字的破解人们或许能更多地了解契丹。1986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发现一座契丹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它是迄今为止出土辽代文物最多的墓葬。墓穴丧葬制度明显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虽然墓中的尸骨已经风化,但包裹他们全身的银丝网络和盖在头上的黄金面具记录了主人生前的雍容华贵。墓中的陪葬品从金器、玉器到生活用具精美绝伦,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骑马打仗之外的契丹。显然,这个贵族墓葬是了解契丹人所建立的丰富多彩的辽朝的一扇窗口。




契丹族
  那么,一个消失的王朝,会通过这扇窗口显现出它的本来面貌吗?

  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
  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契丹王朝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
  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契丹族

  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辽代,有的在辽代翻修过。
  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不难看出,创造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

  同时,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派繁华的时代。
  然而,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竟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大辽灭亡
  契丹王朝的灭亡不难从史书中查到。据记载,大辽和北宋对峙长达160多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灭掉大辽的却是曾经归附于契丹的女真人。




契丹族

  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大辽的疆域内攻城掠地,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10年后,完全取代了盛极一时的契丹王朝。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在皇室成员耶律大石带领下被迫向西迁移,在今天的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国。
  这个帝国也一度强盛,但最终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灭。之后,契丹的残余势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儿漫王朝,但不久还是在黄沙弥漫的异国他乡销声匿迹了。
  契丹文化的消失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改朝换代频频发生,但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能代代相传。然而契丹王朝灭亡后,整个契丹文化也随之消亡了。
  分析发现,从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这短短的3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地位和相关文化都发生了转换。




契丹族
  契丹人后裔

  就在人们寻找契丹人蛛丝马迹的时候,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当地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从此便定居下来。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

  但这些只是间接的证据,是不能给出定论的。
  与此同时,在云南施甸县,发现了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在施甸县由旺乡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们发现了一块牌匾上面篆刻着“耶律”二字。“本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阿苏鲁,并表明他们的契丹后裔身份。




契丹族
  历史上确有记载,阿苏鲁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参加西南平叛战争。但如何证明这些“本人”就是阿苏鲁的后代呢?毕竟漠北和云南相隔万里,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学术界始终未能给这个自称契丹后裔的族群“正名”。


千年历史之谜:强盛契丹王朝为何突然衰败
  辽朝与北宋、西夏、金一度并存,四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一度成为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的主流,同时也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辽朝自耶律阿保机称帝,共历八帝,当国210年。其辖境最广大时,东起鸭绿江,西抵阿尔泰山,北到贝加尔湖,南至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地域不可谓不广,国祚不可谓不久。在其繁荣昌盛之时,周边的政权如北宋、西夏和金等政权,有的接受册封,成为辽的附属;有的每年交纳巨额岁币,以换取和平,其国势不可谓不强大。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有如此国运国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并不常见。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及其政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境地?又是如何退出中国传统政权主流,最后竟然集体消失在茫茫草原和大漠之中,不能不令人深思......

  南征北伐

  辽国由古老的契丹族建立,契丹族从哪里来,史学界众说纷纭,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辽河上游是契丹族人民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契丹族的始祖奇首可汗乘白马出游时遇到一位驾青牛车的女子,奇首可汗与该女子相爱,两人婚后生下八个儿子,据说就是契丹族八部的祖先。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契丹族杰出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出生在迭剌部的一个新贵族家庭。阿保机成年以后,身体魁梧健壮,武功高强,而且胸怀大志,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




  唐天复元年(901年),刚刚而立之年的阿保机被推举为迭剌部的“夷离堇”(军事首长)。他多次率军出征,击破室韦、突厥和奚人部落,甚至越过长城南下掠夺河东、代北,俘获了大量牲畜、人口,大大增强了迭剌部的政治和军事实力。唐天四年(907年),契丹八部一致推举阿保机作为联盟的可汗,自担任可汗之日起,阿保机就积极进行建国称帝的准备。9年5月,阿保机的族弟剌葛等人联合发动叛乱,阿保机果断采取措施,平息了叛乱。战争虽然历时三年,牵制了阿保机的兵力,打乱了他对外扩张的计划,但阿保机的首领地位也借此得以巩固。
  916年,阿保机正式称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阿保机称“天皇帝”,妻子述律氏称“地皇后”。历史上契丹的国号曾有几次变动:947年改称辽,983年又改为大契丹,1066年改称大辽,此后不再改号,直到1125年被金所灭。在汉人和与之结盟的中原割据政权的影响下,阿保机已经不甘心只做草原游牧部落的统治者,他把目光投向了草原地区之外。阿保机称帝后,加紧向周边用兵,他庞大的征服计划是:征服漠北,占领辽东,臣服高丽,南下幽、蓟,将统治范围推进到黄河以北,建立一个南到黄河,北至漠北的北方大国。

