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68|回复: 5
收起左侧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2: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2: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加拉国,一个面子比天大的国家。
2013 年,该国的拉纳大厦倒塌,
3122 名工人,被掩埋在废墟之下。
而政府却拒绝国际援助,甚至在灾难现场作秀……
诡异的倒塌

4 月 24 日,在孟加拉国首都拉卡的郊区,随着一声足矣震聋耳膜的巨响,一座名叫「拉纳大厦」(Rana Plaza)的建筑轰然倒塌,成功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孟加拉国。
而这声巨响,也不负众望地揭开了这个掩藏在世界角落的边缘小国的遮羞布。
高楼在一瞬间变成一座废墟,同时被它的残骸活埋的,还有 3122 名活生生的服装厂工人。
拉纳大厦的倒塌状态非常诡异,看起来就像个被人从中间捶了一拳的蛋糕,从最顶楼的 9 层一直塌到 2 层。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459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倒塌的拉纳大厦在注册文件上,「拉纳大厦」是一间普通的 4 层办公楼。可在它倒塌时,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座 8 层高的工厂楼,第 9 层正在施工中。
它的 3 层到 7 层,总共囊括了五家服装工厂。
而且各个都是国际大牌——古驰、沃尔玛、H&M、ZARA 等。
原来,这座大厦是一线服装厂在这里的隐形代工厂。
所谓代工厂,是大型正规工厂的订单无法完成的时候,帮他们承接一些外包业务的小型加工厂。
这些「血汗工厂」,从安全生产到员工权益都毫无保障,但是,却为孟加拉连一顿饱饭都难吃上的穷人提供了基础收入。
西方资本一面诟病其「毫无人权」,一面又无法拒绝其超低的成本。
孟加拉国贫穷到人均月工资仅有 38 欧元,对各大服装厂来说,这个数字实在太过诱人。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212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服装厂里干活的女工在这样积贫积弱的环境下,民众们为了吃上一口饱饭,都非常愿意进入血汗工厂做制衣工。
而对体力要求不高的环境则更受女性的欢迎。
来的人越多,楼,就盖得越高。
在拉纳大厦倒塌的前一天上午,工人们还没开工多久,便听到一声爆破一样的崩裂声。
这声巨响如同从楼里发出的闷雷,让人心神不宁。
很快,工人们今天的工作被暂停了。
要知道,血汗工厂顾名思义,就是「轻伤顶在前线,重伤不下火线」的剥削之地。
五家血汗工厂同时停工,让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
当天下午,警察和工程师,甚至连媒体记者们都来到拉纳大厦做现场勘察。
其中拉纳大厦的总工程师阿卜杜尔·拉扎克·汗(Abdur Razzaque Khan)明确地说:
「拉纳大厦的现状,明显不适合继续经营下去了,这栋楼本来在设计之初也不是做工厂使的。」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339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接受采访的工程师探寻真相的媒体记者们进入了裂缝所在的二楼,恍惚的镜头中,拍到了那个引起恐慌的承重柱。
在漆黑的室内,灰白色的承重柱在闪光灯照射下,展现出巨大的可怖裂缝大小不一,布满整个柱身,像被砍伐到一半的树木。
镜头只抓取到短短的几秒就被老板拉纳粗暴地打断了拍摄。
负责摄影的记者也被拉纳的手下毫不留情地揍了一顿。
而记者的弟弟,就在拉纳手下的服装厂里工作。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114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923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记者拍摄到断裂的承重柱赶走记者后,拉纳大厦的所有者——索赫尔·拉纳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
目的是为了安抚大众:大厦没事儿,不要瞎操心。
在记者向他提问时,他全程表现得十分不耐烦,拉纳不受控制地摇头晃脑、甚至翻白眼。
没等记者说完话,拉纳便豪横地向记者们举起手,示意全场都闭嘴,然后快速地说:
「大厦根本就没有问题,柱子的状况是石膏掉落造成的,根本不是啥断裂!」
「还有,所有的工人们第二天应当正常干活!」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这帮吃闲饭的别在这小题大做,耽误老子赚钱。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925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新闻发布会上的拉纳第二天,也就是 4 月 24 日一早,工人们都十分不情愿地聚集在大厦入口。
明明已经到了进场工作的时间,可大家都迟迟不敢进去。
没有人相信拉纳的鬼话。
经理在门口像吆喝牲口一样,连哄带骗地跟工人们解释,墙上的裂缝就是进入雨季,潮湿闷热造成的石膏脱落而已,一点都不危险。
如同绵羊一样的工人们露出困惑与迟疑的表情,他们当中大多数仅仅会写自己的名字。
可就算愚昧如斯,这群工人也都知道这个说法有多离谱。
眼看工人们还是不肯进工厂干活,经理使出了杀手锏。
他开始威胁不愿走近大厦的工人们:「谁今天不干活,这个月就白干!!」
此时,开始有人铤而走险走进了大厦。
对于极度贫穷的人来说,没钱,比没命还可怕。
于是,尽管心里非常害怕,她们还是缓慢且顺从地进入厂门。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615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满眼担忧的女工不过还是有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她们据理力争,拒绝进入危楼,希望工厂能够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经理见状,直接揪住一个名叫塔赫米娜的年轻女工,一个大耳光就甩在了她的脸上。
这一巴掌,也是扇在在场所有「维权者」的脸上的。
就这样,试图反抗的人也陆续放弃了,被经理推搡着迈进了大厦。
早上 8 点半左右,工厂里踩缝纫机的声音络绎不绝,一间几十平米大的车间里,摆满了纺织机,只留下窄小的过道,供视察人员走动。
屋内闷热难耐,让人喘不过气,在昏暗的白炽灯下,工人们使劲克制想打瞌睡的冲动拼命赶工,恨不得把老旧的缝纫机踩出火星子。
可紧接着,啪的一声,所有电灯和电器都毫无征兆地熄灭了,工厂停电了。
经理这时赶紧带着另外几个管工去了 8 楼。
那里放着 4 台大型发电机,随着轰隆隆的机器运作响声,电力恢复了。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701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398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31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服装厂内部大厦的极限,就在这恢复电力的一小时后到来了。
9 点左右,工人们觉得身下的凳子开始颤抖,不是地震那种高频率的抖动,而是像坐船一样开始左右摇摆。
同时,又一声巨响,大家连站都站不稳了。
这下,才有人反应过来——楼要塌了!
所有人纷纷尖叫着逃向楼外。
可这时候的大厦,再也承受不了一丁点重量了。
脚下的水泥地面就已经开裂塌陷,可怜的工人们像踩中陷阱的猎物一样,瞬间坠入黑暗的深坑。
与他们同时下落的,还有重达上百吨的楼体。
3122 个血汗工人,瞬间被活埋在了废墟之下。
拉纳大厦外部扬起遮天蔽日的烟尘。
周围的行人纷纷侧目,不知发生了什么。
等烟雾好不容易散去,大楼的废墟映入人眼帘时,所有人才意识到,这是一场灾难!
几千名居民没有迟疑,扔下手中的事儿奔向那座废墟,徒手拯救里面的被困人员。
这时,这场倒塌真正的诡异之处来了——好像所有人都预知到,它必然会发生。
因为当地居民一边救援,一边摇头感叹着:「这,是迟早的事。」
拉纳大厦的秘密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163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倒塌前的拉纳大厦 在达卡当地,这座大厦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因为它的老板索赫尔·拉纳在当地就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
长着大牛眼的拉纳不但有钱,而且黑白通吃。
他最大的爱好——出风头。
所以人人都认识他。
他是一个芥末商人的儿子,飞黄腾达之后,就开始投身政治。
他的财富来源在当地也是人尽皆知——表面商人,实际是个黑社会。
每当拉纳开着敞篷车上街兜风,都得举着一把 AK,逼着让马路两边的路人们行瞩目礼才过瘾。
拉纳背后不仅有枪支贩卖集团,还有毒品交易团伙。
这让他的财富不仅来得多,而且来得快。
而拉纳的威风也和他的财富正比快速增长。
其实,拉纳大厦那块地原来是有主人的,可惜的是,被拉纳相中了。
2000 年左右,他和自己的手下伪造了一份地契,逼着原主交出土地。
原主立即将拉纳的行为举报给当局,希望政府能给他做主。
可谁知道,举报人前脚刚走,警方后脚就打电话通知了拉纳。
一听到那人竟然敢举报自己,拉纳带着一众暴走族去了当事人家里「和谐谈判」。
很快,谈判有了成果,举报拉纳的案子被当事人自己撤回。
可是案件撤回没多久,当事人就自杀身亡了。
而这块地,就顺理成章地到了拉纳名下。
类似的烧杀抢掠,拉纳和他的家族在当地做了不知多少,可在孟加拉,愣是没人能治得了他。
或者说,不愿意治他。
孟加拉当局对拉纳的放纵远不止与此。
这块抢来的土地有一大部分之前是池塘,填土地难免会十分松软,根本不适合盖楼。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168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地基不均匀示意图但拉纳铁了心要盖一个豪华大厦。
于是当局给他下了同意的批文。
不过批文有一项硬性要求:在这里盖楼,最多只许建 4 层,且只能用作商用和办公室。
这些,拉纳只当他们放了个屁。
2006 年,拉纳大厦落成。
一、二层是一间银行和商铺,其他两层没有租出去。
空着两层楼,这该怎么办呢?
拉纳完全不顾批文要求,把楼层租给了要安装巨大发电机的「工厂」。
那时,正赶上制造业在中国的人工成本激增到 10% 的时候。
欧美各大品牌为了压缩成本,纷纷将工厂转向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和孟加拉。
随着订单需求越来越大,需要租经营场地的代工厂也越来越多。
拉纳大厦搭上了这趟车。
可是,仅仅两层的租金收入,完全满足不了他的胃口。
从 2008 年开始,拉纳不顾批文指标,开始强行加盖。
按照原先批文的要求,4 层是这块地能够承受的重量极限。
可是拉纳一张口,相关部门又批准了——允许加盖。
于是,大厦从 4 层加到了 8 层,到 2013 年坍塌的时候,第 9 层正在施工中。
而且,拉纳的加盖有一个最大的风格——极简。
这个大聪明明知道地基过软,建楼需要更强的承重能力,可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用的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劣质产品,完全不达标。
质量不达标,连数量都要作假,材料能省多少就省多少。
就连水泥,他都要求和到最稀才行。
如果仅仅是这些问题,拉纳大厦可能还不至于塌得稀烂。
最令人震惊的,是这座建筑,连地基都不达标。
在后来的救援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常年不均匀的倾斜受力,和豆腐渣一般建筑材料,拉纳大厦每一层楼板,都薄得像千层蛋糕一样,最终碎得像一盘散沙。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511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拉纳大厦断层那就没人管管拉纳的省钱操作么?
很可惜,没有。
一方面,由于拉纳和孟加拉政府官员有着常年的利益交换关系。
所以,那些原本可以限制他的条款根本是形同虚设。
监管机构中饱私囊,对拉纳大厦的所有审核全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另一方面,孟加拉政府并没有那么专业的监管能力。
而且,他们也不想管。
随着代工厂越来越多,民众的就业被解决、外来的税收增加,一切都是利益。
2013 年,服装一项的出口额就占了孟加拉全部出口额的 80%。
建筑材料的昂贵,建筑人才的稀缺,孟加拉政府松散的组织能力,和那诱人的利益,共同导致有效监管的缺失。
说白了,在当时的孟加拉,出现大量违章建筑,那是必然的。
而一栋建筑质量能「差」到何种程度,则全看老板良心。
这个拉纳显然不是个有良心的老板。
所以,最终的后果是,豆腐渣似的拉纳大厦里,容纳着有着上百台缝纫机和四台重型发电机的小型工厂。
发电机一台至少有 5 吨重。
缝纫机加起来的重量就更不消说了。
大厦布局头重脚轻。
这些机器 24 小时不停歇地运转,一直在敲打震动着薄如纸张的大厦地板。
就好像在蛋壳上玩坦克蹦迪。
其后果可想而知。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351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拉纳大厦发电机果不其然,不到 5 年,终于这栋豆腐渣大厦再也挺不住了、轰然倒塌。
且全在大家的预料之中。
如果说,坍塌是悲剧的开始,那么,在大厦倾塌之后,拉纳、孟加拉政府、和西方品牌的一系列操作,才是真正把那些劳工送向了地狱的那一脚。
「挽回颜面」的营救

拉纳大厦的塌方事故爆出后,很快引来了全世界的关注。
联合国首先发出援助申请,希望调动正规的救援团队,对孟加拉进行人道主义救援。
令人没想到的是,孟加拉这边十分干脆地拒绝了,而且给出了一个非常荒谬的理由——要靠自己「挽回颜面」。
在他们眼里,面子比人命还要重要。
没过几小时,孟加拉自己对外宣布,组织了一个阵容十分豪华的救援团队,从武装部队到海军空军,再到警察医院,就连附近医学院的学生都被算在其中。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176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坍塌救援现场总理称他会动用所有资源进行救助,并在废墟周围设置了好几个卫生营。
看似蓄势待发,但实际无比拉垮。
官方的营救团队完全没有自己吹得那么好。
因为设备和经验的短缺,孟加拉国自己组建起来的「救援天团」其实是个不成熟的半成品,这就导致救援进度非常缓慢。
救援队中甚至有人没有正规的鞋子,全程只能穿着拖鞋在废墟里爬上爬下。
同时,他们将服装厂的大块布料系上绳结,当做救援绳来使用,可见设备资源有多匮乏。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639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坍塌救援现场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回忆道:当时的营救行动开展无比困难。
政府拒绝专业的帮助,让救援看起来就像个笑话。
虽然军方的直升机和重型起重机都已经在现场待命,可却不敢轻易启用。
因为下面的钢筋和断裂的楼板交织在一起,让本就漆黑的空间错综复杂,他们最担心的是,坍塌造成的结构都是不稳定的,随时有可能二次塌陷。
而且救援队本身也从未经历过类似的抢险活动,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现救现学。
当志愿者和队友终于挪开一块巨大的瓦砾堆后,他用手电光照向废墟内部,然后看到:「周围都是黑暗的,我看到很多人在手电的光下爬来爬去。坍塌的碎片中有很多灰尘,周围到处都是尸体的气味,由于整个夏季空气通风不足,里面的人一定在经受难捱的酷暑。」
孟加拉为了自己倔强的颜面而拒绝了专业援助,显然是个愚昧且短见的操作。
假如当初哈西娜总理接受救助,可能会将受害者人数降到最低。
这起「现代最大规模人为灾难」的桂冠,孟加拉本可以避开。
可无奈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是无知的,所以做出「颜面」大于人命的抉择,也不算意外。
在孟加拉「低效率」的救援能力下,那些被压在废墟下的人们,有的十分幸运,有的则在众人面前消逝,引人心碎。
最幸运与最不幸

