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9|回复: 0
收起左侧

长孙皇后缘何力阻兄长身居高位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贞观十年(636年),一代贤后长孙皇后,病重与唐太宗诀别。她请求太宗重新任用房玄龄,并请太宗纳忠容谏,不要听信谗言,减省畋猎和营建,不要为她厚葬。其间,长孙皇后还言辞恳切地对唐太宗说:“妾之本宗,因缘葭莩以致禄位,即非德举,易至颠危,欲使其子孙保全,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足矣。”其言大意为:我的亲戚,因裙带关系而得到禄位,既然不是因德行而升至高位,便容易遭受灾难,为使其子孙得以保全,望陛下不要将他们安置在权要的位置上,只是以外戚身份定期朝见皇上就足够了。
  
  长孙皇后遗言中提到的“葭莩”一词,原意是指芦苇里的薄膜,这里用作亲戚的代称,有史家干脆将它译为“裙带”。何为“裙带”,其本意是指妇女的裙子和衣带,随着意义的引申演变,后来用以比喻跟妻女姊妹有亲缘关系的人,而将用来互相勾结攀缘的姻亲关系,称作“裙带关系”,那种搞裙带关系的风气,即是“裙带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这种风气的典型描绘。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情义深重,对于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宠。据《旧唐书·长孙皇后传》记载,长孙无忌与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是皇后胞兄,还是辅佐元勋,李世民视为心腹,让他自由出入皇宫内室,对他的待遇群臣无人堪比。几度想要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却遭到长孙皇后的反对。长孙皇后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家族“尊贵已极”,不愿意家族子弟遍布朝廷。于是再三阻挠丈夫授予哥哥大权。太宗认为长孙无忌才兼文武,没有听从。但长孙皇后异常坚定,在无法说服丈夫的情况下,转而私下命令哥哥让他坚决辞职,拗不过妻子的坚持,李世民只得解除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官职,但却将他升为从一品地开府仪同三司,让长孙无忌享受高官厚禄但不管事。长孙皇后这才满意地喜见颜间。
  
  其实,无论讲论资排辈,还是讲对大唐王朝的贡献,长孙无忌身居高位都是无可非议的。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之兄,从小与李世民关系友善。大业十三年九月,李渊率太原兵渡河入关中以后,长孙无忌在朝邑长春宫谒见,被授予渭北道行军典鉴之职,后来又因功被授予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武德九年六月,因参与决策玄武门之变,升迁左武候大将军。贞观二年,又授予尚书右仆射之职(唐朝尚书仆射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而左仆射为首相),长孙无忌再三辞让,仅加开府仪同三司。贞观七年,册封司空,长孙无忌又推辞但太宗不从。唐太宗称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评述无忌说:“善避嫌疑,长于应变,机智灵敏,先哲难比”。
     
  
        
  
  那么,长孙皇后缘何力阻兄长担任朝廷重要职位呢?这就要讲到“外戚”势力问题了。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秦统一中国后,皇位继承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秦虽历二世而亡,但皇位继承制度却保留下来,到东汉时已日臻完善。这种皇位继承制度,使储君的范围集中在当今皇帝的子嗣当中,选择余地较小,一旦皇帝早逝,出现幼帝即位的概率就极大。于是,从汉朝开始确立了皇后嫡正地位,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断时,皇太后可以监护人的身份监督、选立嗣位人,以至临朝称制。太后临朝称制,其权力与皇帝相等。东汉就是“外戚”现象最典型的代表,幼帝即位、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成为东汉王朝的三个焦点,这也成为了历代封建王朝着手解决的重点。
  
  据《旧唐书》记载,长孙皇后病重与唐太宗诀别时的讲的那番话中,还讲到对外戚之事要以前代为鉴:“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长孙皇后这里讲的“吕”即为西汉吕氏家族,吕后统治期间,重用诸吕为重臣,她先后封兄之子孙各为吕王、梁王、赵王、燕王,并封诸吕六人为侯掌握京师及宫殿治安。她还喜欢搞裙带关系来巩固她和诸吕的地位,将嫡亲女儿的女儿同嫡亲儿子惠帝成亲,也就是外甥与娘舅结婚。长孙皇后讲的“霍”即为西汉霍氏家族,霍氏家族至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任期间,权势日显,地位益尊。他的儿子、侄孙、女婿、堂侄、外孙及远亲近戚一个个靠霍光关系在朝廷中担任要职,结成党羽,盘踞朝廷,根深蒂固。霍氏家族依仗势力,大肆营造住宅,挥霍无度,横行霸道,飞扬跋扈。
  
  当然,除了不主张“裙带风”之外,长孙皇后忧虑更深的还有外戚家族的可悲结局。在皇权加强的背景下,由于同姓宗室贵族拥有皇位继承权而不被皇帝信任,所以皇族派与外戚派始终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因此大多外戚家族结局不幸。班固在《汉书·外戚传》评曰:“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至如史良娣、王悼后、许恭哀后身皆夭折不辜,而家依托旧恩,不敢纵恣,是以能全。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呜呼!鉴兹行事,变亦备矣。”
     
  
        
  
  “大者夷灭,小者放流”便是大多外戚家族下场。长孙皇后深知《易经》中“谦则吉,盈则凶”的道理,也深知西汉吕氏、霍氏家族的可悲下场。由于吕后分封诸吕为王,违反了刘邦生前规定的“非刘氏为王,天下共击之”的禁令,诸吕擅权引起了刘氏宗室和重臣元老的不满。所以当吕后一死,在周勃、陈平的策划和率领下,控制南、北军,把吕氏一族一网打尽。霍氏家族在霍光死后势力日衰,阴谋发动兵变,废掉宣帝。结果阴谋被揭发,霍氏家族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捕腰斩,有的斩首弃市,霍后被废黜幽禁,因霍氏一案牵连而被诛灭的有几十家。所以,长孙皇后认为自己的家族身居高位,很容易遇到危险,想要长久无忧,就不能让他们担任要职。
  
  历史是无情的,长孙皇后的遗言不幸而言中。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重弥留之际,下遗诏令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二人辅政,在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后,进拜太尉兼领尚书及门下二省政事。永徽六年,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同年九月,唐高宗在武则天的唆使下将反对此事的褚遂良贬为地方都督。显庆四年,武则天指使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图谋反叛,唐高宗将长孙无忌削去官爵,流放黔州,其子长孙冲被流放岭南。同年七月,长孙无忌在流所自杀身亡。应该说,长孙无忌是皇室争斗的牺牲品,历史上的长孙无忌没有一般国戚所易沾染的劣迹恶行,且“善避嫌疑。机智灵敏”,但终究也没有逃出外戚可悲下场的宿命。
  
  中国历史上,史家对长孙皇后的评价是很高的:“贤哉长孙,母仪何伟”,“文徳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长孙皇后有见地,知大体,她对于家族的看法再联系日后之事,足见她非凡的远见和智慧。她对“外戚”问题的见解,看似朴素简单,但其中所含的真知灼识,是值得后人思考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5 03: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