  神册二年(917年),驻扎在太原的军阀李存勖聚力量进攻后梁,征兵新州(今河北涿鹿),激起军民不满,李存勖的部将卢文进举兵降辽,这为契丹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南下机会。阿保机抓住战机,很快发动了对中原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新州、幽州之战,他指挥契丹兵联合卢文进合攻新州,击败李存勖部将周德威,并围攻幽州达半年之久。之后阿保机虽在李存勖援军的强大攻势下被迫撤军,但幽州实际被卢文进控制,这为契丹再次南下留置了一个重要通道。

  神册六年(921年)冬,阿保机再度率军入关,下涿州(今河北涿州),围定州(今河北定州),与李存勖大战于沙河、望都(今河北沙河市和望都县),攻势猛烈。只是后来天降大雪,契丹军马粮草奇缺,伤亡很大,阿保机才不得已撤兵。两次用兵失利后,阿保机改变了战略部署,将进攻方向转向西北和东北,计划先征服草原诸游牧部落,解除来自侧翼的威胁,再全力南下争夺河北、河东。天赞三年(924年),他亲率大军,大举征伐吐浑、党项、阻卜等部,兵锋北至乌孤山(今蒙古国肯特山),西达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次年,阿保机又举兵东征渤海。渤海是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政权,政治和文化都在北方各民族之上,素有“海东盛国”之称,但当时的国力已经下降。阿保机降服渤海后,改为东丹国,意即东契丹国,由皇太子耶律倍出任东丹王,管理东丹事务。这样,阿保机将势力扩大到了渤海沿岸。

  辽建国前后,大批汉人进入草原地区,阿保机的统治灵活地兼顾契丹族等游牧人口与汉族等农业人口,使辽朝成为兼治蕃汉的多元政权。他不仅任命效忠于己的本族和妻族子弟控制契丹诸部,还积极网罗汉族的有识之士,如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等,协助他管理汉人并处理汉民族的诸项事务。

  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新兴游牧民族的首领,阿保机十分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他命人参照汉字制定了契丹大字,参照回鹘字创制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后来失传,解放前,考古学者在辽庆陵(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出土的“哀册”上看到了许多奇怪的文字,经过确认,古老的契丹文字重新为世人所认识。阿保机以其卓越的军事、政治才干,统一了草原各游牧民族和北疆大片领土,加速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各游牧、渔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天显元年(926年)七月,阿保机在由渤海国回军途中,病死于扶余府(今吉林农安县)。
     
  
        