在众多被困人员中,最幸运的那个大抵就是 EtherTex 服装厂的质检员哈桑。
当他从坠落的惊吓中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恰好处在两块楼板形成的三角空间里。
在大楼倒塌时,他亲眼看着天花板像摔碎的饼干一样掉下来。
醒来后,哈桑知道自己仅仅受了一点擦伤,全身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非常幸运。
在适应了黑暗后,他开始担心头上的楼板会有二次坠落的风险。
于是哈桑紧张地四处张望,看到一旁的柱子边还有块相对更安全的空间,他没敢耽搁,赶紧爬到柱子附近的空间躺下。
到这时,哈桑的心依旧砰砰乱跳个不停,他以为自己会死。
废墟内的空气中闷热,还有股奇怪的味道,混合着让人窒息的灰尘,让哈桑非常难受。
在哈桑躺在原地等待救援时,他发现有同样被埋在废墟里的人,在用手电四处探照。
黑暗中的光亮让幸存者们确定了彼此的位置,只受了轻伤的人开始一起寻找爬出去的路。
当哈桑他们听到外面又救援队的声音时,几个人都在激动的大喊:「救救我!我在这里!」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776 / 作者:秦基兴拍 / 帖子ID:95814
获救人员在医院接受治疗国家靠不住,百姓们只能自发行动起来,拯救同胞。
他们担心救灾现场的物资不够,想尽办法送来物资。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2: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由6个共和国组成的庞大联邦,拥有300万平方千米海洋专属经济区的海洋国家。1563年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的签订,让它参与了瓜分世界的行动。在地球上4个号称联邦的国家中,他与俄罗斯是唯二拥有独立主权,没有美帝驻军的联邦。
    它就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219 / 作者:令狐佳人 / 帖子ID:95814
  在它那广袤的海洋领土上,60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当春天青色的季风从海岸吹起,海洋之围又迎来新生。十万五千子民生活在7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联邦文明开化的历史很晚,虽然早在4000年前便有人类在境内定居,但直到西方殖民者入侵之前,当地一直处在原始社会阶段。16世纪,西方航海家发现密群岛,但由于该地资源匮乏、社会原始,并没有激发起他们殖民占领的兴趣。直到19世纪中期,西班牙、英国、美国、德国才陆续来到密群岛,并在此设立贸易点。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738 / 作者:令狐佳人 / 帖子ID:95814
1986年11月3日,密联邦跟美国签署的《自由联系条约》正式生效,由此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虽然密联邦获得独立,但直到4年后才获得联合国的承认,并在1991年9月17日被正式接纳联合国会员国。密联邦独立后,依旧跟美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在外交事务上唯其马首是瞻,而且还把国防事务交给前宗主国管理,堪称美国最忠实的“小弟”之一。为什么没驻美军呢,主要是因为这没有美国的敌人(●`●)
时至今日,联邦依旧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几乎没有制造业,农业也保持原始状态,除椰子、胡椒、芋头、面包果、金枪鱼外,再没有其他产品输出国外,粮食、能源及生活日用品则完全靠进口。即使每年接受大量的外援,但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密联邦2018年的人均GDP也只有3058美元(约合21406元人民币),人均日收入仅58.6元。
截至目前,联邦贫困率高达15.4%,失业率为16.2%,文盲率高达11%,全国仅有4所医院、58名医生,新生儿死亡率达16‰,数据令人忧心。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9年度人类发展指数,密联邦在189个国家中排名第135位,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789 / 作者:令狐佳人 / 帖子ID:95814
在无力独自解决生存难题的情况下,向外国或国际组织寻求援助,便成为密联邦政府的“不二之选”。根据密、美签订的《自由联系条约》,美国在1986-2001年间,共向该国提供了13.4亿美元的援助。2003年,根据续签后的《密美自由联系条约》,美国允诺在20年内向密提供总额约18.5亿美元的援款,但在条约期满后将不再提供援助。
  啊,我的海洋联邦啊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排除那些“私人国家”和流亡机构,不存在于我国的世界政区图上、却被别国或政治实体承认的、拥有实土的政治实体,应该符合题设。
一、“索马里兰共和国”(1991.5.18- 今)

在瓜分非洲的浪潮中,索马里人的居住地也被列强盯上,并先后被殖民者并吞建立英属索马里(1887.7.20-1940.8.3,1941.4.8-1960.6.26)、意属索马里(1889.2.9-1941.2.26,1947.2.10-1960.7.1)、法属索马里(1883.5.20-1940.6.18,1946.10.27-1977.6.27),另有部分索马里人居住地被英国划归英属东非或割让给埃塞俄比亚,至今吉布提、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肯尼亚的东北省仍以索马里人为主体。
(一)殖民时期

英国最初和索马里兰这片土地扯上关系,要追溯到1825年,当时英国船只“玛丽·安妮”途经伊萨克苏丹国的柏培拉,然后“热情好客”的伊萨克部族对该船进行袭击,有多名船员送命。1827年,英国海军和东印度公司集中力量对该地进行报复,即“柏培拉之战”,迫使伊萨克部族接受英国提出的分期赔偿损失、允许英国势力开展自由贸易的条件,从此英国及其控制下的埃及逐渐渗透占领当地。1884年起,英国将工具国埃及的势力驱逐、自己接手原有殖民地,并在1887年7月20日正式建立“英属索马里”,渐次清除当地原有的各苏丹国、控制分化部族。由于殖民地设立的目的是确保农副产品供应、排除其他列强干涉、控制奴隶贸易,所以有了“亚丁肉店”的绰号。
面对殖民者对索马里人居住地造成的分裂及破坏,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领导发动“苦行僧起义”,在英国势力尚未深入的英属索马里东南部建立了德尔维希国,试图挣脱殖民统治、建立起统一的索马里国家,英国为此非常厌恶地给哈桑起了“疯狂毛拉”的绰号。德尔维希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第二德国结盟,先后击退英国、意大利四次攻击,一直坚挺到1920年才被英国、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联合消灭,其中英国不讲武德欺骗哈桑进行和谈、然后动用空军轰炸起到关键作用。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本人在逃亡途中病故。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采取“以夷制夷”模式,1914年建立索马里兰骆驼军团,招募索马里人参军。
德尔维希国灭亡后,索马里人仍在坚持抵抗。1922年,为弥补平定“苦行僧起义”造成的财政支出,英属索马里当局宣布对布拉奥居民征收重税,同时计划接触居民武装。2月25日至3月下旬,“布拉奥抗税起义”爆发,起义者们击杀了英军的艾伦·吉布上尉。英属索马里当局紧急电告殖民大臣温斯顿·丘吉尔从亚丁派出增援部队,英国空军因此出动向布拉奥轰炸并扔下燃烧弹,将城市毁灭。最终起义者同意为吉布的死支付赔偿金,但英属索马里当局被迫放弃征收重税的原案,同时击杀吉布者大部分都得以逃脱。
墨索里尼夺取意大利政权后,梦想建立“新罗马帝国”,于是在非洲用兵。在吞并埃塞俄比亚后,意大利将在非洲东部的殖民地整合为“意属东非”,于1940年8月3日侵占了英属索马里。然而英国的有生力量并未受损,到了1941年3月16日,英国和英联邦军队在韦维尔领导下对意大利发起反攻,于4月8日夺回了英属索马里,此时英属索马里已经遭受破坏。1944年,由于不愿前往缅甸而爆发兵变,索马里兰骆驼军团被解散,索马里侦察兵取而代之。
1945年7月2日,谢赫·巴希尔在布拉奥起义,采取游击战的模式对抗英军。尽管巴希尔在7月7日就被英军击杀,但他鼓动的起义仍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使英属索马里当局疲于奔命。
二战后,英国地位和实力大不如前,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武力维持对殖民地的控制,殖民地陆续走向独立。1960年4月起,英属索马里和由联合国交意大利的索马里托管地商讨建立统一国家的可能性。同年6月26日,英属索马里独立、改称“索马里兰国”,数日后的7月1日,索马里托管地也宣告独立,与“索马里兰国”统合为“索马里共和国”。原“索马里兰国”被划分为奥达勒、西北、托格代尔、萨纳格、索勒五州。
(二)统合时期

统合之初,索马里兰对于新生的统一索马里国家充满期望,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极大地冲淡了他们对于索马里统一的热情。
1961年7月20日,索马里公投通过制宪,这部宪法被索马里兰人认为更有利于原索马里托管地,因此遭到抵制,但还是得以通过,据称原索马里托管地方面在公投中舞弊。随着宪法的通过以及军政机构的建立,索马里兰人发现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相匹配,于是在同年12月,至少24名曾受英国训练的索马里兰军官发动叛乱、试图恢复索马里兰的独立,但很快被镇压。索马里中央政府碍于民意没有严处叛乱者,但索马里兰人在索马里国内的处境逐渐边缘化。
1969年10月21日,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改称索马里民主共和国,宣扬“科学社会主义”与泛索马里主义的结合,建立独裁统治。西亚德对“大索马里”非常狂热,积极从苏联等国购置军武,向苏联提供柏培拉作为海军和导弹基地。
1977年7月13日,西亚德领导下的索马里向同样标榜“社会主义”、同为独裁政权的、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领导下的埃塞俄比亚开战,期望一举“收复”欧加登地区。出于对“大索马里”的支持以及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边界割裂族群的不满,伊萨克部族对西亚德的开战大力支持,还派遣了许多志愿者。
然而事与愿违,尽管索马里一度攻占欧加登地区90%以上的土地,但门格斯图比西亚德更会卖身,他及时向苏联摇尾乞怜,牺牲更多的利益换取苏联支持。1977年8月17日,苏联首次正式谴责索马里武力干涉埃塞俄比亚内政,同年10月门格斯图访苏,埃塞俄比亚和苏联签订了一揽子军事合作协议,苏联政府同意向埃塞俄比亚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并和古巴卡斯特罗政权共同派遣规模大批志愿军“保卫埃塞俄比亚革命”。同年12月,埃塞军在人数和装备上都超过了索马里军队,埃塞俄比亚动员2万人派往欧加登前线。在18000余人的古巴军队直接参战的情况下,1978年3月15日索马里宣布从欧加登全部撤军,欧加登再次被埃塞俄比亚占领。欧加登战争期间的1977年6月27日,法属索马里独立成为吉布提。
欧加登的失败,使战火蔓延至索马里兰,再加上战后埃塞俄比亚进行种族清洗,大量欧加登难民被西亚德就近接收安置至索马里兰,导致索马里兰人的生存空间受迫。败战的索马里变得更加依赖国际援助,而国际援助分配上西亚德偏袒与自己作为同族的欧加登难民,索马里兰人分得的资源远不足以弥补损失,由此激化矛盾。在此基础上,西亚德进一步“惠欧加登”甚至扶植武装,难民们对伊萨克部族犯下了强奸、抢劫等罪行,索马里兰人不堪忍受、向西亚德请愿,换来的却是更加残酷的镇压。
1981年4月6日,索马里兰在“索马里民族运动”牵头下,举行反索马里起义,他们袭击监狱、招募囚犯从军,劫持客机威胁释放政治犯,组建军事力量对抗索马里政府军。作为报复,西亚德出动正规军毁灭城市,从南非和津巴布韦招募雇佣兵,同时于1987年至1989年大规模对伊萨克部族实施种族灭绝,并以放弃对欧加登的主权声索为条件、换取埃塞俄比亚停止支持索马里兰,然而索马里兰起义者还是逐渐控制了索马里兰绝大部分地区。
1991年1月26日,西亚德被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武装推翻,索马里中央政府崩溃,从此陷入内战。同年2月15日至21日、4月27日至5月18日,索马里兰人先后在柏培拉和布拉奥召集会议,商讨撤销原有的与索马里托管地联盟、组建全新的“索马里兰共和国”。1991年5月18日,“索马里兰共和国”开张,宣称法统继承自原有的英属索马里、索马里兰国。
(三)恢复自我

1993年5月,为结束“临时行政当局”,“索马里兰共和国”选举产生了“总统”及“副总统”,设立由长老院和众议院各82人构成的“索马里兰议会”。此时他们还对统一的索马里有点想法。
2001年5月31日,“索马里兰共和国”举行“宪法公投”,明确索马里兰自索马里“独立”。但从内战中逐渐恢复自我、改行联邦制度的索马里,不承认索马里兰的“独立”,坚持将索马里兰划为索马里的联邦成员州之一。
(四)陷入僵局


  • 索马里兰现阶段和邦特兰在索勒、萨纳格、托格代尔三州有领土纠纷,虽然邦特兰曾经一度宣称“独立”,但与索马里兰不同,邦特兰对于通过联邦制重新统合的诉求已经得到实现。
  • 索马里兰现阶段并未得到国际承认,但与部分国家或地区有实质往来,2020年更是与台澎金马互设“代表处”,所以在索马里保持现有立场的情况下,注定得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
  • 由于厄立特里亚的独立使埃塞俄比亚失去了出海口,所以埃塞俄比亚需要借道吉布提和索马里兰进出口货物,为“索马里兰共和国”提供了比较稳定的一笔财源。
  • 索马里兰的足球队无法参加国际足联名下的比赛,他们的足协在2011年成立,目前隶属于“独立足协联合会”,男子联赛由12支半职业球队组成。
二、“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1991.8.25-今)

“摩尔达维亚”这个名称是罗马尼亚语“摩尔多瓦”的俄语转译。历史上,“摩尔多瓦”原本是一片相对广阔的地域,她和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一同构成了罗马尼亚。现如今的摩尔多瓦共和国,不过是原本的巴萨拉比亚的一部分,属于地名降格的案例;“巴萨拉比亚”这个地名也是俄国人漂移使用的。由于土地主要位于德涅斯特河东岸,所以中国民间习惯称“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为“德左”。
(一)沙俄时期

