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论(cosmology)是哲学的基本论域之一,或许是最基本的。
cosmology来自于古希腊的Kosmos,意为“秩序、好的秩序、有序地安排”。这种安排、布置的很和谐的意义,后来还引申为女士裙子上的装饰点缀。
毕达哥拉斯最早用kosmos这个词来指代缀满星星的天穹,这个星空就仿佛是用宝石点缀的女士裙子,于是所有人都获得了绅士视角。
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用cosmology来指代研究这个整个世界、宇宙的学问,大抵被算作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
但是在这里,我们要把宇宙论当作比形而上学更为根本的东西,形而上学研究一切的存在和非存在,以及它们的关系、根据、形成的原因和活动的影响;宇宙论比形而上学更为基础的地方在于,它研究这一切背后的那些秩序,以及容纳这些秩序的场域。
研究对象:
形而上学:存在、非存在
宇宙论:存在、非存在、其他一切事物背后的那个场域、主导这个场域的秩序。
于是我们就能够获得超出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之外的更为宏观的宇宙论。
比如康德、黑格尔的德国观念论传统中的宇宙论:
宇宙不是与主体无关的东西,不是外在的客观现实,而是一个主体以之作为背景展开与必然性、可朽性进行斗争的舞台,最终的目的是获得自由。所谓的“宇宙”一开始是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影片、舞台,主体竭尽全力在其中让自己去中心化,让聚光灯不再照向自己,从而拥抱自由、无限和解脱。
比如马克思、海德格尔这样的反形而上学家的宇宙论:
宇宙不是既定的、已经存在东西,而是有限的主体在它的生存活动中不断遭遇异质性的他者,通过劳动向这些他者敞开,将这些内容空间化、实体化、对象化的临时产物;宇宙的无限性取决于主体的有限性,主体的有限性决定了主体需要不断地向他者敞开,从而获得一种相对稳固的宇宙图景。
宇宙论不一定承认“宇宙”的客观存在,因为在许多哲学中,“客观性”(objectivity)是一个被复杂机制所建构的产物,而不是不言自明、预先给予的惰性存在。
简单点说:不要把这个宇宙想象成一个大容器,而你自己是里面的一个小石子儿。
想象这个宇宙的方式有很多:你是放映机,而宇宙是你放出来的电影;你是大容器,而宇宙是一个小石子儿;日月星辰整个宇宙才是你的身体,这个身体产生了你的意识;作为公共服务器的宇宙根本不存在,它只是所有局域网玩家的一个口头约定……
为了能够理解更多哲学家(观念论者、反实在论者、结构主义者、新实在论者等等)关于我们所存在的场域的看法,我们必须启用“宇宙论”最原始的意思:
这一切的背后的那个场域,和它的秩序是怎样的?
学习哲学的第一步,就是从思考宇宙开始。
这个宇宙,和哲学家的心灵一样,请不要用任何理论限制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