  在辽太祖的政治生活中,有一个女人不能不提,这就是皇后述律平。述律平不仅多次帮助阿保机统兵作战,“名震诸夷”,而且还积极为阿保机网罗人才,辽朝佐命功臣之一的韩延徽,就是由她举荐的。辽太祖死后,述律平以皇后身份称制,掌握了军国大权。当时有元勋重臣不服管制,述律平以传统的部族礼仪为由,下令他们为太祖殉葬。汉人赵思温反驳她:“亲近之人莫过于太后,太后为何不以身殉?”述律平毫不迟疑,挥起佩刀,砍下自己的右手,放在太祖棺内,说道:“儿女幼小不可离母,暂不能相从于地下,以手代之。”臣下没有办法,只得为太祖殉葬,述律平因此得到“断腕太后”的称号。述律平称制期间,曾遣使与后唐修好,长期遭受战乱的各族人民有了暂时的安宁。阿保机死后,在述律平的主持下,次子耶律德光继位为契丹新皇帝,此为辽太宗。耶律德光在20岁的时候就做了契丹兵马大元帅,跟着阿保机立下赫赫军功。他继位之后,促进了契丹族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使辽国逐渐走向强盛。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辽太宗着手将父亲阿保机的伟业继续推进,向南用兵,争霸中原。这时,后唐大将石敬瑭为了谋求称帝,向辽太宗求救。石敬瑭在给契丹的文书中,表示愿意称臣于契丹,并答应向耶律德光行父子之礼,而且在事成之后把雁门关以北十六州的土地献与契丹。等待时机已久的辽太宗喜出望外,赶忙亲自出兵相救。在辽军的帮助下,石敬瑭打败后唐军,接受耶律德光的册封为晋帝,他信守前言,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并约定双方永为父子之邦。当时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只有34岁。石敬瑭死后,辽太宗为了继续南进,接连三次发动对后晋的讨伐战争,直到灭了后晋。会同十年(947年),辽太宗率领大军进驻后晋的都城开封,他穿上汉族皇帝的装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辽太宗在中原称帝,完成了他父亲阿保机的夙愿。随着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各民族的事务,他承袭阿保机“因俗而治”的原则,创制了颇具民族特色的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一律用契丹人,掌握契丹的军政事务。南面官制,是十十六州等以南的广大汉族区域的官制,利用汉官管理汉人事务。辽太宗重视人才,尤其注重选拔有才能的汉族人做官。在援助石敬瑭的战争中,辽太宗得到了后唐的翰林学士张砺,他非常高兴,让手下以礼相待。张砺非常感动,此后真心辅佐辽太宗,在攻伐后晋的战争中屡屡直言进谏,辽太宗从中获益匪浅。辽太宗还允准契丹人随汉族礼俗,可以和汉族人自由通婚,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进一步的融合,也从根本上密切了契丹族与汉族的关系。作为一个草原中走出来的少数民族首领,此举难能可贵。然而,契丹人入主中原,蛮横习性一时难以改变。辽兵每到一处,经常骚扰百姓,抢夺粮草,一些汉人充当契丹人走狗,也借机搜刮民财,鱼肉百姓,这引起中原人士对辽军的极大不满,于是中原地区反抗不断。辽太宗驻留汴京不足三月,怏怏北返,途中病故于栾城(今河北栾城)。
     
  
        

  母子经略

  公元10世纪后期,辽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契丹贵族女性,她就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生母萧绰,也就是我们在戏剧舞台上经常看到的“萧太后”。萧太后和辽圣宗当政时期,辽国历史进入鼎盛。

  辽应历十九年(969年),辽景宗即位以后,征召朝臣萧思温的女儿萧绰入宫。萧绰聪明机智,美丽过人,深受景宗宠爱,进宫不到半年,被册封为皇后。辽国在景宗的父亲世宗和堂叔穆宗治理期间,国势已日渐衰微。景宗很想将国家扶上中兴之路,然而他即位不久,就患上了严重的风疾,身体非常虚弱,于是他将权力委于聪慧过人的皇后身上。从此,萧绰开始代替景宗治理国家,推行全面的改革。在她的努力下,辽国军事日渐强盛,政治经济也步入正轨。辽与北宋的对峙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乾亨元年(979年),宋太宗亲自率军攻打幽州城,萧太后放权给耶律斜轸与耶律休哥两位统帅,大败宋兵于高粱河上。乾亨五年(982年)9月,辽景宗在出猎途中,病卒于云州(山西大同)焦山行宫。临终之时他留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时年,年仅29岁的萧太后扶持幼子即位,并且很快完成了新朝的军政权力调整:战功赫赫的耶律休哥为南京(今北京)留守,总管南面军事,加强边防;另一员名将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严管契丹贵族。萧太后当政期间,对辽国陈旧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此时由于契丹族的势力扩张,与汉族的矛盾已经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为此,萧太后注重调整各民族的法律关系和地位。在辽国原来的法律中,契丹人的地位明显高过汉人等其它民族。例如:契丹人打死汉人,只须赔偿财物牛马;如果汉人打死契丹人的话,不但本人抵命,亲属还要被没为奴婢。后来萧太后规定:只要是辽国子民,无论是契丹族还是汉族,都一律平等对待。萧太后还致力于缓和国内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此前辽国的特权阶级违犯法律、损害百姓利益,往往能逃过追查。萧绰严格执法,规定即使是主人,也不可以擅杀奴婢,奴婢犯下过失,也必须交由官府审决。皇族贵戚耶律国留将出逃的奴仆擅自杀死,萧太后知道后便将耶律国留处斩。