土耳其原本打下了包括巴萨拉比亚在内的大片疆域,但在1683年维也纳之战兵败后由盛转衰,成为逐渐兴起的奥地利和俄国对外扩张的目标。自1676年起,俄国逐渐频繁对土耳其用兵,土耳其的领土被逐渐分割蚕食。
1787年8月19日,俄国以不能接受土耳其要求其放弃克里米亚领土以及黑海沿岸驻防为由,向土耳其开战。面对俄军的攻势,土军节节败退,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被俄国占领。虽然俄军一度兵临新罗马城下,但在担心普鲁士和奥地利“两肋插刀”以及英国施压的情况下,俄国还是在1792年1月9日与奥斯曼土耳其签订《雅西和约》,其中规定土耳其割让叶迪山地区、俄国和土耳其以德涅斯特河为新国界,从此德涅斯特河东岸被纳入俄国版图。
对于再次被割占领土,土耳其试图复仇。俄国和奥地利在奥斯特利茨会战失败后,土耳其认为向俄国复仇的时机已到,于是在1906年12月22日再次对俄开战,但是土军相对俄军而言实在是太菜了,再加上俄军利用俄法议和的空档期逐渐深入,土耳其亏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也因为俄法交恶,需要集中力量对付拿破仑的俄国选择与土耳其议和,双方于1812年5月28日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其中规定土耳其割让摩尔多瓦公国管辖范围内的巴萨拉比亚给俄国,俄国在当地建立“比萨拉比亚州”(1871年升格为“省”)。至此现代摩尔多瓦的领土已全数落入俄国手中。
1828年4月26日,为报复俄国出兵支持希腊独立,土耳其对俄开战,败,被迫于1829年9月14日签订《亚得里亚堡和约》,其中规定承认希腊、塞尔维亚、摩尔多瓦、瓦拉几亚的“自治”,割地予俄国并向俄国开放海峡。
1833年7月8日,为了遏制名义上臣服于土耳其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北伐,土耳其被迫向俄国求援、签订《互助条约》,俄国对土耳其进行军事援助,土耳其则在秘密条款中保障俄国在海峡的自由通行权、承认黑海成为俄国的内湖。但在这个条约之外,土耳其玩了一手阴招,将秘密条款内容泄露给英国和法国,利用“欧洲协调”体系迫使俄国于1841年7月13日与英国、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改订《伦敦海峡公约》,白嫖了一把俄国,使沙皇尼古拉一世非常气愤,给土耳其赐了一个“欧洲病夫”的贬称。
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民族革命,波及奥地利的匈牙利以及土耳其的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出于为夺取欧洲土地作声望上的准备,俄国充当了“欧洲警察”的角色、派兵将革命镇压。
为加速攫取土耳其领土,俄国以保护东正教徒为由要求土耳其割让巴勒斯坦,遭到土耳其拒绝。1853年7月3日,俄国占领土耳其名下的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土耳其在同年10月16日对俄宣战,不久英国、法国和奥地利陆续加入,战场转移至俄国的克里米亚。最终俄国战败,于1856年3月30日签署《巴黎和约》,吐出南巴萨拉比亚等占领地及对摩尔多瓦、瓦拉几亚两公国的保护权,黑海不得驻军。此战的败绩使尼古拉一世受到沉重打击,传言称出于对奥地利“拔刀相助”占领两公国的愤懑,他在战争结束前服毒自杀。不过相对应的,土耳其被迫同意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于1859年1月24日组建“罗马尼亚联合公国”,奠定现代罗马尼亚的基础;奥地利成为列强下一个共同敌视目标,他们将为此最终被逐出德意志、被迫改组为二元联邦体制的奥匈。
1877年4月27日,恢复元气的俄国趁土耳其深陷巴尔干危机,以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对土耳其开战。在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为酬谢、争取到奥匈中立的情况下,俄国迫使土耳其于1878年3月3日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规定土耳其允许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独立,并建立“大保加利亚”。但该条约对俄国过分有利,引来列强不满。
1878年7月13日,英国、法国、奥匈、意大利、俄国、土耳其签订《柏林条约》,保加利亚大公国维持“自治”、但领土大幅缩小,俄国的“大保加利亚”计划受挫。此事对罗马尼亚的刺激之处在于,战前罗马尼亚与俄国订立秘密协议,俄国保证罗马尼亚独立后的领土完整,结果战后俄国为了控制多瑙河入海口,又强占了南巴萨拉比亚、将其划入“比萨拉比亚省”。作为补偿罗马尼亚只能忍气吞声收下了一小块原属保加利亚的北多布罗加,俄国和罗马尼亚关系出现裂痕。此外,奥匈出力最少却得到了波黑(名义上还属于土耳其),使俄国更感火中取栗,俾斯麦苦心经营的三皇同盟由此松动并走向崩溃;土耳其则从“欧洲病夫”进一步被贬称为“近东病夫”,又另外将塞浦路斯岛让给英国。
为巩固对“比萨拉比亚省”的统治,俄国在当地大力实施俄化政策,例如禁止罗马尼亚语的教学和使用、禁止从罗马尼亚进口书籍、以俄语为官方语言、收缩并打压地方政教自治、输入非罗马尼亚人移民、将抵抗者流放西伯利亚、控制传媒、反犹太人,等等。最搞笑的是,1861年改革在巴萨拉比亚收效甚微,因为巴萨拉比亚的罗马尼亚人大多数都是租地耕种的自由农民、没有使用农奴的“优良传统”,被“解放”的农奴都是从俄国输入的。
拜俄国人所赐,巴萨拉比亚的文化急速断层,识字率惨不忍睹,根据1897年的统计,只有6%的巴萨拉比亚罗马尼亚人识字。俄国培养的巴萨拉比亚大学生回到当地呼吁促进自治、留在俄国,结果大多数人根本不理睬他们。1903年4月和1905年10月更是在基希讷乌先后发生两次对犹太人的暴力骚乱。1906年1月6日,科姆拉特的起义者宣布成立“科姆拉特共和国”,但于1月12日被镇压,成员流放西伯利亚。
(二)两属时期

随着土耳其的衰弱,列强在巴尔干的利益争夺愈发激烈,经历波斯尼亚危机、两次巴尔干战争和萨拉热窝事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军事失利、政治腐败以及视人民如草芥,罗曼诺夫王朝在内部率先崩溃。政治取向不同的各类力量互相交战,被俄国长期压抑的各民族意识趁机抬头。
1917年12月15日,“比萨拉比亚省”宣布成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不知出于什么因素,当时他们宣布自己仍然是俄罗斯共和国的一部分,但11月7日的十月革命早已摧毁俄罗斯共和国。
1918年1月,布尔什维克攻克基希讷乌,迫使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向罗马尼亚求救。2月6日,罗马尼亚军队应摩尔多瓦民族主义者要求提供军事援助,派兵前往巴萨拉比亚控制局势。4月9日,在保障以下条件的前提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投票通过了与罗马尼亚的合并案:

  • 巴萨拉比亚将进行土地改革,罗马尼亚政府将接受这一改革。
  • 巴萨拉比亚将保持自治,它有自己的议会,由民主选举产生。
  • 议会将投票支持地方预算,控制地方自治组织和城市的议会,并命名地方行政当局。
  • 征兵将在领土基础上进行。
  • 地方法律和行政形式只有经当地代表批准才能改变。
  • 少数群体的权利必须得到尊重。
  • 两名巴萨拉比亚代表将是罗马尼亚政府的一部分。
  • 巴萨拉比亚将向罗马尼亚议会派出相当于其人口比例的若干代表。
  • 所有选举都必须包括直接、平等、秘密和普遍的投票。
  • 宪法必须保障言论和信仰自由。
  • 所有在革命期间因政治原因犯下重罪的人都将被赦免。
1918年11月,摩尔多瓦议会通过一项并未达到法定参加投票人数的动议,取消了土地改革之外的其他条件,放弃了巴萨拉比亚的自治权。1919年12月20日,巴萨拉比亚代表参与的罗马尼亚议会制宪会议批准通过统一法,罗马尼亚开启了短暂的“大罗马尼亚”时期。
面对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统合的结果,苏俄对此非常不高兴,认为罗马尼亚“侵占”了他们的领土。败退的布尔什维克仍然控制着德涅斯特河东岸,他们将此区域划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时鼓动摩尔多瓦境内的乌克兰移民后裔进行叛乱,1919年5月5日一度声称建立“比萨拉比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主要的大国们和罗马尼亚筹备缔约、确认罗马尼亚对巴萨拉比亚的主权,但只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在1920年10月28日共同签署并通过《巴黎条约》,小日本签了字却和苏联做私下交易、没有批准通过该条约,使得条约无法生效,美国在审议过程中以苏俄没有出席为由拒绝签字,苏俄则直接以乌克兰的名义拒绝接受。
1924年3月27日至4月2日,苏联明面上与罗马尼亚谈判,被罗马尼亚拒绝后于9月15日至18日在南巴萨拉比亚的鞑靼布纳雷(今属乌克兰敖德萨州)煽动叛乱,结果被罗马尼亚及时镇压,事后罗马尼亚取缔共产党、大搜捕共产党员,侥幸逃回苏俄的叛乱参与者也没能躲过大清洗。同年3月7日,为吸引罗马尼亚境内的巴萨拉比亚人移住、同时准备武力并吞巴萨拉比亚,苏联在自己控制的德涅斯特河东岸设置“摩尔达维亚自治州”,10月12日升格为“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划入原属乌克兰的部分土地。
虽然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顶着摩尔达维亚的名号,但真正的巴萨拉比亚人很少,苏联不得不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调来大量移民加以充实。1925年,摩尔达维亚就遭遇了饥荒。1927年12月,当地据称出现了反苏叛乱。集体农庄的强制推行使得约两千个家庭被流放至哈萨克,摩尔达维亚也没能逃脱1932年至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
苏联统治期间,他们大力在德涅斯特河东岸人工塑造“摩尔达维亚人”群体和“摩尔达维亚意识”,极力灌输“摩尔达维亚和罗马尼亚并非同一”的观念,开设电台进行反罗马尼亚宣传,将西里尔字母导入罗马尼亚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揭幕前后,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划分势力范围。根据秘密协定内容,苏联在1940年6月28日侵占巴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随后于8月2日撤销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将原自治共和国除今日德涅斯特河东岸以外的其余地区以及南巴萨拉比亚划归乌克兰,原自治共和国剩余土地与巴萨拉比亚剩余土地统合组建新的“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沿海区域和大部分东岸土地划归乌克兰,主要是苏联高层认为摩尔达维亚并不可靠。
苏德战争爆发后罗马尼亚一度夺回巴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进占德涅斯特河东岸,分别设置“巴萨拉比亚省”和“德涅斯特省”,犯下屠犹罪行,但在1944年苏军西进、安东内斯库政权倒台后,罗马尼亚被迫放弃两“省”、尽力撤出愿意跟着自己走的当地罗马尼亚人,换取苏联支持罗马尼亚收复在维也纳仲裁中被纳粹德国转给匈牙利的北特兰西瓦尼亚。
1947年2月10日,苏联和罗马尼亚参与签订《巴黎和平条约》,确立了苏罗边界,但在冷战社会主义阵营分裂时期,苏联和罗马尼亚仍旧为了巴萨拉比亚问题大打嘴炮,官方层面上争论焦点一度从“摩尔多瓦是否属于罗马尼亚”转移至“摩尔多瓦人是不是罗马尼亚人”。
(三)苏属时期

苏联吞并摩尔多瓦、完成所谓“东方战线”的组建后,即着手渗透控制当地。
1940年至1951年,苏联分四次将大量摩尔多瓦人流放至哈萨克和西伯利亚等地,他们中的大多数被送进了古拉格。苏联在当地强制推行集体农庄和去富农化,重新占领巴萨拉比亚后的1944年更是迫使已被共产党掌权的罗马尼亚合作,“遣返”此前被安东内斯库抢运的摩尔多瓦人,这些被“遣返”的摩尔多瓦人因此遭到苏联的杀害或流放。深受迫害的摩尔多瓦人于1944年至1952年大量地起来反苏,但被内务人民委员部和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严厉镇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从其他加盟共和国(主要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量迁入移民,进一步稀释“摩尔达维亚”的族群成分,由于移民们把持大多数地方行政和经济职位、只给“摩尔达维亚人”留下一些相对不重要的学术职位,造成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对立。经过苏联的一番操作,摩尔多瓦没能成功躲过1946年至1947年的饥荒。
尽管苏联坚持塑造“摩尔达维亚人”、推动使用俄语和西里尔字母、强调俄罗斯文化对摩尔多瓦文化的影响,但其政策随着领导人的更迭也变得相对有所宽松和优待。赫鲁晓夫掌权后实施“去斯大林化”,于1956年掀起“赫鲁晓夫解冻”,包括摩尔多瓦人在内被流放的幸存者们逐渐得以回归故乡。科教文卫和工业发展的同时,摩尔多瓦的反苏意识再度抬头,苏联为此将敖德萨军区的近卫第14集团军部署在摩尔多瓦,此举对于日后的局势影响深远。
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鲁晓夫掌权后的1970年代和1980年代,进一步安抚摩尔多瓦,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转移支付,助力其工农业的发展。不过出于避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想法,苏联留了个心眼,电力、航天、军工、钢铁等主要的工业被安排在德涅斯特河东岸,摩尔多瓦本土更多是以输出罐装食品、蔬菜、水果、烟草和酒类等农副产品为主,这也深刻影响了日后的局势。然而即使这样,摩尔多瓦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得到了相当的遏制,苏联中央的拨款一直持续至《别洛韦日协议》为止。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苏联的内乱,原本已被压抑的摩尔多瓦民族主义情绪再度抬头。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带头毁灭联盟,导致摩尔多瓦也出现了分裂。1989年,摩尔多瓦本土重新实施“罗马尼亚化”,民间兴起了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统一运动。1990年6月23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称“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此举引发以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为主的德涅斯特河东岸疑虑,他们不愿意脱离苏联,且东岸的发展水平比摩尔多瓦本土要好得多,于是东岸在同年9月2日宣布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自称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但未得到承认。
1991年5月23日,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8月27日,摩尔多瓦宣布独立。同年11月15日,“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独立并改称“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其中“国旗”沿用原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旗。从此摩尔多瓦分裂。
(四)另立门户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开张前后,原苏联近卫第14集团军仍驻守在德左首府蒂拉斯波尔、直至1995年撤走。1990年11月起,摩尔多瓦和德涅斯特河东岸就开始了有限规模的武装冲突,并于1992年3月2日发展成为“德涅斯特河沿岸战争”,在苏联近卫第14集团军以及“俄罗斯志愿者”、“乌克兰志愿者”的帮助下,1992年7月21日摩尔多瓦被迫谈和,与俄国签订和平解决冲突原则协议,接受俄国、罗马尼亚、乌克兰等国组成的和平调解使团进行停火监督,并在俄国允诺撤军后与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摩尔多瓦共和国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武装冲突原则的协定》和在《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成立维持和平部队的协定》,规定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由俄国、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东岸共同组成的维和部队驻守冲突地区,摩尔多瓦实际上失去了对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的控制。然而俄国杜马没有批准协议,于是俄国违规继续驻军至今,期间德左多次请求“加入”俄国但未被批准。
现阶段德左高度仰赖俄国的支持,同时大力打击罗马尼亚语教学和使用,并吸引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移民。贩毒、走私和人口贩卖也是常例。由于苏联奠定的工业基础,德左时不时还能拉闸断电恶心摩尔多瓦,摩尔多瓦的发展也确实不咋地。
(五)陷入僵局


  • 2003年11月,普京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德米特里·科扎克提出“科扎克备忘录”,建议以联邦制的形式解决德左问题,在美国和欧安组织的压力下,原本有意的摩尔多瓦以“与宪法冲突”为由拒绝。
  • 现阶段摩尔多瓦将德左划分为“蒂拉斯波尔直辖市”、“德涅斯特河沿岸自治领土单位”,但德左不予承认。摩尔多瓦主张的、位于西岸的宾杰里由德左实控,德左主张的、位于东岸的杜博萨雷区被摩尔多瓦实控。
  • 新冠疫情爆发后,由于乌克兰关闭边境与摩尔多瓦借机卡住物资,德左的医疗以及线上教学计划曾经受挫。
  • 虽然摩尔多瓦和德左互相看不顺眼,但某些方面两者却“统一”了,例如摩尔多瓦国家足球联赛容许德左的足球俱乐部参加,来自德左的蒂拉斯波尔警长更是多次夺得联赛冠军、并晋级2021-2022赛季欧冠联赛小组赛,和皇家马德里、国际米兰、顿涅茨克矿工同组,甚至从皇马身上拿到一场胜利,应该算是德左足球目前最高光的时刻。当然了,摩尔多瓦人不高兴就是了,因为蒂拉斯波尔警长对摩尔多瓦球队极度排斥,会在联赛中高喊“摩尔达维亚共和国要脱离摩尔多瓦独立”的口号。德左没有加入“独立足协联合会”。
  • 近期乌克兰曾声称,俄国有意通过冒充乌克兰军挑衅德左武装的形式,制造进攻乌克兰的理由,但俄国予以否认。
三、“阿尔察赫共和国”(1991.12.10-今)

这个地方其实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名称更加知名,“阿尔察赫”2017年才被定为“国名”。
(一)辗转入俄

