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有25个朝代,产生了408位君王。其中能够真正做到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封建帝王如凤毛麟角。唐太宗李世民算得上一位开明君主,宋太祖趙匡胤也是这方面的风范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为确保朱氏子孙永掌江山而大杀功臣,以消除隐患。宋太祖赵匤胤黄袍加身之后,同样也是为了维护赵家天下千秋万代,他沒有采取诛杀功臣的办法,而是运用了比较温和的“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解决了潜在的藩镇割据问题。“杯酒释兵权”的成功运作使宋太祖悟出了一条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新原则。
根据陆游《避署漫抄》记载,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曾立下秘密誓约。誓约里的内容一共有三条:第一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第二是不子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个誓约中明确指出宋朝皇帝不得杀大臣和言官,否则必遭天谴。
“秘密誓约”藏在太庙寢殿的夹室,室中立有一块石碑,用销金黄幔将它遮盖起来,门钥封闭甚严。此后每代新皇帝登基,照例由一个不识字的宦官用钥匙将夹室的门打开,新皇帝进去,焚香,揭开销金黄幔,默读碑上文字。然后离开,关门——直到下一代皇帝再来履行这番手续。
自由宋太祖设立开始,便通过这种秘密方式由一代一代帝王不断向下传承和延续,直到北宋末年,金军攻破开封,太庙大门洞皆开,秘密就此公开。
另外,被俘的宋徽宗也曾托曹勋向宋高宗转达重要口信,曹勋向宋高宗上奏说:“太上皇(宋徽宗)让臣转告陛下,太祖(赵匡胤)有约,藏于太庙,立誓不杀大臣和言官。历代皇帝都是按照这一誓约执行的,从未更易。
宋太祖立下的“秘密誓约”在整个北宋历代都得到了相当严格的执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正如誓约里说的那样,宋朝正直的官员受到了优待,极少数被杀,所受的最重的处罚,也不过是流放海南岛。就算是在士大夫受祸最惨烈的宋高宗三十六年,他也仅开过三次杀戒。
宋太祖这一不杀大臣和言官的“秘密誓约”,可以说是为整个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时代带来一阵清风、一缕阳光。因此,我们应该肯定宋太祖赵匡胤的开明与宽容,这是难能可贵的进步,应当予以赞赏!
对“秘密誓约”执行的最差的是宋太宗这一脉的宋高宗趙构,就是这个昏君杀了岳飞、张宪与岳云,杀害了直言敢諫的名士陈东和欧阳澈,杀了张邦昌、宋齐愈等降金媚敌者。
但是,就整个北宋历代而言,执行宋太祖誓约的情形还是比较严格的。比如,大臣卢多逊和丁谓图谋皇位,也仅流放了事。
那么,宋太祖言逾此誓者,天必殛之。宋高宗趙构遭到天谴了吗?
有的。趙构仅有一个儿子赵旉,赵旉年幼体弱多病,在随赵构颠沛流离,辗转逃命之中受到惊吓而死去,赵构也受到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从此断后。赵构只好从宋太祖这一脉中挑选了伯琮(赵匡胤少子赵德芳的八世孙)作为太子,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太子赵昚(伯琮)登基,是为宋孝宗。于是,大宋王朝的皇统又回到了宋太祖这一糸。此后共有八个皇帝在位,直至南宋亡。南北宋一共十八位天子,赵匤胤与赵光义兄弟两系各有九名,平分秋色。
掩卷思之,是什么原因促使宋太祖立下“秘密誓约”告诫子孙不得杀大臣与言官呢?这主要归因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政治远见与本身的素质。作为宋朝的开国之君王,他一定会对此前的历朝历代的兴盛衰亡成因做一番研究,他深知虚心纳谏,疏通社会舆论对巩固稳定政权的重要性。于是,他采取了非常的方式,把它落实,付诸于具体的行动之中。这里,只能是我们的分析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