  在选官用人方面,萧太后采取了诸多积极的措施。统和六年(988年),萧绰在辽国实行科举制度,为平民发挥才干、跻身上层社会开通了一条道路。萧绰知人善任,在她的亲信重臣中,有一个汉族官员韩德让。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父亲韩匡嗣先后受到太祖和太宗的重用。萧绰对韩氏家族格外优遇,韩德让的忠心和才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不但为太后和幼主想出了一个辖治宗室的绝妙计策,还“领宿卫事”,直接负责太后的安全。除了治理内政,萧绰还想尽办法发展辽国的军事力量。她对将士奖罚分明,辽国军人一扫从前的颓废之势,士气大振。通过诸多改革,辽国面貌焕然一新。据辽史记载,自变革之后,辽国“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一片兴旺的景象。这一时期,由于辽迅速崛起,因此在与北宋的角力中占得先机,获取了主动。辽宋之间有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这就是后晋皇帝石敬塘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这片土地不但幅员辽阔、经济发达,而且是交通枢纽、战略要地。辽国不愿退出,宋朝则耿耿于怀,意欲收回。统和四年(986年),宋太宗遣30万大军兵分三路直扑燕云,向辽国南境发起全线进攻。宋军初战连连得手,危急之下,萧太后率幼帝御驾亲征,她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气概,接连大败三路宋军,杨家将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北宋名将杨业就在这一次大战中遇难。辽军全胜而归,从此宋军再也不敢深入辽境。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萧绰看到宋朝多次丧师,畏惧怯战,再度亲率20万大军挥戈南下。辽师长驱直入,两个月便抵达与北宋都城开封隔河相望的澶州(今河南濮阳)。萧太后“亲御戎车,指麾三军”,在澶渊城下摆开阵势。北宋真宗惊惶失措,在宰相寇准力劝之下,真宗勉强亲征,宋军大振。此时,辽大将萧挞览在察看地形时中伏弩身亡,辽军士气受挫。在形势对宋有利的情况下,萧太后审时度势,顺势采取了与宋通好的建议,与宋朝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即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帝尊萧太后为叔母。宋辽多年芥蒂,终以一纸和约偃旗息鼓,此后宋辽友好往来达120年之久。当一切障碍俱已扫除,政权稳如泰山,国势蒸蒸日上之时,苦心经营了27年的萧太后终于放心地把权力交给她的爱子耶律隆绪,即辽圣宗。圣宗即位时,年仅12岁,他刻苦学习,文武兼修。他喜好汉族文化,向往汉族的先进文明,他曾亲自翻译了白居易的讽谏集,遍召臣下阅读。圣宗极为钦佩唐太宗,认为唐太宗是“五百年来中国之英主”。亲政后,辽圣宗大力选拔人才,知人善任;重用有才干的汉族官员,在他们的帮助下,进行封建化改革。他还审时度势,修治法律。他又实行赋税制度,建立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在他统治期间,辽国逐渐进入封建社会。

  萧太后和辽圣宗勤于政事,在他们母子执政期间,彻底扭转了辽穆宗以后的中衰局面,使得辽朝进入鼎盛时期。

  昏君乱政

  辽代历史上,昏君乱政的事例为数不少。在萧太后当国和辽圣宗执政之前,辽国就因为几位国君的昏庸无能险些丧国。


  在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后,世宗和穆宗相继统治辽国,由于二人统治腐败,辽国刚刚出现的强盛势头就渐趋衰微。辽世宗耶律阮时代,贵族争权斗争更趋激烈。耶律阮残酷镇压了异己力量,同时重用佞臣耶律察割等人。天禄五年(951年),耶律阮召集各部酋长出兵攻打后周,酋长们由于连年征战,民力耗损,不愿意南侵。耶律阮强令他们按期南下,自己也统率本部人马到达归化州(今河北宣化)的祥古山,晚上驻宿于火神淀。耶律阮设宴招待群臣和各部酋长,喝得酩酊大醉,深夜,耶律察割率人冲入内帐,刀杀了沉睡中的耶律阮。穆宗耶律是在权贵斗争中上台的,辽世宗死后,时为寿安王的耶律杀死耶律察割,登上大宝。辽穆宗在历史上有“睡王”之称,常常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然后一睡不起。穆宗在位时期,皇族的反叛夺位事件层出不穷,穆宗均予以血腥镇压。辽穆宗嗜杀成性,为了镇压反叛者,他设立了许多种毒刑,“或以手刃刺之,斩击射燎,断手足,烂肩股,折腰胫,划口碎齿,弃尸于野”。辽穆宗甚至对近侍吹毛求疵,近侍拿筷子和刀叉慢了些,穆宗就亲手将他刺死。野蛮的酷刑和残杀激起了身边人的无比愤恨,穆宗的残暴终于换来杀身之祸。应历十九年(969年),辽穆宗前往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境)打猎,就在他烂醉如泥的时候,近侍和厨子上前将他杀死。之后,萧太后和辽圣宗母子励精图治,一扫辽国的颓废,使辽国国力达于鼎盛。但是,圣宗长子耶律宗真即位以后,由于他连年征战,再加上他本人笃信佛教,穷奢极欲,辽国政治从此腐败,国力急遽衰落。
     