最初,阿尔察赫仍是以原住民为主的地域,但亚美尼亚人到来并同化他们,将当地变成亚美尼亚王国的行省之一。此后亚美尼亚王国被东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分割,阿尔察赫先后改属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哈琴公国/阿尔察赫王国以及五公国(奎里斯坦公国、吉拉伯德公国、卡臣公国、瓦兰达公国、迪扎克公国)、卡拉巴赫汗国统治,依次附庸于萨珊王朝、塞尔柱帝国、蒙古帝国、萨非王朝、阿夫沙尔王朝、卡扎尔王朝等外部强权。由于伊斯兰教对基督教的打压、突厥–波斯–亚美尼亚通婚混血,伊斯兰文化逐渐注入亚美尼亚文化中。
在波斯遥远的北边,向南扩张的沙俄逐渐深入高加索,因此与波斯先后发生五次战争。
沙俄在1722年至1723年的战争中骗取亚美尼亚人等外高加索族群的支持,后来却和土耳其订约出卖他们,所幸亚美尼亚人自己争气,在1733年消灭前来进犯的土耳其军。
1804年5月23日,沙俄利用卡拉巴赫汗国的危机许诺收其为保护国、向波斯开战,迫使波斯于1813年10月24日签订《古利斯坦条约》、割让南高加索的大片土地,阿尔察赫也在其中。然而战争还没结束,1806年沙俄就杀死伊布拉希姆·哈里汗,另立他的儿子梅赫蒂汗为傀儡。1822年,梅赫蒂汗流亡伊朗,沙俄随即废除汗国并分割建制。
1826年7月19日,波斯扶助梅赫蒂汗攻击沙俄,结果大败亏输,在1828年2月22日订立《土库曼恰伊条约》,彻底割让了如今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阿尔察赫先被划归“里海州”,后于1867年改属新组建的“伊丽莎白波尔省”,由高加索总督管辖。
由于历史上多元文化的碰撞,阿尔察赫的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最初被沙俄称作“鞑靼人”)当时的数量旗鼓相当,1905年革命时双方就已经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在阿尔察赫以外的地方,亚美尼亚人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例如土耳其长期将亚美尼亚人视作二等公民,在1894年至1897年、1909年分别对亚美尼亚人进行了“哈米德大屠杀”和“阿达纳屠杀”,刺激了亚美尼亚的族群意识以及建立“大亚美尼亚”的愿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俄是三国协约之一,但是英国的侮辱性操作却将土耳其推进了三国同盟,于是沙俄和土耳其开辟了高加索战线。梦想着夺回俄土战争失地的土耳其,却在1914年12月22日至1915年7月17日的萨利卡米什战役被沙俄击败,当时沙俄征召组建的亚美尼亚志愿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土耳其盲目模仿拿破仑的高速机动风格、却不给士兵补充过冬装备也是重要因素。为了掩饰自己指挥调度的无能,三帕夏(恩维尔、塔拉特、杰马尔)集中宣传是亚美尼亚人导致了土耳其军战败,于是以1915年4月24日驱逐和处决亚美尼亚知识分子为标志,利用库尔德人发起针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强迫妇女和儿童伊斯兰化,后继的凯末尔延续种族灭绝做法,合计死者大约在60万人至180万人之间。土耳其的暴行迫使亚美尼亚人逃往沙俄控制区,从此亚美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结下世仇,三帕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后均被亚美尼亚人刺杀(杰马尔、塔拉特)或击毙(恩维尔)。
虽然利用亚美尼亚志愿军占领了土耳其治下的一些亚美尼亚人居住地,但沙俄并未打算让亚美尼亚人翻身,且强行解散志愿军。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前线俄军瓦解,亚美尼亚人以原有的志愿军为基础集结起来,利用自行复员的俄军留给他们的军武继续对抗土耳其。根据苏俄与三国同盟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他们已经被出卖了。
1918年4月22日,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组建“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但在土耳其的进攻下他们丧师失地,内部又因为对外关系而分裂(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亲德,阿塞拜疆亲土)。在亚美尼亚革命联盟的领导下,亚美尼亚人于1918年5月28日建立“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此时的阿尔察赫也因为外高加索的分裂而卷入了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的战争中。
(二)苏俄时期

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建立后,陷入了非常不利的险境,西有土耳其的进犯,东有阿塞拜疆的交锋,向北要防御苏俄入侵,还要接收东迁而来的难民、遭受西班牙流感的残害。土耳其和阿塞拜疆无意接受亚美尼亚的存在,1918年9月15日的“九月屠杀”以及1920年3月22日至26日的“舒沙屠杀”便是佐证。
此时的阿尔察赫被英军占领、由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管治,但当地亚美尼亚人坚持为并入亚美尼亚而努力。1920年2月,“卡拉巴赫议会”初步决议接受阿塞拜疆管辖,但在阿尔察赫的亚美尼亚游击队施压下,4月他们就改变原案,宣布并入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为此出兵阿尔察赫,却被苏俄趁机偷了家。面对苏俄的攻势,亚美尼亚人于同年8月10日接受南下的布尔什维克接管阿尔察赫,而该派系也向亚美尼亚人许诺将把赞格祖尔、阿尔察赫和纳希切万划归亚美尼亚。然而同期的苏俄和土耳其达成交易,双方南北夹击外高加索,使得亚美尼亚丧失了原本已经控制的一大片能够通往黑海的西部领土,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也在1920年12月2日被苏俄灭亡,后来苏俄更是以“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还有“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和土耳其于1921年10月13日签订了《卡尔斯条约》,正式确立了新的俄土边界,亚美尼亚永远失去了原有的土地。作为向土耳其的示好以及对1921年2月至7月亚美尼亚仍然成立“亚美尼亚山地共和国”反抗苏俄的惩罚,苏俄于1922年将原“亚美尼亚山地共和国”所在的赞格祖尔交给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却将阿尔察赫交给了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尔察赫于1923年7月7日变成阿塞拜疆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至于纳希切万,由于阿塞拜疆人占据优势族群地位,他们选择投票加入阿塞拜疆,成为一块飞地。
虽然被划入了阿塞拜疆,但纳卡自治州当初划定时优先吸纳亚美尼亚村庄,所以亚美尼亚人仍是当地的优势族群。在强力维稳下,当地直至苏联解体前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过亚美尼亚人时常请愿将纳卡自治州划归亚美尼亚,例如1945年亚美尼亚共产党第一书记格利戈里·阿尔特米耶维奇·阿鲁秋尼扬向斯大林提出此议遭到拒绝;1965年纳卡自治州的13名官员向苏共中央写信抗议阿塞拜疆在当地的政策,然后这些官员被解职或调离纳卡;1977年亚美尼亚作家赛罗·汉扎迪安写信向勃列日涅夫请愿,还是没得到回复。
作为对亚美尼亚人的回应,盖达尔·阿利耶维奇·阿利耶夫1969年7月14日就任阿塞拜疆共产党第一书记后强化了对纳卡的控制,鼓励阿塞拜疆人前往纳卡定居、同时清洗原有的纳卡领导层,以亲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鲍里斯·萨尔基索维奇·克沃尔科夫担任纳卡州委第一书记。
戈尔巴乔夫改革将苏联引向绝路,刺激了各地的族群意识。在亚美尼亚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下,纳卡自治州的亚美尼亚人于1987年8月发起向莫斯科请愿与亚美尼亚合并的联署,有数万人参与签名,此即“阿尔察赫运动”的发端。亚美尼亚人在加盟共和国首都埃里温和纳卡州治斯捷潘纳克特示威,无视苏联中央和阿塞拜疆的禁止,逐步推动亚美尼亚与阿尔察赫的联合。
面对亚美尼亚人的行动,苏联拒绝了亚美尼亚和纳卡的请求、一度逮捕“阿尔察赫运动”的领导委员会成员,但于1988年2月将不受亚美尼亚人欢迎的鲍里斯·萨尔基索维奇·克沃尔科夫免职、改以根里克·波戈肖扬担任州委第一书记以示安抚和让步,后来又于1989年1月接管纳卡直至同年11月29日,然而都没有什么用,纳卡战争的第一阶段已经开锣。阿塞拜疆则与亚美尼亚之间重启武装冲突,双方都向对方实施种族仇杀,最显著的事件当属1990年1月13日至1月19日,阿塞拜疆首府巴库针对亚美尼亚人开展搜杀,以至于苏军被迫动用高加索军区、黑海舰队和克格勃进场维稳,史称“黑色一月”。
(三)纳卡立国

1991年5月,苏联内务部队和阿塞拜疆的“圆环行动”在纳卡驱逐了大量亚美尼亚人,激化了族群对立。9月,叶利钦和纳扎尔巴耶夫的调停失败。11月26日,阿塞拜疆废除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但亚美尼亚和纳卡不予理会。12月10日,纳卡自治州单方面宣布举行“独立公投”,在阿塞拜疆人的抵制下建立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行将就木的苏联已经无力阻止了。
随着苏联的死亡,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围绕着纳卡的归属权争夺使得纳卡战争公开化,双方争相扩充战备,例如从自行瓦解的苏联武装力量士兵手中收购枪械、弹药、火炮乃至坦克和装甲车,从内务部队手上接收他们撤离时留下的军武,鼓动原苏军士兵加入己方阵容。亚美尼亚方面,他们积极向俄国主导的独联体靠拢,邀请独联体在纳卡驻军,同时游说美国国会通过禁止向阿塞拜疆提供军援的决议,海外侨民更是踊跃向亚美尼亚寄送捐款,妇女和志愿兵大量出阵。阿塞拜疆方面则得到了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和阿拉伯世界的军援,联合土耳其封锁了亚美尼亚的国境线,他们的军事动员和组织比亚美尼亚做得更好,还依靠里海的石油收入招募雇佣兵出阵,再加上苏联给阿塞拜疆留下的底子好过亚美尼亚,所以阿塞拜疆在账面上更具优势。
1991年11月,阿塞拜疆军对纳卡的首府斯捷潘纳克特进行围攻,然而1992年2月25至26日、5月8日至9日、5月18日亚美尼亚相继攻克阿塞拜疆的霍贾雷、舒沙和拉钦,控制拉钦走廊、使亚美尼亚与纳卡连成一片后,失去轰炸和炮击基地的阿塞拜疆转入被动。作为对亚美尼亚屠杀霍贾雷阿塞拜疆人的报复,阿塞拜疆在同年4月10日对马拉迦村的亚美尼亚人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屠杀。期间伊朗曾经试图调停,欧安组织也成立了旨在调停的“明斯克小组”,但是无果。
与军事失败同时存在,当时阿塞拜疆的内政外交相比亚美尼亚显得十分痴呆。苏联时期的“阿塞拜疆王”盖达尔·阿利耶维奇·阿利耶夫自我流放至纳希切万吃瓜,远离了当时的巴库政坛,但拉钦失守后纳希切万也遭到了亚美尼亚的炮击;阿布法兹·埃利奇别伊当选阿塞拜疆总统后鼓吹“大阿塞拜疆”,引发了原本支持阿塞拜疆的伊朗疑虑(阿塞拜疆历史上原属波斯,而且伊朗境内还有阿塞拜疆人居住地)并减少援助;阿塞拜疆新政府坚持不向俄国低头、一心跟着土耳其,还招募了车臣和阿富汗恐怖分子出阵。这些都使阿塞拜疆逐渐被孤立。
不甘心大亏本的阿塞拜疆,于1992年6月12日发起“戈兰博伊行动”,他们一度深入纳卡、逼近斯捷潘纳克特,但讽刺的是俄军出面挡住他们,给了亚美尼亚缓冲的时间、得以实现再度总动员。同年9月至12月,阿塞拜疆军已经师老兵疲,冬季的来临给了双方暂停的时机,亚美尼亚本身缺乏天然气、电力和石油等必要的过冬能源,格鲁吉亚打击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以及土耳其的封锁使物资补给大受影响,欧共体和俄国继续向亚美尼亚提供援助,海外侨民更加积极向亚美尼亚输血,伊朗也因对“大阿塞拜疆”的反感向亚美尼亚提供援助;阿塞拜疆则需要焦头烂额地安置被驱逐而来的难民,同时设法恢复里海的石油换取资金。
1993年1月,亚美尼亚在俄国高达10亿美元军援下,重新发起对阿塞拜疆的攻势。4月2日至4月3日克尔巴贾尔战役的胜利,使阿塞拜疆内讧。由于对俄态度的分歧,反俄的埃利奇别伊试图解除前线指挥官侯赛因诺夫的职务,却被一招“巴库进军”反杀,埃利奇别伊辞职下野。事后的政治分赃,老阿利耶夫被推举成为总统,出任总理的侯赛因诺夫掌控国家安全部、国防部和内政部。亚美尼亚进一步利用阿塞拜疆的危机发起“夏季攻势”,夺取了更多的阿塞拜疆土地、缴获了大量的阿塞拜疆军武,以至于亚美尼亚人“赞美”埃利奇别伊,好比中国调侃蒋介石是“运输大队长”。
为了挽回败局,老阿利耶夫和侯赛因诺夫尽力而为,他们招募了更多的恐怖分子,还向美国出卖里海油田的开采权,同时向俄国低头、内部批准加入独联体。1993年的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也为阿塞拜疆尽心尽力,他们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0日、7月29日、10月14日和11月12日先后通过第822号、第853号、第874号、第884号决议,要求停止敌对行动并呼吁撤出占领军,最后一份干脆直接点名亚美尼亚,然而风头正盛的亚美尼亚表示无视,因为俄军在9月直接部署到亚美尼亚和土耳其边境,硬生生地把土军挡了回去。
1994年1月,强弩之末的阿塞拜疆最后一次向纳卡发起进攻,结果再次被打退,并且失去了更多的国土。作为回应,原本就已经“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亚美尼亚更加疯狂,对全国45岁以下的男子采取抓壮丁的方式强征入伍,准备一举攻入巴库。相形之下,阿塞拜疆对战争产生了绝望和消极抗拒的情绪,大量适龄男子拒绝入伍,进一步瓦解了阿塞拜疆的抵抗意志。在俄国的调停下,阿塞拜疆被迫承认纳卡为谈判方,于5月5日同亚美尼亚、纳卡签订三方《比什凯克协议》。根据协议规定的停火日期,5月12日,第一次纳卡战争结束,“阿尔察赫共和国”获得了此后将近20年的平稳“国祚”。亚美尼亚总统列翁·特尔-彼得罗相领导下的政权因此稳定,但阿塞拜疆的老阿利耶夫和侯赛因诺夫之间则出现火并,以侯赛因诺夫失败入狱、老阿利耶夫完全掌权告终。
“阿尔察赫共和国”站稳脚跟后,依附于亚美尼亚,官员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例如罗伯特·谢德拉基·科恰良就曾经担任“阿尔察赫”和亚美尼亚的双料总统和总理;法律直接套用亚美尼亚制定的成文法,直至2006年12月10日才第一次制定“宪法”;亚美尼亚也没有给予“阿尔察赫共和国”官方承认,实质上阿尔察赫被亚美尼亚视作自治共和国般的存在。
作为战败方,阿塞拜疆长期衔恨亚美尼亚,例如在1990年至2005年系统性摧毁境内的亚美尼亚墓碑,2008年至2020年逢偶数年必有纳卡冲突(阿塞拜疆不断试探亚美尼亚军力),甚至在2004年北约和平伙伴关系培训班上阿塞拜疆军官砍杀睡梦中的亚美尼亚军官、事后回国没有定罪还被当作英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内政和外交逐渐稳定灵活,为日后的复仇缓慢积攒实力。相形之下,亚美尼亚被土耳其长期封锁,2018年推翻亲欧美政府前一度向欧美靠拢,天平在近20年内逐渐倾斜。2020年前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多次谈判,但后者不认同前者的“土地换地位”(交还阿塞拜疆领土换取纳卡独立),前者不认同后者的“土地换和平”(交还所有阿塞拜疆领土换取纳卡高度自治)。
2017年2月17日,通过“新宪法公投”,“阿尔察赫共和国”的名称正式确立。由于“阿尔察赫”的历史地域不局限于纳卡,此举引起阿塞拜疆的戒备。
(四)丧师失地

2020年9月27日,在土耳其和以色列的支持下,阿塞拜疆对阿尔察赫发起突袭,第二次纳卡战争爆发。由于集中往薄弱的阿尔察赫南部发动进攻,再加上无人机等先进军备的应用,亚美尼亚和阿尔察赫迅速败退,期间俄国于10月10日进行调停,但被风水轮流转的阿塞拜疆破坏。不过俄国还是和伊朗一起,强行摁住了阿塞拜疆,保住了小老弟亚美尼亚,11月10日,《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亚美尼亚共和国总理与俄罗斯联邦总统声明》被签署,亚美尼亚被迫交还阿尔察赫残余纳卡实控区外的阿塞拜疆领土,并提供赞格祖尔走廊供阿塞拜疆和纳希切万飞地通联;阿塞拜疆则提供拉钦走廊给亚美尼亚和阿尔察赫维持往来;俄国向阿尔察赫和拉钦走廊派出维和部队镇场。次日,俄国又与土耳其单独签订防长备忘录,允许土耳其派员前往阿塞拜疆控制区参与维和。至此小阿利耶夫为已故的老阿利耶夫找回了面子,阿塞拜疆欢庆胜利;亚美尼亚人则撤离被阿塞拜疆控制的土地,临走前他们砍伐树木毁灭村落、用焦土政策给后来的阿塞拜疆移居者制造麻烦。
出于对俄国偏袒亚美尼亚的报复,阿塞拜疆在2021年5月12日以亚美尼亚没有履行提供陆地走廊条款为由,武装占领了亚美尼亚的休尼克省(即分隔阿塞拜疆两部分、苏联时期划归亚美尼亚的赞格祖尔)和格加尔库尼克省(塞凡湖所在省份),痛打落水狗的这场行动至今仍在僵持。
(五)纳卡现状