  
        

  (1055年),耶律洪基即位,是为辽道宗。辽道宗在位长达47年之久,他在位期间,辽国政治更加腐败。辽道宗重用耶律重元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结果导致“重元叛乱”。此外他还笃信佛教,在位期间曾大修佛寺佛塔,社会风气日趋消极。辽道宗统治后期,错误地制造了“皇后案”和“太子案”,极大地挫伤了辽国的元气。辽道宗的皇后萧观音也出身于“一门出三后,四世出十王”的辽朝萧家。史载,萧观音“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她因生下皇太子耶律浚,加之达晓事理,在朝野上下深孚众望。萧观音非常关心朝政,她对辽道宗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的行为深感不安。萧观音多方进谏,规劝辽道宗以国家社稷为重,辽道宗对萧观音的良苦用心不但不领情,反而对她逐渐疏远。

  太子耶律浚长大涉政后对耶律乙辛等奸臣的行为极其不满,耶律乙辛也把太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废掉太子,耶律乙辛煞费心机,偶然间他读到了萧观音的《怀古》诗,灵机一动,计上心头。耶律乙辛向辽道宗密奏萧皇后和伶官赵惟一有染,并拿出《怀古》一诗,诗中有“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一句,耶律乙辛诬陷诗中的“赵惟一”三字说明皇后与赵惟一通奸,辽道宗竟然信以为真。这时候,辽国社会流传一首《十香词》,词句非常香艳,据说《十香词》出自萧观音之手。萧观音深居宫中,又有诗人的浪漫,写出这样的词句本来无可厚非,耶律乙辛竟诬称《十香词》是萧观音写给赵惟一的信物。辽道宗勃然大怒,不听萧观音的苦苦辩解,诏令萧观音自尽,年仅36岁的萧观音绝望地写下一首凄惨绝伦的《绝命词》后自缢而死。萧观音死后不久,太子耶律浚也受到耶律乙辛的陷害而死。“皇后案”和“太子案”在辽国激起轩然大波,辽国百姓群起而为萧观音母子鸣冤,这两起冤案使得辽朝统治集团大失人心。之后耶律乙辛还不罢休,大肆诛杀与太子关系密切的朝臣,造成巨大的内耗。辽道宗死后,更为残暴的天祚帝耶律延禧上台,辽朝的灭亡也就成了必然。辽的腐朽统治引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满,尤其是其间被辽统治者压迫的女真族开始兴起,最终成为辽的掘墓人。

  天祚帝耶律延禧很喜欢捕鱼射猎,现在河北张家口坝上有一个安固里淖旅游区,在辽朝时是天祚帝最喜欢游玩的地方。据《辽史》记载,仅此一处,天祚帝在位时七次来游猎取乐。天祚帝时期,辽国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但是契丹贵族浑然不知。对所辖女真族的压迫日甚一日,好猎的契丹贵族经常派出使者到女真人的领地强行索要海东青。使者凶横残暴,到处搜刮勒索。污人妻女,并常常去榷场中强买强卖女真人的贡品,还戏称为“打女真”。天祚帝哪里知道,女真族仇恨的怒火正在暗中蕴积,只待机会炽然燎原。辽天庆二年(2年),天祚帝到混同江(今松花江)游猎玩耍。依照辽朝礼制,四周各部落的酋长都来拜会这位大朝天子。酒宴之间,天祚帝喝得高兴,命各位头人挨个跳舞助兴,偏偏女真族酋长完颜阿骨打神情冷漠,推辞不能,这场宴会闹得不欢而散。天祚帝本想杀掉阿骨打,但是又怕引起其他酋长的反对,就把这件事搁在一边。
     
  
        

  阿骨打性格刚直,早就不满辽朝贵族欺负女真人民。他继任完颜部首领后,建筑城堡,打造军器,训练人马,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积极准备反辽。天庆四年(4年)冬,完颜阿骨打召集周围女真部落,以2500兵马,一举攻下辽国的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不久,女真人又在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大破辽国军队。天祚帝又惊又怒,亲率70万大军御驾亲征。完颜阿骨打当时只有两万兵,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两军相会,女真将士以一当百,把辽军杀得尸横遍野。辽天祚帝连夜溃逃,才算保住了性命。从宁江州战场中逃溃的残兵败将四处劫掠,朝廷以担心他们相聚为患为由,不予治罪。当时,军队中流传着“战则有死而无功,退则有生而无罪”的说法。战士既贪生怕死,武官见皇帝无能,遂生变节之心。不久,辽军都监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乱。虽然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叛乱分裂的风潮在辽朝内部越积越浓,不久渤海国也发生叛乱。一时之间,辽朝内外交困。



  烟消云散

  当大辽昏君权臣在一点点地恣意破坏着祖宗留下的基业时,被他们压迫奴役的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发动了灭辽战争。阿骨打的实力不断壮大、雄心日益膨胀。加之,北宋政权对幽云十六州挥之不去的情结促使着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辽的用兵。多种力量汇集在一起,辽朝灭亡的命运似乎已经难以避免了。

  为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辽统治者对百姓政繁赋重、淫刑吝赏,对广大人民群体的剥削日甚一日,造成民罹涂炭。基层百姓怨声载道,反抗情绪广为散布。他们最初选择逃亡,农民游食四方,官府为了保证税收、防止流民闹事,采取了更为严厉的防范和打击措施,同时把逃亡农民的赋税摊派到没有逃亡的农民身上,此举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破产和更大规模的流亡。“官逼民反”,走投无路的百姓开始走向公开对抗官府的道路。天庆六年(6年),渤海人高永昌杀掉东京留守萧保先,自称大渤海皇帝,揭竿起义,短短的十余天,“远近响应”,汇集了近万人的队伍,可见民间反官府力量之庞大。

  与此同时,不甘忍受迫害的女真族在阿骨打的带领下,把反辽建国事业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辽天庆五年(5年),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正式称帝,国号大金。这时候,辽朝兵力大部丧失,不满辽朝贵族统治的北方人民,积极合作,发动了更为广泛、更大规模的起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汇在一起,辽的丧国指日可待了!此时,北宋政权也乘辽国衰微之际积极收复失地。有人向宋徽宗提议,辽朝行将灭亡,收复北方燕云失地,机不可失。宋徽宗派人从山东渡海,前往金朝会见阿骨打,表示愿意夹攻辽朝。双方约定灭掉辽朝之后,北宋收回后晋时期割让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失地,北宋把每年送给辽朝的银、绢,如数转送给金朝,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海上之盟”。辽军溃败之后,天祚帝只得逃入夹山(今内蒙中部武川阴山一带)。仓皇败逃途中,天祚帝仍旧不改往日恶习,仍然常常带着随从打猎饮酒。天祚帝文妃萧瑟瑟见国事当头,皇帝却畋游无忧,忠臣良将广遭疏斥,便做诗讽谏:“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宫侧目兮寂无声。养成外患兮嗟何及,祸尽忠臣兮罚不明。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蓄兮爪牙兵。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犹向宫中兮望太平。”天祚帝读完此诗,以为文妃讽刺自己柔弱无能,听由强臣摆布,恼怒之下,下令赐死文妃。
     
  
        

  金军起兵不到十年,势如破竹,连战连捷,接连攻下辽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以西)、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虽然24年完颜阿骨打病死,但金灭辽的势头没有丝毫减弱。即位的金太宗联合西夏,对天祚帝穷追不舍。金天会二年(24年)冬,天祚帝不听大臣耶律大石等人的劝阻,率残军出夹山,南下武州(今山西省神池县),试图收复山西州县,结果又被金军击败,许多部下投降了金军。金天会三年(25年)正月,天祚帝经天德军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过沙漠,向西逃窜,路上水粮断绝,只能吞咽冰雪充饥止渴。二月,他逃到应州新城(今山西省怀仁县西)东,被金兵追上俘获。金太宗降封他为海滨王,不久改封为豫王。没过多久,金人又将他杀死,并且驱赶马群将他的尸体踩成一摊肉泥(一说78年病死),至此,大辽国的主体已经灭亡。