  • “阿尔察赫共和国”原本设置有1直辖市7区,但2020年纳卡战争失败后他们只剩下残缺不全的“斯捷潘纳克特直辖市”、“阿斯凯兰区”、“马尔图尼区”、“舒沙区”和“哈德鲁特区”。“卡扎赫区”的拉钦走廊只是提供给亚美尼亚和阿尔察赫通联,所有权属阿塞拜疆。
  • 俄国偏袒小老弟亚美尼亚倒也不是空穴来风,2020年12月13日他们曾经搞出“地图事件”,将阿塞拜疆控制区的村庄划入维和区域地图里,阿塞拜疆发现后才改回原样。
  • 目前阿尔察赫加入了“独立足协联合会”,不过他们的男子联赛2018年才成立,不仅年轻、而且只有一个级别。现阶段联赛有9支球队、但不稳定,2020年曾经停摆。首届冠军勒纳因阿尔察赫从亚美尼亚联赛转入,但已经于2019-2020赛季重返亚美尼亚甲组联赛。
  • 由于多年的对抗,亚美尼亚和阿尔察赫在原本的控制区埋了很多地雷。目前阿塞拜疆在土耳其的帮助下持续排雷,侵略亚美尼亚时也要求对方交出雷区地图,但亚美尼亚不给。
以上三政治实体无任何联合国会员国给予承认。
四、“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1983.11.15-今)

(一)塞岛立国

塞浦路斯岛原为英国殖民地,历经诸多政权统治,其中以希腊人和土耳其人扎根最牢。希腊、土耳其本为世仇,英国殖民统治期间为稳定考量,采取分而治之策略,岛南以希腊人为主、岛北以土耳其人为主的格局初步奠定。
二战后,英国势力消退,塞浦路斯岛上的希腊人和土耳其人冲突不断激化,两大族群背后的母国都想将塞浦路斯岛收入自己的版图,最终英国决定放手塞浦路斯岛。1959年2月,英国、希腊和土耳其签约保证塞浦路斯的独立地位。
在塞浦路斯岛上建立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无论是土耳其回归(Taksim)还是希腊回归(Enosis),这两种主张在塞浦路斯都是禁止且违法的。
希腊与土耳其军队可以3比2的比例屯驻于赛岛上,双方的军队需同时对希腊、土耳其与塞浦路斯三方的外相负责。
岛上的希腊裔居民与土耳其裔居民分开进行国家元首选举,希腊部分选出的元首担任塞浦路斯的总统,而土耳其部分选出的元首则担任副总统的职务,共同治理国政。
塞浦路斯内阁需以七名由希腊裔总统指派,与三名由土耳其裔副总统指派的阁员共组。
任何国政上的决议都需获得内阁绝对多数的意见才能通过,但是总统与副总统两人都拥有议案的最后否决权。
英国仍然担任塞浦路斯的担保人,并且保有岛上两个军事基地范围内的领土主权。
——《苏黎世协定》
依照订立的协约内容,1960年8月16日,塞浦路斯共和国开张大吉,组建希腊人、土耳其人联合政府。
(二)南北分裂

虽然塞浦路斯共和国开张大吉,但希腊人和土耳其人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由于当时岛上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的比例是8:2,英国人主导制定的塞浦路斯宪法却给了土耳其人1个副总统职位、内阁(全额为10人)的3个阁员职位以及众议院(当时全额为50人)的15个议席,使得希腊人认为不公。1963年12月,希腊人、时任东正教塞浦路斯正教会总主教兼塞浦路斯总统马卡里奥斯三世对宪法进行“修正”,引发了土耳其人的强烈反弹;希腊人对土耳其人进行暴力攻击,酿成“血腥圣诞”事件、导致大量土耳其人流离失所,塞浦路斯共和国政府被迫请求联合国维和部队介入。1964年起,土耳其人自行退出塞浦路斯共和国政府及众议院等大小公职机构进行抵制(塞浦路斯共和国一直不设总理并实行一院制,至今仍然名义上为土耳其人保留副总统、阁员和议员席位),仅有副总统仍然保留职务;同年在联合国和北约干预下,土耳其中止对塞浦路斯用兵计划、与希腊驻军一同撤离。
然而面对土耳其人的抵制,希腊人却认为这是土耳其人退让的表现,再加上1967年成立的、乔治斯·帕帕佐普洛斯领导的希腊军政府在背后撑腰,于是“回归祖国”的口号在希腊人族群中日渐成为主流。与此同时,土耳其也在塞浦路斯布局建立地下武装,建立了“穆卡希特”组织(意为“圣战者”)。
1974年7月15日,得到希腊军政府支持的极右翼“塞浦路斯斗士国家组织”EOKA发动政变,推翻立场偏向温和的总统马卡里奥斯三世,继而扶植激进希腊民族主义分子尼古斯·桑普森担任总统。此举使土耳其找到了入侵的口实,同年7月20日,土耳其以希腊违约试图并吞塞浦路斯、自身有责任维护塞浦路斯土耳其人的安全及塞浦路斯独立为由,正式入侵塞浦路斯共和国,期间发生了被广泛传扬的“土耳其空军炸沉土耳其海军事件”。在经历两阶段的武装入侵后(期间希腊军政府及其扶植的尼古斯·桑普森倒台,土耳其要求塞浦路斯共和国改为联邦制、实施族群迁移,同时拒绝了塞浦路斯代总统格拉夫科斯·克莱里季斯提出的“要有时间与雅典商量”),土耳其占领了塞浦路斯共和国36.2%的国土,战争导致岛南的土耳其人逃往岛北、岛北的希腊人逃往岛南,就连首都尼科西亚也被南北两分。加拿大、芬兰、瑞典和英国出兵组成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紧急介入,在塞浦路斯共和国残存领土和土耳其占领区之间划设停火隔离线,此即“塞浦路斯联合国缓冲区”(绿线)的由来。自此塞浦路斯岛一分为四(塞浦路斯共和国、土耳其占领区、塞浦路斯联合国缓冲区、英属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主权基地区)。
(三)另起炉灶

土耳其占领岛北之初,表面上继续遵守塞浦路斯共和国原有体制,先后建立了“塞浦路斯土耳其人临时行政当局(1974.8.26-1974.10.1)”和“塞浦路斯土耳其人自治行政当局(1974.10.1-1975.2.13)”,由原任塞浦路斯共和国副总统的拉乌夫·登克塔什出任“副总统”兼“主席”,实际上则在多层次深入扶植并控制占领区,例如:

  • 因与岛南的希腊人割席、导致产生货币不足问题,占领区改用土耳其里拉、接受来自土耳其的大笔金援,在土耳其指导下建立占领区的“央行”;
  • 开通占领区往来土耳其的航线,帮助占领区出口水果;
  • 重整已关闭的旅游设施,招徕游客吸引收入;
  • 土耳其军队帮助占领区训练军官、建立“安全部队”,同时占领区允许参与入侵的土耳其军获得公民身份以便合法定居(这条非常关键,土耳其移民已经占岛北人口的一半);
  • “没收”希腊裔塞浦路斯人留下的农场等不动产以安置从岛南迁移来的土耳其人和土耳其本土移民,帮助建立“国营”农牧业;
  • 在土耳其帮助下建立新的通讯系统。
期间联合国先后通过关于塞浦路斯问题的、要求土耳其撤军并让难民回归家园、尊重塞浦路斯共和国主权独立完整的大会第3212号决议(1974.11.1)、安理会第365号决议(1974.12.13)、安理会第367号决议(1975.3.12),这三项均无反对的决议都被土耳其无视,即便是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访问塞浦路斯共和国、要求双方重启会谈都没用。1975年2月13日,作为土耳其和占领区宣称的“迈向塞浦路斯联邦国家的第一步”,“塞浦路斯土耳其邦”成立。1976年6月20日,“塞浦路斯土耳其邦”举行“大选”,拉乌夫·登克塔什当选“总统”、成立了拥有40个席位的“议会”(后来变成50个席位),与岛南的塞浦路斯共和国不同,该“邦”不设“副总统”、但增设“总理”。
1983年11月15日,在经历南北谈判无果后,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土耳其邦”终于撕破脸皮,宣布建立“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拉乌夫·登克塔什头衔变成“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总统”,“议会”变成“共和国议会”。联合国安理会于3日后的11月18日以13票赞成、1票弃权(约旦)、1票反对(巴基斯坦)的形式获得通过,在重申365号、367号决议的同时敦促其他联合国会员国不承认“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作为对土耳其人的回应,塞浦路斯共和国于1985年7月将众议院席位增加至80席(希腊人56席、土耳其人24席),以便在原有宪法框架下维持政权运作,同时尽力封堵岛北的国际空间。目前世界上只有土耳其、阿塞拜疆名下的纳希切万承认“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四)陷入僵局


  • 目前塞浦路斯共和国由于受到国际承认、加入欧盟,经济发展超过严重依赖土耳其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所以岛北不得不对岛南作出过一些小让步,例如在2003年他们解除尼科西亚的南北阻隔、允许民众往来。
  • 2004年4月24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曾推动以英国主导塞浦路斯宪法为基础、以联邦制为内核的公投,岛北65%的土耳其人同意,但岛南只有24%的希腊人同意,因为希腊人强烈希望将土耳其移民驱逐出岛,同时强烈抗拒联邦制(此处应该附一首《爱情买卖》)。
  • “请神容易送神难”,由于犯罪和失业等因素影响,“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对移民的吸纳有所收紧,引发了与土耳其之间的分歧。
  •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一开始头铁,想承认“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但是来自五警察的深渊凝视使他们表示“打扰了”。不过巴基斯坦还是很关照土耳其的这个儿子,有时自家主办的会议允许岛北使用“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名称。
  • 塞浦路斯共和国目前沿用开张之初建立的六区行政区划,其中凯里尼亚区全域、尼科西亚区北部、拉纳卡区小部分、法马古斯塔区大部分被“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控制。“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则将其实控区域划分为六区,但没有对岛南虚拟设置行政区划。
  • 1996年1月28日至30日,希腊、土耳其围绕无人居住的伊米亚群岛主权争端产生交火,希腊有数名军官丧生,美国勒令希腊和土耳其退兵。事后希腊检讨自己的失败,认为自身欠缺阻止土耳其空军的力量、美国在军售中偏向土耳其,于是希腊和塞浦路斯、俄国合谋军武交易,希腊以塞浦路斯的名义引进S-300导弹,并将其部署在塞浦路斯境内,塞浦路斯出于常年被土耳其空军侵犯领空的现实,也乐意配合希腊和俄国的交易。然而消息在1997年1月3日走漏,引发土耳其的激烈反应,他们提出多项威胁,包括将侵占“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境内已废弃的旅游胜地瓦罗莎,中途拦截正在运输的导弹,对塞浦路斯发起再次入侵,自海上封锁塞浦路斯,向以色列学习如何摧毁S-300导弹,等等。1997年9月,土耳其在海上公然拦截盘查包括俄国船只在内的前往塞浦路斯船只;11月,更是直接在岛北进行了“军事演习”。希腊方面则向塞浦路斯增派海空军,同时有传言称俄国组织舰队预备局势不利时反杀土耳其。最终在希腊和塞浦路斯停止部署导弹换取土耳其空军不再侵犯塞浦路斯领空的提议被土耳其拒绝后,1998年12月,时任塞浦路斯总统格拉夫科斯·克莱里季斯(此人在1974年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时担任过代总统)决定将导弹“外租”运往希腊的克里特岛,此举导致塞浦路斯多党联合政府的垮台,但希腊毕竟比塞浦路斯更强,又有俄国撑腰,美国和北约今番又不能随意偏袒,所以土耳其只能忍气吞声看着希腊将导弹部署在克里特岛上。作为补偿,希腊向小老弟塞浦路斯提供了大量替代等价军武,作为S-300导弹的“租金”及买断费用。
  •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导致大量希腊人抛下不动产逃离。在联合国安理会第550号决议要求下,希腊人无法返回、土耳其人又不能迁入的瓦罗莎成为鬼城,白瞎了原有的海滩胜地和酒店设施。2017年以来,土耳其分期重新开放瓦罗莎城,试图将其重新恢复为有人居住区,此举遭到联合国安理会、欧盟和塞浦路斯的抵制,但土耳其不为所动,据称已有40万人次参观了重新开放的瓦罗莎。
  •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的足球事业由1955年成立的“塞浦路斯土耳其足协”负责经营,男子组的最高级别联赛称作“塞浦路斯土耳其足协超级联赛”,同样可追溯至1955年,目前拥有16支参赛球队;女子组曾经设立过联赛,但因为暴力行为频发被取消,转而组队参加土耳其联赛。由于国际制裁,“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的足球队无法参加国际足联名下的比赛,也无法加入国际足联,现在他们隶属于“独立足协联合会”。2014年“塞浦路斯土耳其足协”曾经和塞浦路斯足协订立协议、打算加入塞浦路斯足协,但被土耳其阻止。
  • 出于对家乡沦丧的铭记,尽管已经流亡到了拉纳卡,但阿诺索西斯法马古斯塔足球俱乐部坚持沿用“法马古斯塔”地名,目前这支球队参加塞浦路斯甲组足球联赛。
五、“阿布哈兹共和国”(1992.7.23-今)

(一)辗转入俄

最初,阿布哈兹是科尔基斯王国的一部分,但希腊人在皮聪达和苏呼米建立了贸易殖民地。罗马帝国征服后,将其地改建为拉齐卡王国,推行希腊化,并且先后成功抵御了来自萨珊波斯和白衣大食的入侵。后来罗马帝国衰落,莱昂二世于778年在可萨汗国的帮助下脱离罗马帝国独立、建立阿布哈兹王国,名义上依附可萨汗国,从此格鲁吉亚文化再度取代希腊文化成为当地主流。1008年,阿布哈兹王国和伊比利亚王国合并,成立格鲁吉亚王国。此后格鲁吉亚陆续经历突厥人、蒙古人和土库曼人的入侵。
1490年,格鲁吉亚王国解体,阿布哈兹成为独立的公国。1570年土耳其入侵并将阿布哈兹公国收为自己的自治国,从此阿布哈兹逐渐伊斯兰化。然而随着沙俄的逐渐南侵,土耳其逐渐割让高加索地区,此举也引发了统治阿布哈兹公国的舍瓦希泽家族的分裂。1810年7月2日,沙俄将阿布哈兹公国收为自己的自治公国。经过与土耳其的拉锯,巩固统治后的俄国人不再需要阿布哈兹公国和舍瓦希泽家族,他们在1864年6月以私通土耳其为由,将阿布哈兹亲王米哈伊尔迁移至沃罗涅日,对原地进行“改土归流”。阿布哈兹民众对此非常不满,于1866年7月29日发动苏呼米抗税起义,推举米哈伊尔的儿子乔治为王,但起义旋即遭到沙俄镇压,乔治被迁移至奥伦堡,直至晚年才得以迁往库塔伊西省(今格鲁吉亚西部)度过余生。
沙俄直接吞并阿布哈兹后,一开始为维稳而设置苏呼米军区。1877年,阿布哈兹民众在土耳其煽动下起事失败,大批逃往土耳其境内,使得人口减少、地方荒芜,沙俄将明格列尔人(格鲁吉亚人的一支)调入充实此地,改变了此地的族群结构。1883年局势稳定后,改设苏呼米自治区、划归库塔伊西省。1905年,苏呼米自治区脱离库塔伊西省、改由高加索总督直辖。
沙俄在阿布哈兹大力实施俄罗斯化,1898年3月17日,格鲁吉亚-伊梅列蒂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主教部根据第2771号命令,再次禁止在格鲁吉亚苏呼米区的教堂学校和教堂进行教学和宗教仪式。随后,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和萨穆尔扎卡诺居民举行了大规模抗议,消息传到了沙皇那里。同年 9月3日,神圣主教会议发布了第 4880 号命令,该命令规定那些会众为明格利安人的教区,即格鲁吉亚人,以格鲁吉亚语进行教堂服务和教会教育,而阿布哈兹教区则使用古斯拉夫语。在苏呼米区,该命令仅在42个教区中的三个中执行。泰多·萨霍基亚要求俄罗斯当局在教堂服务和教育中引入阿布哈兹语和格鲁吉亚语。官方的回应是针对泰多·萨霍基亚及其活跃在阿布哈兹的“格鲁吉亚党”领导人处刑定罪。
(二)一度独立

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俄崩溃,各地涌现族群政权。阿布哈兹一度计划加入“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但考虑到与其他族群之间的疏离,最终没有加入,而是改于1917年11月建立了“阿布哈兹人民委员会”。布尔什维克曾试图在当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为此于1918年2月和4月两度推翻该委员会,然而阿布哈兹的反布尔什维克势力给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带路,促成格鲁吉亚并吞阿布哈兹,埃弗雷姆·阿列克谢维奇·埃什巴和涅斯托尔·阿波罗诺维奇·拉科巴被迫逃往莫斯科。不过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同床异梦,双方为了前者是否高度自治扯皮很久,直至苏俄南侵之后才推出了毫无实效的条文。
1921年2月15日,苏俄进入格鲁吉亚。在此之前埃什巴和拉科巴已经潜回阿布哈兹伺机起事,成立了“阿布哈兹革命委员会”。由于阿布哈兹比格鲁吉亚更早解放,成为当地惟一权威的革委会有意建立一个和格鲁吉亚平等存在的政权,于是向莫斯科发电报请示加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但出身格鲁吉亚的奥尔忠尼启则还有高加索局驳回了此请求。在没得到莫斯科同意的情况下,阿布哈兹革委会于同年3月31日以“尊重工人意志”为由,宣布成立“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造就既成事实。
对于阿布哈兹的越权行事,高加索局很不高兴,通过党的意志强迫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统合。1921年12月16日,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签订了如下条约,成为形式上的联合共和国,对外使用格鲁吉亚名义: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成政治、军事和经济联盟。
为实现上述目标,两国政府宣布合并军事人民委员部、财政人民委员部、农业人民委员部、邮电人民委员部、反革命及反怠工特别委员会、工农检查院、司法人民委员部和交通人民委员部。
1922年3月12日,阿布哈兹-格鲁吉亚联合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一道组建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虽然格鲁吉亚将阿布哈兹视作内部高度自治,但阿布哈兹拥有和加盟共和国同等的权利,他们于1925年4月1日通过了自己的宪法。受益于苏联初期推行的本土化政策以及斯大林和拉科巴之间的良好私交,阿布哈兹人的数量有所回升,科教文卫事业得到扶持、促进了阿布哈兹文化的复兴,烟草、茶酒、柑橘等农副产品为阿布哈兹创造了胜过格鲁吉亚的经济效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阿布哈兹成为苏联人的度假胜地之一。不过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都对形式上的联合看不顺眼,尽管阿布哈兹于1925年将阿布哈兹语、俄语和格鲁吉亚语都定为了官方语言。
(三)降格打压

1922年2月17日,拉科巴成为阿布哈兹人民委员会主席,此职关系到其一生成败乃至阿布哈兹的兴衰。奥尔忠尼启则、基洛夫和加米涅夫都是拉科巴的好友,但论关系最为亲密还是斯大林。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的共同点(同是高加索人,成长期都没有父亲陪伴,神学院校友),再加上拉科巴在地下革命时期的工作成就,斯大林十分看重拉科巴,以至于有“我是科巴,你是拉科巴”的戏言(斯大林在革命时期曾经化名“科巴”);拉科巴也为斯大林的上位出力甚巨,列宁死时托洛茨基正在苏呼米休养,拉科巴设法使托洛茨基迅速被孤立。靠着这样的关系,拉科巴经常绕开第比利斯直接同莫斯科打交道、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除了与斯大林的裙带关系,拉科巴对阿布哈兹内政的尽心尽力也使他得到了即使不乐意与格鲁吉亚联合的阿布哈兹官民的衷心拥戴,一方面他中意实地调研、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另一方面比较显著的政策有兴建工厂、修筑道路、湿地排水预防疟疾、植树造林、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开设各民族语言学校、保护没有历史债务的前地主和贵族等。这些都使拉科巴在1920年代成为不可动摇的阿布哈兹一把手,以至于阿布哈兹有了“拉科巴斯坦”的绰号。
然而正如韩信“成败一萧何”,拉科巴也因为斯大林而遭殃。从列宁死后的权斗中胜出的斯大林,强力在苏联各地推行集体农庄、去富农化和再俄罗斯化,这与拉科巴的政策背道而驰。尽管斯大林出于友谊暂时遏制了对拉科巴的攻击,并向高层宣称集体化没有考虑到阿布哈兹的实际状况、应当予以宽松,但作为相应的交换,拉科巴于1930年4月17日被剥夺了“阿布哈兹王”的实权、名义上仍然担任一把手,阿布哈兹也在1931年2月19日被降格为格鲁吉亚的自治共和国。
感觉到斯大林的支持有所动摇,拉科巴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错误的举动,那就是向斯大林举荐、扶植贝利亚,他认为作为阿布哈兹的明格列尔人,贝利亚一定会感激自己的拔擢,从而有助于改善自己和阿布哈兹的处境。然而贝利亚站稳脚跟后却反手打压拉科巴,以至于拉科巴曾经和奥尔忠尼启则讨论贝利亚在革命时期曾经作为双重间谍反对布尔什维克的黑历史。1933年的二五计划执行过程中,贝利亚试图将大量明格列尔人移居阿布哈兹的做法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贝利亚开始处处针对拉科巴向斯大林争宠。
斯大林和拉科巴之间的友谊也在逐渐消散。1935年12月和1936年8月,斯大林两度提议以拉科巴取代雅戈达出任内务人民委员(熟悉斯大林大清洗的残忍程度以及叶若夫、雅戈达下场的知友们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拉科巴两次推却。恼怒的斯大林于是在第二次遭拒后强行在阿布哈兹推行格鲁吉亚化,感到危险的拉科巴遂多次向斯大林提出将阿布哈兹举国内迁至克拉斯诺达尔一带,但没有得到同意。
1936年12月28日,贝利亚以尽释前嫌为由在第比利斯约见拉科巴,将其毒杀,尸体移除内脏器官送回苏呼米,死后被指控为“犯有‘民族主义偏差主义’,帮助托洛茨基,并试图杀死斯大林和贝利亚”。根据赫鲁晓夫的回忆,拉科巴被安葬后第二日即被贝利亚发掘焚尸,数年后才回归原本的苏呼米植物园葬地。不久拉科巴的兄弟姐妹、母亲、妻儿都被斯大林和贝利亚抓捕,其中拉科巴的兄弟姐妹和母亲于1937年11月4日被处决,妻子萨里亚1939年5月16日不堪酷刑折磨死于第比利斯的监狱。1941年7月28日仅存的儿子劳夫被处决在苏呼米监狱后,涅斯托尔·阿波罗诺维奇·拉科巴家族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伴随着拉科巴的死,阿布哈兹人不仅失去了他们历史上最好的领导人,而且遭受到了斯大林和贝利亚的疯狂打压。阿布哈兹原有的领导层被以“阴谋暗杀斯大林”为由遭到清洗、下去陪拉科巴,阿布哈兹人的学校被关闭、出版物被禁止发行,阿布哈兹语被强推的格鲁吉亚语取代,集体农庄和去富农化使得明格列尔人被贝利亚大量移入阿布哈兹占据阿布哈兹人的土地、使阿布哈兹人流离失所,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的世仇由此而来。直至斯大林下地狱、贝利亚被处决、赫鲁晓夫掌权后,拉科巴家族和阿布哈兹才被平反。拉科巴生前的文件在死后数年被其姐夫取回(斯大林杀人是按照血脉杀的,所以姐夫才能幸存),目前散落于阿布哈兹以及美国的普林斯顿和斯坦福。
(四)二度自立

尽管赫鲁晓夫的解冻和勃列日涅夫的再斯大林化压抑了各地的族群意识,但戈尔巴乔夫的失控改革还是使族群意识复苏。1988年,阿布哈兹的官民向莫斯科的戈尔巴乔夫写信,援引1922年与格鲁吉亚的联合条约,宣称1931年的降格是不合法的、要求恢复独立。
1989年3月16日,阿布哈兹人在雷赫尼集会、通过宣言将诉求公开化,此举引发格鲁吉亚的反苏示威,格鲁吉亚人认为苏联利用阿布哈兹制衡格鲁吉亚。4月9日,苏军开入第比利斯镇压示威,史称“第比利斯惨案”,此举为苏联敲响丧钟,因为格鲁吉亚认为苏联支持阿布哈兹、反苏情绪有增无减,戈尔巴乔夫为了卸责将责任推给苏军和格鲁吉亚领导层,导致前者患上“第比利斯综合症”、不愿意自行判断或服从命令、必须等上级指示,为日后的维尔纽斯和巴库种下苦果,后者则被迫全体请辞。7月16日至17日,为抵抗格鲁吉亚试图将苏呼米大学变成第比利斯大学分校的政策,双方再度大打出手。阿布哈兹人和格鲁吉亚人从此各行其是,前者于1990年8月25日自行宣称恢复加盟共和国地位,后者则在1991年3月31日通过公投脱离苏联独立。
1991年9月29日,阿布哈兹举行“最高苏维埃选举”,格鲁吉亚人参加投票,事后于1992年6月开始抵制阿布哈兹最高苏维埃的运作。根据预设,阿布哈兹人和格鲁吉亚人两大族群的席位接近均衡,最高苏维埃只能以75%的多数票通过某些政策领域的立法,实质就是阻挠运作。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此举引发格鲁吉亚的激烈反应,他们于8月14日派出军队、警察和国民警卫队试图恢复对阿布哈兹的控制。8月18日,从苏呼米战役胜出的格鲁吉亚已经控制阿布哈兹大部分地区,并针对阿布哈兹进行烧杀抢掠和强暴。
面对这样的不利态势,阿布哈兹除了获得车臣等北高加索人的支持外,俄国人终于出手了。1992年9月3日,俄国迫使格鲁吉亚和阿布哈兹在莫斯科谈判停火、订立协议,但撤出的格鲁吉亚军很快就要面临得到俄国援助恢复元气的阿布哈兹武装和俄军的直接干预。以1993年9月27日阿布哈兹再次违反7月27日达成的索契停火协议、攻占苏呼米为标志,格鲁吉亚在格阿战争中失败,仅保有东北部的上阿布哈兹。伴随着格鲁吉亚军的失败,阿布哈兹人对格鲁吉亚人等非阿布哈兹族群进行了更加残酷的烧杀抢掠和强暴,大量格鲁吉亚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爱沙尼亚人、俄罗斯人甚至是不愿滥杀无辜的阿布哈兹人都被狂热的阿布哈兹人杀害,迫使俄国海军和希腊海军出兵救援。
1998年5月,阿布哈兹对加利区进行进一步“扫荡”,以清除试图返回家园的格鲁吉亚人。
2008年8月12日,俄国在南奥塞梯战争中进一步控制了上阿布哈兹,从此格鲁吉亚无法控制阿布哈兹寸土。
(五)陷入僵局


  • 格鲁吉亚仍然保留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这一行政区划,政府于2006年曾经短暂从第比利斯回迁至上阿布哈兹的奇哈尔塔,但在2008年南奥塞梯战争丧师失地后,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政府再度迁往第比利斯、以流亡政府的形式存在。“阿布哈兹共和国”则将土地划分为8区。
  • 联合国安理会为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出了将近40份决议,但没一份有用。
  • 阿布哈兹完全仰赖俄国存在,除了惯常的金援和军援,还有为解决身份不合法导致的出入境困难,俄国向阿布哈兹人发放护照;甚至于俄军将领直接出任阿布哈兹武装的领导职务。阿布哈兹还曾经申请并入俄国,但俄国没有同意。
  • 阿布哈兹足协成立于1999年,但阿布哈兹超级联赛成立于1994年。现阶段联赛由7支球队组成,超级联赛和乙级联赛之间没有升降级制度。阿布哈兹足球队曾经赢得“2016年独立足协联合会世界杯”。
六、“南奥塞梯共和国”(1991.12.21-今)

(一)西迁入俄

奄蔡/阿兰/奥塞梯人原本居住在河中地区,部分随北匈奴西迁至北高加索,最初接受可萨汗国的统治,后于9世纪建立了独立的阿兰王国,10世纪他们逐渐改宗基督教。1239年至1277年,先是蒙古帝国西征灭亡阿兰王国,再有帖木儿帝国的入侵占据,奥塞梯人逐渐分成三部,其中一部南下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格鲁吉亚王国。17世纪时,又有更多不堪卡巴尔达人压力的奥塞梯人南迁入格鲁吉亚,得到卡特利王国的接纳。
伴随着沙俄的南侵,卡特利-卡赫季王国于1783年7月24日与沙俄签订《乔治亚夫斯克条约》,沙俄保障该王国的领土完整与巴格拉季昂王朝的延续,王国则放弃对波斯或其他国家的依附关系,新王登基需要沙俄许可。然而巴格拉季昂王朝的内乱给了沙俄毁约的契机,1800年12月18日,保罗一世发布吞并王国的法令,后来该法令被亚历山大一世执行。王国的原宗主国波斯则在《古利斯坦条约》中确认割地之事。
沙俄统治期间,将南奥塞梯划归第比利斯省的哥里区,大致相当于如今格鲁吉亚主张的什达-卡特利州。
(二)苏俄时期

1917年俄国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南奥塞梯成为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的一部分,北奥塞梯却被先后并入捷列克苏维埃共和国和北高加索苏维埃共和国。1918年2月起,因阶级利益的冲突(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由孟什维克构成,支持原有的旧贵族,南奥塞梯却有大量无地农民),南奥塞梯爆发反对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统治的起事,但是南奥塞梯人在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面前实在是不经打,于是南奥塞梯转向争取苏俄的支持,给苏俄带路南下格鲁吉亚,为苏俄平定格鲁吉亚乃至外高加索出力甚巨。作为对南奥塞梯人的奖赏,苏俄中央和高加索局于1922年4月30日特别设立了一个隶属于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自治州”,该自治州的范围经过精心设计,不仅跨越原有的第比利斯省哥里区、杜塞蒂区和库塔伊西省萧拉帕尼区、拉查区,而且还将很多南奥塞梯人不占据族群优势的格鲁吉亚人村庄划了进来,例如茨欣瓦利原是格鲁吉亚人的主要居住地。
1925年7月,高加索局的领导人米高扬曾经提出建立一个统一的奥塞梯国家,但遭到“高加索三人组”中的另两人反对,奥尔忠尼启则认为将奥塞梯地区全部划归俄罗斯将会导致格鲁吉亚内乱,斯大林认为全部划归格鲁吉亚将会引发其他少数民族有样学样、要求脱离俄罗斯,最终此议未能通过。
与阿布哈兹相似,南奥塞梯自治州最初因本土化政策受益,但斯大林上台后却推进当地的俄罗斯化和格鲁吉亚化,禁止奥塞梯语的教学与工作使用,然而直到苏联解体前,懂得格鲁吉亚语的南奥塞梯人只是少数。经济上由于矿产、水利和林业资源以及地理位置的助力,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政策倾斜,南奥塞梯的相关产业有不错的发展。
(三)一次战争