  从恃强凌弱,到任人欺凌,大辽政权经历了的大起大落值得人们注意。通过上述对辽代历史的纵向分析不难看出,辽朝的灭亡在道宗执政时期就已经注定,这一点已被当时人和稍后的达人贤者所洞察。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七子之一”的浙江临海人王宗沐(1523-1591年)在作《宋元资治通鉴》时,对辽的灭亡有精辟地评价:“道宗之初,似有可观者,而晚年谗巧竞进,贼残骨肉”。加上他本人一味荒唐嬉戏,不思刷新政治,百官多因循迎奉,贪赃枉法,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利益。当时的时局已经是“诸部反侧,甲兵之用无宁岁”,王宗沐于是肯定地说:“辽之亡也,吾不曰天祚,而曰道宗!”事实确如此,天祚即位后,既没有能力重振朝纲,力挽将倾之厦,却又在行将倒塌的大厦上投下了“最后的稻草”,投下的不是“一根”,而是一堆重如巨石的“亡国稻草”。辽勃兴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披坚执锐的草原雄鹰形象;辽之衰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病魔附体的瘟鸡形象。辽朝之败,在于它既抛弃了熟悉的草原环境和丧失了本民族优秀品质,又没有真正学习到中华传统的儒家治理国家的精髓和实质,反倒沾染了太多的腐朽习性,岂有不亡国之理?!

  辽国灭亡后,皇族耶律大石受到同宗部落的拥戴。此后他挥兵西进,捷报频传,击破西域诸政权十多万大军,并于1128年在起尔曼(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称帝,建立喀喇契丹王朝,史称西辽。他即位后,派兵东行伐金遭到失败,但在中亚,西辽的军队称得上“万里可横行”,连喀喇汗王朝也俯首称臣,成为西辽附庸。耶律大石精通辽、汉文字,博学多识,他把整个辽国制度搬用于西辽。耶律大石之后,西辽政权趋于稳定,统治者内部再生骄奢淫逸之风,醉生梦死。军纪败坏,以烧杀劫掠为快事,劫来财物之后,又常常因为分赃不公发生内部战争,一些将领率领军队出走,大大削弱了国力。一部分出走的将领投靠了渐趋强劲的蒙古族贵族成吉思汗,西辽遂成为蒙古族贵族西征的祭品!1218年西辽亡于蒙古,计统治80余年。
     
  
        

  随着西辽的灭亡,契丹民族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凶狠的民族,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辉煌一时。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称雄一时的民族,自明代以后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于他们的消息。到清代,有学者注意到,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活跃着一支特色鲜明的草原民族——达斡尔人。通过比较,人们发现:达斡尔族和契丹族在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上有大量的相似之处,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然而,在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之前,许多学者对这个集体消失的民族仍然怀着极大的兴趣关注着,探寻着……


契丹王朝神秘失踪契丹人今在何方




      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远逝的民族,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让我们——追寻远逝的民族。

     “天书”之谜

      1922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克尔文(Kervgn)的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盗掘一空的古墓中,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满了奇怪的类似文字的符号。当时,没有人能识别这犹如天书的符号。这些符号公诸于世后,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天书”究竟来自何方,它们又给世人传达怎样的信息呢?

     据考证,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墓葬,那么,那些符号会不会是契丹文字呢?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国后确实曾经创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了,后人见都没有见过。

     专家们断言:“天书”无疑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字。



     结论一出,人们兴奋异常,也充满期待,这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会不会由此显现出来呢?

     此后,在当年辽代的疆域内,又陆续出土了更多的契丹文字和文物,通过对文字的破解人们或许能更多地了解契丹。1986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发现一座契丹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它是迄今为止出土辽代文物最多的墓葬。墓穴丧葬制度明显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虽然墓中的尸骨已经风化,但包裹他们全身的银丝网络和盖在头上的黄金面具记录了主人生前的雍容华贵。墓中的陪葬品从金器、玉器到生活用具精美绝伦,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骑马打仗之外的契丹。显然,这个贵族墓葬是了解契丹人所建立的丰富多彩的辽朝的一扇窗口。
     
  
        

     那么,一个消失的王朝,会通过这扇窗口显现出它的本来面貌吗?