戈尔巴乔夫时期因族群意识抬头而难以为继,1989年11月10日,南奥塞梯自治州宣布恢复奥塞梯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并要求将南奥塞梯提升为自治共和国,不久格鲁吉亚表示相关决定无效,撤销了南奥塞梯自治州委第一书记的职务。
格鲁吉亚独立进程加速后,南奥塞梯自治州于1990年9月20日成立“南奥塞梯苏维埃民主共和国”(11月28日改称“南奥塞梯苏维埃共和国”)、自称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作为回应,格鲁吉亚于同年12月11日宣布废除南奥塞梯自治州并在当地实施紧急状态,苏联内务部队和格鲁吉亚军都进入当地。
与阿布哈兹的头铁不同,南奥塞梯似乎更在意苏联的观感,以至于可以为了苏联而牺牲自己的诉求。1991年1月7日,戈尔巴乔夫发布法令,拒绝承认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单方面转变为加盟共和国。这道法令在各地基本都是废纸,但南奥塞梯除外,他们在同年5月4日向莫斯科低头,公告废除“共和国”、重新恢复原有的自治州政府。然而格鲁吉亚并不领情,反而谴责戈尔巴乔夫的法令是干涉格鲁吉亚内政,声称南奥塞梯人是外来的移民、他们的祖国在俄国境内的北奥塞梯、因此无权建立国家,并再三坚持废除南奥塞梯自治州、改设茨欣瓦利州。
面对格鲁吉亚的强硬表态以及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陆续独立,南奥塞梯失去耐心,于1991年9月1日宣布撤销五四公告、恢复“共和国”,11月28日宣布全境实行紧急状态,12月21日宣布改称“南奥塞梯共和国”。1992年1月19日,南奥塞梯举行“公投”、通过压倒性的独立以及争取并入俄国的结果。
作为对南奥塞梯的打击,1991年1月5日,格鲁吉亚警察进入茨欣瓦利试图将奥塞梯武装缴械,第一次格鲁吉亚-南奥塞梯战争爆发。对比起后来在阿布哈兹的灰头土脸,格鲁吉亚曾经长时间对南奥塞梯采取攻势,以至于叶利钦数次斡旋,格鲁吉亚人和南奥塞梯人互相实施清洗,大量南奥塞梯人北逃进入俄国的同族居住地。然而格鲁吉亚于1992年1月发生内讧,总统兹维亚德·加姆萨胡尔季阿被推翻,再加上阿布哈兹的牵制,想要集中精力的实际掌权者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于同年6月24日与俄国、南奥塞梯签订索契停火协议,建立“格鲁吉亚-奥塞梯冲突解决联合管理委员会”及一支由俄国、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三方组成的混合维和部队(因格鲁吉亚不承认南奥塞梯,南奥塞梯人员实际以北奥塞梯名义参与,俄国则以独联体授权形式参与),第一次格鲁吉亚-南奥塞梯战争结束。11月6日,欧安组织派出代表团进驻监督维和部队行动。
(四)二次战争

第一次格鲁吉亚-南奥塞梯战争结束后,由于阿布哈兹吸引了格鲁吉亚的大量精力,再加上谢瓦尔德纳泽的腐败分散火力,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之间一度维持了长时间的相对和平。但在2003年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占据国会夺取政权后,格鲁吉亚完全转向亲美欧,声称要恢复领土完整,次年格鲁吉亚即以打击走私为由关闭南奥塞梯的一个黑市,形同断南奥塞梯财路,于是格鲁吉亚军、混合维和部队和南奥塞梯武装、俄国志愿者重新开战,美欧又不断点火,激化了俄国和格鲁吉亚的矛盾。
2008年8月7日,在北京奥运开幕的前夕,经历小规模冲突后的格鲁吉亚主动向南奥塞梯发起攻击,突袭式占领茨欣瓦利并向混合维和部队开火,第二次格鲁吉亚-南奥塞梯战争开幕。随后俄国迅速作出反应,以保护侨民为由向格鲁吉亚发起反攻,使战争升格为俄国-格鲁吉亚战争。俄军8月9日夺回茨欣瓦利,又联合阿布哈兹夹攻,一周内即迫近第比利斯。在美国斡旋下,俄国和格鲁吉亚于8月15日订立停火协议,但私下交战等违反协议行为仍持续了一段时间,直至俄国于8月22日宣布全体俄军撤入南奥塞梯及阿布哈兹。事后格鲁吉亚对俄断交,同时清除俄国象征,哥里的斯大林雕像都被摧毁(虽然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但他是个精俄);俄国则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独立”。
(五)陷入僵局


  • 南奥塞梯地小民贫,遭到格鲁吉亚三面封锁,全靠俄国扶持。罗克斯基隧道是为数不多的俄国连接南奥塞梯通道,是南奥塞梯的重要财源。与阿布哈兹一样,南奥塞梯人也得到俄国签发护照。
  • 南奥塞梯、阿尔察赫、德左、阿布哈兹,四小只组成了“国家民主与权利共同体”,有“小独联体”之称。
  • 南奥塞梯将实控区划分为4区1市,但格鲁吉亚扶植南奥塞梯人建立“南奥塞梯临时行政实体”,同时不承认南奥塞梯自治州的存在,将南奥塞梯划归什达-卡特利州。
  • 南奥塞梯军队曾经有过全体并入俄军的提议,但最后被否决,目前俄军可以直接指挥部分南奥塞梯军队。
  • 南奥塞梯加入了“独立足协联合会”,但是其联赛资料实在找不到,球员很多效力于境外联赛。不过南奥塞梯曾在2014年以19:0的比分战胜达尔富尔。
七、“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1976.7.27-今)

现阶段“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主张的地区,在我国以“西撒哈拉”的名称为人所知。
(一)殖民时期

受到沙漠化以及跨撒哈拉贸易的影响,今西撒哈拉地区历史上族群迁徙频繁,柏柏尔人和其他族群的融合形成了“撒哈拉人”这个新族群,当地大约自8世纪起就走向了伊斯兰化。摩洛哥的穆拉比特王朝和萨阿德王朝曾经短期统治过西撒哈拉,这成为摩洛哥日后宣称拥有西撒哈拉主权的“自古以来”。
1884年12月26日,在柏林会议确立瓜分非洲的原则后,西班牙派兵入侵西撒哈拉,建立了“西属撒哈拉”殖民地。1886年,西班牙与今属毛里塔尼亚的阿德拉尔酋长国签订《伊迪尔条约》,后者宣称割地予西属撒哈拉,但并没有实际发生效力,殖民地的边界最终还是由法国和西班牙签约确定。
1898年,西班牙在对美国的战争中失败,为了弥补损失,有意向奥匈出售西属撒哈拉。当时的奥匈没有海外殖民地,所以有些奥地利官员很感兴趣,但奥匈特殊的二元体制起了反作用,匈牙利官员的反对导致交易告吹,西属撒哈拉继续由西班牙持有。
1912年3月30日,法国通过《非斯条约》将摩洛哥收为“保护国”、建立“法属摩洛哥”。同年11月27日,法国把摩洛哥北部和南部各一部分“转租”给西班牙,建立“西属摩洛哥”。
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西撒哈拉地区曾经长时间起事不绝,来自毛里塔尼亚的穆罕默德·艾纳因就于1904年在斯马拉起事反西,和摩洛哥保持合作、名义上接受摩洛哥统治(“自古以来”+1)。起事使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长期难以深入沙漠,法国和西班牙先后两次合作,分别于1913年和1934年镇压起事、摧毁斯马拉。
对于西班牙和法国的殖民统治,摩洛哥非常不高兴,同时引用1895年3月13日的英摩协定宣称西撒哈拉是自己的领土。1956年3月2日,法国废止《非斯条约》、承认摩洛哥恢复独立,西班牙于4月7日跟进,但保留了休达和梅利利亚,认为两地并非摩洛哥领土。
对于西班牙的举动以及其仍然持有的西属撒哈拉殖民地,摩洛哥很有想法。1957年10月23日至1958年6月30日,摩洛哥发动伊夫尼战争,迫使西班牙签订《安格拉德辛特拉条约》、割让朱比角一带领地。事件前后西班牙亡羊补牢,将西属撒哈拉提升为“撒哈拉海外省”,加速当地城市化的进程,强迫游牧的西撒哈拉人转为定居模式,又于1967年5月拉拢各部落高阶成员组建本土化代表机构,试图维持统治。
(二)沙墙隔离

出于对西撒哈拉的垂涎等因素,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阿尔及利亚都反对西班牙继续殖民统治,形成了不同的做法。

  • 摩洛哥于1963年推动联合国将西撒哈拉从殖民地名单中划掉、定为非自治领土,同时支持西撒哈拉于1970年6月17日发起了一次失败的起事,还于1974年12月13日推动通过联大第3292号决议,由联合国提请国际法院裁定西撒哈拉的主权归属。
  • 毛里塔尼亚眼见摩洛哥先下手为强,也宣称对西撒哈拉拥有主权,并夺取了一些西撒哈拉土地。
  • 西班牙于1974年8月20日宣布将推动西撒哈拉全民公投,但摩洛哥拉国际法院下水的举动使其搁置原有计划。
  • 阿尔及利亚支持西撒哈拉独立建国,于1973年5月10日扶植建立“萨基亚阿姆拉和里奥德奥罗人民解放阵线”(简称西撒人阵),资助开展武装反抗西班牙的斗争,同时也赞成将西撒哈拉问题交国际法院裁定。
1975年10月16日,在联合国调查团带回“西撒哈拉人民支持独立建国”的结果后,国际法院作出裁定,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都不具备对西撒哈拉的主权。此举直接使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掀桌,俩货选择无视国际法院的裁定。同年11月6日,摩洛哥组织35万无武装平民深入西撒哈拉,史称“绿色进军”。当时大独裁者佛朗哥行将就木,西班牙遂于11月14日与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签订《马德里协定》,约定1976年2月26日全面撤离西撒哈拉,其中萨基亚阿姆拉和北里奥德奥罗转属摩洛哥、南里奥德奥罗转属毛里塔尼亚。
面对西班牙与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的私相授受,联合国坚持西撒哈拉的非自治领土地位,阿尔及利亚和西撒人阵表示很淦,于1976年2月27日宣布建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坚持反抗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尽管1979年8月毛里塔尼亚不堪西撒人阵的袭扰被迫宣布退出主权争夺,但摩洛哥随即进占原来的毛里塔尼亚占领区,于1980年至1987年通过建筑“摩洛哥墙”的形式实控西撒哈拉的大部分有价值地段,只将不宜居的小部分东部土地扔给西撒人阵。大量西撒哈拉人流亡至阿尔及利亚。
(三)陷入僵局


  • 目前摩洛哥利用长墙封锁,在西撒哈拉设置“达赫拉-黄金谷地”、“盖勒敏-农河”、“阿尤恩-萨基亚-阿姆拉”三个“大区”,称之为“南方省区”,通过政策倾斜维持统治,迁入大量摩洛哥移民,同时袭击西撒人阵控制区。摩洛哥曾经数次反悔原定的西撒哈拉公投,西撒人阵更不能接受摩洛哥提出的“自治计划”。
  •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严重仰赖阿尔及利亚支持运作,但他们有所变通,表示只要支持西撒哈拉独立建国,即使是摩洛哥移民也能得到西撒哈拉国籍。
  • 中国没有就西撒哈拉作出政治表态,目前仍是保持中立,既不承认摩洛哥对西撒哈拉的“主权”,也不承认“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只是在地图上单独以地区形式标出西撒哈拉。但美国则从中取利,调和摩洛哥与以色列建交,换取美以承认摩洛哥对西撒哈拉的“主权”。
  • 因西撒人阵封锁摩洛哥通向毛里塔尼亚的道路,2020年11月13日摩洛哥袭击西撒人阵抗议者,打破了1991年9月6日达成的停火协议,冲突至今仍然持续。
  •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是“独立足协联合会”的会员,但是他们的足协貌似只主办一项杯赛,找不到可能的联赛资料。
八、“科索沃共和国”(2008.2.17-今)

虽然塞尔维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均声称自己才是科索沃地区的土著,但实际上这俩都是外来移民,不过“科索沃”一名源自塞尔维亚语。
(一)拉锯埋雷

科索沃最初以伊利里亚人和色雷斯人为主,前168年被罗马征服、先后成为其设置的伊利里亚行省、达尔马提亚行省的一部分。随着罗马的中衰,西哥特人、匈人、东哥特人、斯拉夫人等“蛮族”接连侵入罗马国土,特别是查士丁尼大瘟疫造成了巴尔干的人口空虚,尽管期间经历保加利亚的统治,但科索沃等地还是加速斯拉夫化,塞尔维亚王国一度成为巴尔干小霸王。
然而伴随着土耳其与匈牙利的扩张,塞尔维亚王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1371年9月26日的马里查战役使王国解体,1389年6月15日的科索沃战役则彻底瓦解了原有的塞尔维亚国家,阿尔巴尼亚人乘虚而入、一度在科索沃建立附庸于土耳其的公国,直至被土耳其直接吞并。
为摆脱土耳其统治、光复自己的故乡,很多塞尔维亚人选择支持神罗。1683年至1699年、1718年至1739年,塞尔维亚人在神罗的支持下两度从土耳其手中抢回部分土地,第一次甚至光复了科索沃,但是神罗不争气,以至于塞尔维亚人每次失败后都被迫大迁徙至神罗境内。期间阿尔巴尼亚人也有被奥地利人鼓动起事的,但不如塞尔维亚人那么强烈。
为巩固统治,土耳其在巴尔干强力推行伊斯兰化,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改宗伊斯兰教。大量阿尔巴尼亚人因改宗伊斯兰教得以在科索沃立足,进一步改变了族群构成。
土耳其中衰后,成为欧洲列强的下手目标,境内原有的族群势力在列强支持下抬头。1804年和1815年,塞尔维亚人在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的分别领导下先后举行了两次起义。1829年希腊独立后,深陷分裂危机的土耳其被迫给予塞尔维亚自治地位、建立公国。1876年6月30日,塞尔维亚公国和黑山公国向土耳其宣战,在俄国支持下,两国获得独立并通过柏林会议得到确认,但科索沃仍旧留在土耳其手中。
塞尔维亚国家再度建立的同时,大量支持土耳其的阿尔巴尼亚人遭到了塞尔维亚和黑山的驱逐和种族清洗。作为报复,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也对塞尔维亚人实施种族清洗,导致阿尔巴尼亚人的占比逐年升高。阿尔巴尼亚人试图在科索沃建立阿尔巴尼亚人的政权,但此举遭到包括塞尔维亚人和土耳其人在内的其它族群反对,没能成功。土耳其则在1877年建立“科索沃州”,将“科索沃”指代的地域范围扩大化。
1908年7月,土耳其爆发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奥匈趁机并吞波斯尼亚,朝着改组为三元帝国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奥地利被迫向匈牙利让权、改组为奥匈二元体制后仍不稳定,斐迪南大公等人试图将奥匈改组为多民族联邦,其中一个设想就是吞并巴尔干的土地,建立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三元帝国)。无力反击的土耳其,其软弱被巴尔干其他族群看在眼里,于是联合起来共同瓜分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先是1910年和1912年,青年土耳其党人暗中支持阿尔巴尼亚人起事,再到1912年10月8日至1913年3月30日,塞尔维亚、黑山、保加利亚和希腊结盟群殴土耳其。原本塞尔维亚计划吞并今日的阿尔巴尼亚,但在奥匈的阻挠下,阿尔巴尼亚改为独立,塞尔维亚只得到了已经居住着大量阿尔巴尼亚人的、和黑山一同瓜分之后剩余的四分之三的科索沃,此举成为日后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冲突的根源。
面对塞尔维亚的入主,阿尔巴尼亚人坚持反抗塞尔维亚人。为巩固新到手的领土,塞尔维亚和黑山都采取移民实控的做法,迁入大量塞尔维亚人以压制阿尔巴尼亚人。
(二)王国时期

萨拉热窝事件使奥匈和塞尔维亚决裂,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塞尔维亚虽然被三国同盟占领、以至于军政力量流亡希腊,但战争结束之后他们却赚得盆满钵满。通过战争,塞尔维亚不仅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还吞并黑山王国、收取奥匈解体后分出来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地,组建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三元体制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第一次实现了“大塞尔维亚”的设想。
然而这个仓促成立的王国,在外部局势稳定后就迅速内部生变,塞尔维亚中心主义引来其他族群特别是克罗地亚人的不满,双方一直斗法斗到纳粹入侵、克罗地亚人投靠希特勒才暂时中止,国王亚历山大一世采取改组为单一制的“南斯拉夫王国”、将各族群整合塑造“南斯拉夫人”、重新划设地方省份、坚持安排塞尔维亚人徙民实边等形式试图加强集权维稳仍无济于事,他本人于1934年被克罗地亚人暗杀。自1929年起,科索沃被一分为三,分别划归泽塔河省、瓦尔达尔省和摩拉瓦河省,大量阿尔巴尼亚人搞事试图将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合并。土耳其也曾经试图复制与希腊交换人口的故事、接收阿尔巴尼亚人,但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不愿意离开,于是没有成效。
1941年4月6日,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通过扶植“克罗地亚独立国”等傀儡政权、划分领地等方式肢解南斯拉夫,实质性灭亡王国。科索沃大部分地区被划归意属阿尔巴尼亚,少部分由纳粹德国和保加利亚吞并。
南斯拉夫王国的灭亡,导致克罗地亚人等其他族群的得势,塞尔维亚人于此时遭受大规模反噬。
(三)联邦时期

王国瓦解后,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混血出身的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拉起“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自任总司令,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解锁了解放南斯拉夫、废黜王室、消灭反共的塞尔维亚游击队、处决被英军遣返的少数族群亲轴心国武装四大成就,还一度打进了奥地利。
夺取政权的同时,铁托也在汲取第一南斯拉夫的经验教训,采取抑制塞尔维亚的方式维持南斯拉夫的存在。为此,铁托改采联邦体制,将原有的塞尔维亚分解为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四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又以照顾塞尔维亚境内的匈牙利人和阿尔巴尼亚人两大少数民族为由,将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分别提升为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社会主义自治省。
铁托鼓励使用“兄弟情与统一”的口号,试图通过向非塞尔维亚人族群让利、抑制“大塞尔维亚”的做法来维持南斯拉夫的统一,甚至设想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联合构筑“巴尔干联邦”,这种损害塞尔维亚人利益的做法引发了他与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地方分权的塞尔维亚人、南联邦三号人物亚历山大·兰科维奇的冲突。尽管铁托禁止塞尔维亚人难民重返科索沃,但兰科维奇借着铁托需要他镇压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搞事的需求,仍然坚持将塞尔维亚人送回科索沃,此举激化了两人的矛盾,最终铁托以谋反罪名将兰科维奇解除职务、开除出党、流放至克罗地亚“严加管束”,日后兰科维奇被塞尔维亚人视作“民族英雄”,1983年8月20日死后即使封锁消息,仍有超过3万名塞尔维亚人自发前往吊唁。
铁托和兰科维奇的内讧,导致原本被抑制的族群意识再度抬头。阿尔巴尼亚人要求扩大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的权限乃至升格为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人却要求加强科索沃与塞尔维亚其他地区的联系。        1967年3月17日至1971年12月1日的“克罗地亚之春”直接威胁到了南斯拉夫的统一,导致铁托被迫胡萝卜加大棒,解职原克罗地亚领导层的同时制定通过新宪法,赋予地方更多的权限,甚至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都获得了加盟共和国的权限、仅保留自治省的名义。再加上1968年为防止华约入侵组建平行于南斯拉夫人民军的“边防军”、1974年后边防军直接听命于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省,此时的南联邦仅靠着铁托的个人威望维持,南斯拉夫解体已有苗头。
1980年5月4日铁托死亡,南联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腐败难以掩盖,加速刺激族群意识的抬头。
1981年3月11日至4月3日,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爆发骚乱,要求建立直属于南斯拉夫的科索沃社会主义共和国,声称自己并非南斯拉夫人、与阿尔巴尼亚团结、反对修正主义。尽管骚乱被平定,但南斯拉夫中央政府的虚弱被各族群看在眼里,权威性大幅削弱。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自此之后就在官府层面大规模清洗塞尔维亚人,导致当地塞尔维亚人的占比大幅下降,威胁到塞尔维亚的存在。
为维护塞尔维亚乃至南斯拉夫的统一,塞尔维亚人重拾兰科维奇的“大塞尔维亚”路线。斯洛博丹·米洛塞维奇以“反官僚革命”的名义,鼓动各地起事推翻原有的领导层,实质性接受1986年的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学院备忘录,利用塞尔维亚人的族群情绪夺取了塞共的领导权。1989年,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自治权限被以修宪形式大幅削弱。
针对米洛舍维奇利用“反官僚革命”夺取各加盟共和国政权、维护南斯拉夫统一的意图,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都进行了抵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则骑墙观望。科索沃则发起了矿工罢工,当局被迫宣布实施紧急状态。
(四)公然分裂

1990年9月7日,出于对塞尔维亚的不满,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自行宣布成立直属于南斯拉夫中央政府的“科索沃共和国”,激化了与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拉开了南联邦解体的序幕。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利用原有的边防军力量和南斯拉夫人民军对抗。各地的塞尔维亚人纷纷起事反抗,战火集中在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波黑等处。同年9月22日,科索沃自称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但塞尔维亚不予承认,次年设置“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
由于塞尔维亚为核心的南斯拉夫中央政府表现不力,原本骑墙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也选择脱离南联邦独立,导致南联邦的解体。剩余的塞尔维亚、黑山于1992年2月15日重组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即第三南斯拉夫。
尽管塞尔维亚竭力试图维护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的统一,但在美国和北约的侵凌下,他们还是陆续失去了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经济上的差距以及米洛舍维奇的强势也在撕裂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的联盟。最关键的打击来自美国和北约,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他们以南联盟拒绝接受“和平协议”为由,强行部署“维和”、对南联盟进行轰炸,其中5月8日更是蓄意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然而中俄都难以为南联盟提供切实的支持,最终南联盟被迫低头签字,将科索沃交给北约控制,阿尔巴尼亚人大量涌入科索沃再度成为居民主体。
2008年2月17日,经过“并入阿尔巴尼亚”与“独立”两派的竞争,缺少塞尔维亚人投票的科索沃再一次宣称“独立”,并陆续获得大量联合国会员国的“承认”,然而中国、俄国和塞尔维亚坚持科索沃属于塞尔维亚,将其阻挡于联合国门外。西班牙、罗马尼亚、希腊、塞浦路斯、乌克兰、印度、印尼、越南、柬埔寨、朝鲜等国已经表态不会承认科索沃。
(五)陷入僵局


  • 虽然塞尔维亚明面上不承认科索沃的独立,但是身体上的需要又使他们难以坚持。2013年4月19日《布鲁塞尔协议》签订后,塞尔维亚将科索沃分裂势力当时尚未掌控的北科索沃都交给了“科索沃共和国”,此举引发争议,塞尔维亚认为这只是履行加入欧盟的程序、土地只是被移交给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的“民选政府”,欧盟和科索沃却认为这是“国际协议”。2020年9月4日在美国主导下签订的《科索沃和塞尔维亚的经济正常化协议》更是直接让两大国有被出卖的感觉。
  • 中国不承认科索沃,但允许持“科索沃护照”提前办理签证入境;“科索沃共和国”单方面允许中国外交或公务护照免签证入境科索沃15日。俄国只准许国际组织活动使用“科索沃护照”。塞尔维亚禁止使用“科索沃护照”,但科索沃居民可持“民选政府”发放的身份证在塞尔维亚本土停留90日。
  • 中国在普里什蒂纳开设“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驻普里什蒂纳办公室”,但对外名牌不写“塞尔维亚”字样。
  • “科索沃共和国”抵制了2022年北京和张家口冬奥会。
  • “科索沃共和国”最初不接受台澎金马的“承认”,但近年来逐渐互动。台独也有复制科索沃的妄想。
  • “科索沃共和国”虽然无法加入联合国,但有美欧两大野爹罩着,已经加入了国际奥委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足联和国际足联等国际组织。足球方面科索沃队可以参加国际赛事,但不可以与塞尔维亚或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同组,这是政治回避。
附录:“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2014.4.7-2022.9.30)&“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2014.4.27-2022.9.30)

(一)沙俄时期

蒙古西征、建立金帐汗国后,术赤诸子被分封,第十三子秃花帖木儿被分封至克里米亚。1430年,秃花帖木儿的后人哈吉·格来建立克里米亚汗国,但1477年他们就变成土耳其的附庸。
克里米亚汗国强盛时期,对金帐汗国及后继的莫斯科政权形成压制,今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一带也被其纳入版图。土耳其衰落、俄国崛起后,克里米亚汗国成为沙俄扩张的对象,1774年俄国迫使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独立,1783年俄国正式吞并克里米亚汗国,顿巴斯(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一带)转属俄国。
沙俄吞并后,因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顿巴斯开始发展起来。1803年,两地被一同划归新设置的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
(二)苏俄时期

1922年,顿巴斯被划归充实苏联的乌克兰,此处涉及到现代乌克兰的由来。
最初,“乌克兰”这个名称出现于1187年,只是用来指代俄国的设防边境。通过消灭哥萨克酋长国、克里米亚汗国、瓜分波兰、侵吞巴萨拉比亚等形式,沙俄逐渐囊括了现代乌克兰的大部分区域,并与奥匈接壤。奥匈对于以“斯拉夫人解放者”自居的沙俄深感忌惮,于是在自己控制的加利西亚人为制造并推广“乌克兰”的概念。至于沙俄本身,他们十分抵触“乌克兰”这个词,官方层面上,现代乌克兰的人种被称作“小俄罗斯人”、“哥萨克”、“鲁塞尼亚人”,推行俄罗斯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沙俄崩溃,“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建立,在此之前从未存在一个“乌克兰国家”。为了对抗这个反共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列宁制造了一个相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但当时以基辅为核心的左岸哥萨克和右岸哥萨克等小俄罗斯地域不在苏俄手中,遂根据“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宣称领土范围,将本不属于乌克兰的新俄罗斯大部等俄罗斯化程度较深区域从俄罗斯划出,用来组建苏俄的乌克兰,首都定在哈尔科夫。由于苏波战争的失败以及《里加和约》的签订,苏俄的乌克兰被限定在右岸哥萨克、左岸哥萨克和新俄罗斯。
列宁统治期间,鼓励实施“本土化政策”,加速了现代乌克兰的形成。作为额外的优待,乌克兰的教会没有陷入与俄罗斯的教会同样的处境。
斯大林掌权后,强推集体农庄和去富农化,引发1932年至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也被波及。但也正是斯大林为现代乌克兰又划拨入了加利西亚、南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喀尔巴阡鲁塞尼亚等区域,使乌克兰的版图扩容。
赫鲁晓夫掌权后,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奠定了乌克兰历史上的最大版图。
被划入乌克兰后,顿巴斯在二战中被纳粹占领,劳工被掠往德国从事生产。战后重建过程中大量俄罗斯人移民至顿巴斯,再加上苏联推行的再俄罗斯化,埋下顿巴斯和乌克兰的嫌隙。
(三)基辅时期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举行独立公投,顿巴斯以超过75%的投票率和80%的赞成率支持乌克兰自苏联独立。
然而独立后没多久,乌克兰就和顿巴斯起了冲突,前者拒绝满足后者关于国家实施联邦制的诉求,也无法抑制经济恶化和工业生产的崩溃。陷入危机的顿巴斯开始后悔跟随乌克兰,他们于1993年发起了一次罢工,表示当初支持独立是期望权力从中央转移至地方、企业和城市,而不是单纯地从莫斯科中央集权变成基辅中央集权。次年,顿巴斯进行协商性的全民公决,但乌克兰仍然拒绝顿巴斯关于自治、使用俄语为官方语言之一、乌克兰实行联邦制的诉求,只在经济上作出让步。由于乌克兰持续实施的“自由化”,顿巴斯的重工业陷入低潮,寡头政治和腐败在当地抬头。
尽管饱受乌克兰其他地区的歧视,但顿巴斯当时还没有强烈的脱离乌克兰走向独立的念头。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亲美欧的尤先科和亲俄的亚努科维奇对决,尤先科利用“橙色革命”夺得政权,亚努科维奇则以推动构筑“乌克兰东南部自治共和国”作为回应。最终双方暂时维持表面上的和睦,亚努科维奇一度获得总理职务。
2010年乌克兰总统大选,亚努科维奇上台,任上推行亲俄政策,引来美欧的不满。在美欧的支持下,西乌克兰推翻亚努科维奇、迫使其逃往俄国,但亚努科维奇保持乌克兰总统的宣称。西乌克兰的侵凌导致东乌克兰俄语区的抵触,俄国为此出兵干预,先后扶立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克里米亚共和国”,并将克里米亚直接纳入俄国。
2022年9月30日,俄国以武力“公投”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和扎波罗热州、赫尔松州纳入版图。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2: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耕夫 的回答简单粗暴,我再做点补充吧。
圣马力诺——第一个对中国(互)免签证的国家(1985年)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899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斯威士兰——台湾当局在非洲唯一的邦交国,和莱索托一样位于南非(莫桑比克)内部。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3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像不像?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516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粗粒矿物(橄榄石)和内部包体(辉石)

梵蒂冈——台湾当局在欧洲唯一的邦交国,与圣马力诺一样位于意大利的内部。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381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瑙鲁——盛产鸟粪石,前一段时间通过怼中国刷了一波存在感。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949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中国外交部:瑙鲁无理阻挠中方代表在第四十九届太平洋岛国论坛发言

海地——国父杜桑芦苇内尔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547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海地国父杜桑

洪都拉斯——多次打进世界杯,多名国脚曾在中超踢球,其中曾效力于长春亚泰的卡巴雷罗荣膺2009年中超足球先生。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252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四哥”卡巴雷罗

摩纳哥——面积最小的联合国会员国,摩纳哥队参加法国的职业足球联赛(法甲/法乙)98年法国世界杯冠军法国队的主力门将巴特兹曾效力于摩纳哥队。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205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巴特兹

直布罗陀——西班牙的“香港”,加入欧足联后刚刚完成了在正式比赛首胜+连胜的壮举。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679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开曼群岛——著名的避税天堂。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396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美属维尔京群岛——石佛邓肯的出生地。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146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塞舌尔——第一个对中国(互)免签证的非洲国家,中国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545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汤加——审美类似中国唐代(以胖为美),对中国免签证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649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汤加美女

留尼旺——国足的海外福地(10年国足在留尼旺的热身赛上1:0击败法国队)

世界上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国家?86 / 作者:ehmhb25 / 帖子ID:958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7 1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