     契丹王朝

     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时至今日,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辽寺和辽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体现。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于辽代,有的在辽代翻修过。它们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不难看出,创造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同时,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派繁华的时代。

      然而,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竟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大辽灭亡

      契丹王朝的灭亡不难从史书中查到。据记载,大辽和北宋对峙长达160多年,出人意料的是,最终灭掉大辽的却是曾经归附于契丹的女真人。

     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大辽的疆域内攻城掠地,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10年后,完全取代了盛极一时的契丹王朝。一部分幸存的契丹人在皇室成员耶律大石带领下被迫向西迁移,在今天的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又称哈喇契丹国。这个帝国也一度强盛,但最终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灭。之后,契丹的残余势力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儿漫王朝,但不久还是在黄沙弥漫的异国他乡销声匿迹了。
     
  
        

     契丹文化的消失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改朝换代频频发生,但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能代代相传。然而契丹王朝灭亡后,整个契丹文化也随之消亡了。

     分析发现,从契丹王朝建立到1271年元朝建立,在这短短的3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和元等朝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由于取得政权的统治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朝代更迭也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地位和相关文化都发生了转换。女真人的金朝取代契丹人的辽朝后,曾下令清除那些反抗的契丹人,其中一次见于史书的杀戮就持续了1个多月。很有可能契丹文化也在这时遭到舍弃。



     另外,金朝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契丹字。当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可能由此失传。以此类推,契丹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耶律楚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员刘凤翥,在破解古老的契丹文字方面造诣深厚。他是目前全世界认识契丹文字最多的专家。

     刘凤翥说,关于契丹文字有两个缺憾:一是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契丹文字都是在碑刻上发现的,都是墓志铭。二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用契丹文编写的书籍。因此,不仅解读契丹字还有许多困难,而且从已经破解的文字中也很难找到足以反映契丹全貌的描写。针对有学者推断契丹文字并不成熟,还不足以记载历史的观点,刘凤翥认为契丹文字已经比较完善,只不过它失传得太久了。

      在北京的颐和园,有一座耶律楚材祠,耶律楚材墓就在其中。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在他出生时大辽已经消亡65年。当时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统治着中国北方,种族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契丹人在4种等级中排行倒数第二,处处面临歧视。但耶律楚材却非比寻常地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曾经担任相当于宰相的高职。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契丹人,却在辽代灭亡仅仅几十年之后就忘却了本民族的文字,以至于耶律楚才要重新学习契丹文字。

      在耶律楚材撰写的《湛然居士文集》中,曾经提到他在西辽学习契丹字的经历。耶律楚材的努力可谓用心良苦。他学会了契丹字,却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在他去世后,史书中有关契丹人的记载也只剩下了片言只语。耶律楚材成为契丹人最后的亮点。

      契丹人哪去了?

      契丹文化消失了,那么,契丹作为一个民族,为什么也在历史中渐渐消失了呢?
     
  
        

     据史书记载,辽灭亡后,至少还有两大部分契丹人留了下来。

     一部分是契丹末代皇帝的追随者,另一部分是聚居在辽代南京城附近的契丹人,再加上散居各地的契丹军民,数量决非少数。不断出土的文物就是他们留下的脚印,说明有的契丹人被女真人降服,有的向北回迁到契丹的发祥地,也有人和北方其他民族逐渐融合为一体。进一步考古证明:在整个金代,契丹人不断举行起义。当蒙古族兴起后,契丹人纷纷投靠,想借助成吉思汗恢复本民族的地位。也就是说,到元代初期,契丹人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自明代以来,契丹人却销声匿迹了,时至今日,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却没有当年响当当的大契丹。

      那么,几百万契丹人到哪里去了呢?史学界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

      契丹人后裔

      就在人们寻找契丹人蛛丝马迹的时候,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当地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从此便定居下来。这支
     
  
        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

     但这些只是间接的证据,是不能给出定论的。

     与此同时,在云南施甸县,发现了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在施甸县由旺乡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们发现了一块牌匾上面篆刻着“耶律”二字。“本人”说,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阿苏鲁,并表明他们的契丹后裔身份。

     历史上确有记载,阿苏鲁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参加西南平叛战争。但如何证明这些“本人”就是阿苏鲁的后代呢?毕竟漠北和云南相隔万里,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学术界始终未能给这个自称契丹后裔的族群“正名”。

      专家们决定利用DNA技术揭开这千古之谜。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在完成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后,终于得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军队中契丹官兵的后裔。

      根据这次测定结果,结合史料,历史学家们终于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召殆尽,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作为“分子意义上的后裔”零星分布在各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8 2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