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28|回复: 5
收起左侧

人类有希望走出银河系吗?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9: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有希望走出银河系吗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9: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目前的科技来说,很难。几乎为0。
旅行者号,前几年已经确认飞到太阳系边缘了,但不是广义的太阳系边缘,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差不多飞出冥王星轨道了。
而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大约四点几光年。旅行者号以第三宇宙速度,如无意外的话,几万年后就可以到达那里。
几万年耶。别说几万年,现在如果不是去了解过的话,还有几个人记得有这个东西呢?
然后,就算你以光速行使。银河系大约有10万光年长,并且,太阳系距离银河中心大约3.5万光年。这么算的话,你以光速行使,最快也要几万年才能走出银河系吧。
人类的寿命支撑不了啊。
除非科幻小说里面的所谓虫洞和隧道出现。否则,以人的寿命,很难活着飞出去。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9: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时间看《银河帝国》的时候还真想过这个问题。目前感觉还是很难!
个人目前能想到的跨星系旅行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飞行;另一种就是利用虫洞
第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坐宇宙飞船飞出银河系。这种想法很直观,但是缺点是飞行时间太长
银河系的直径大约为10万光年。太阳系居来银河系中心大约2.5万光年。所以,不管朝哪个方向,想要飞出银河系,至少需要飞行2.5万光年
这么长的距离,即便以光的速度,也得花费2.5万年。然而,考虑到速度太大产生的相对论效应,人类未来飞行器的速度应该不会接近光速。如果按照0.1倍光速算的话,飞行时间需要25万年。
也就是说,如果使用飞行器,那么至少需要几十万年才能走出银河系
这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飞船自身的问题,包括动力、能源、材料和控制系统等等。
首先,动力是最重要的,目前来看,最有可能的还是核能
其次,太空中偶尔会有宇宙线等粒子,因此要保证飞船的材料能够在几十万年内不磨损、不变形。
最后,漫长的旅行中可能会遇到突发事件,如果飞船的控制系统能够自动驾驶当然是最好的。
二是人类的问题。人类的寿命只有100年,如何熬过几十万年的星际航行?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生物休眠。在超低温下将人类生命活动维持在最低限度,等到了目的地后再解冻。但是,人类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住几十万年的冷冻?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即使以上问题都解决了,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星际航行来回需要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然而,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也不过万年。等到星际旅行回来,地球上早已是沧海桑田了
因此,以当前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和生物功能,想要直接飞出银河系很难!再者,相对于整个宇宙,银河系不过是沧海一粟。如果依靠直接飞行,即使能飞出银河系,也飞不出本星系群,因为那可能需要花费千万年的光景。

这种方法的问题主要在于距离太远,飞行时间太长。如果能缩短飞行距离,那么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缩短飞行距离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虫洞。

人类有希望走出银河系吗?719 / 作者:123458163 / 帖子ID:95889

虫洞

虫洞是连接时空中两个区域的天体。它有点像《哆啦A梦》里面的任意门,穿过虫洞的喉,就可以瞬间抵达另一个地方。因此,上述由于长途跋涉导致的诸多问题都将不复存在。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虽然理论上已经提出了很多种可穿越虫洞模型,但是目前并没有发现任何一个虫洞!
其次,虫洞并不像“任意门”那样可以去任意想去的地方,它的起点和终点相对固定
最后,目前理论上还不能人为地构造虫洞,只能寻找天然的虫洞来实现星际旅行。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9: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能没想到,人类首次登月是1969年,距今竟然已经53年了。
但我相信,在座各位都没登过月吧?
这说明人类对宇航科技的民用化,根本没有任何欲望。
对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去月球走一趟给他一个亿相比,月球旅程根本没有吸引力。
对国家来说,地外开发完全是亏本生意,移居外星更是容易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除了一些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根本没人有欲望走出母星。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3 19: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发于《科幻世界》2021年4月刊
《实例HG-156与人类形态的另一种假设》
实例HG-156的重见天日,对地球文明的研究来说,是意义非凡的突破。
实例HG-156由两部分组成。
HG-156-1:一具地球人类的骸骨,身高在160cm左右,对比过往实例的盆骨构造,不难得出结论,HG-156-1应当是一位女性。这具女性骸骨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真正令人兴奋的是HG-156的另一组成部分——HG-156-2——另一具地球人类的骸骨。
这是现阶段挖掘出的所有实例中,身形最小的一具人类骸骨。虽然在之前的155具实例中,也不乏小型人类骸骨,但它们大多是正常人类骸骨的等比缩小版。而HG-156-2虽然拥有所有实例中最小的头颅,但是它的头身比却依旧是最大的。大得惊人!以至于挖掘队第一次发现它时,从物理学角度思考了许久——此类形体该如何用躯干支撑头颅?
此外,HG-156-2的发现地正位于HG-156-1的腹部。
腹部,这是一个要点。
根据目前有限的研究资料,人类获得能量的方式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吞食其他生命体,以获取其肉体中所含的能量,这当然是野蛮而低效的,不过,涉及学术研究,我们不应当以本星球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一个已经灭亡三千万年的文明。但值得注意的是,地球人类分解有机体并将其转化为能量的器官,也正是在腹部!
器官,我们又遇到了这个瓶颈!
众所周知,地球文明的考古研究难度远超于银河星系绝大多数文明,就在于此——地球生命与大多数银河其他文明不同,生命之火的点燃,并不是0与1的无序电信号在金属矿脉中偶发出了秩序。这颗行星上的生命起源,虽然也是来自于一道闪电,但它并没有劈中群山,却劈中了大海,海洋中的物质因为这道闪电形成了某种规律的组合方式。这些物质互相吞噬,互相追捕,又一代代地重新组合,直到智慧的出现。
十分不可思议,但这也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带来了一大难题:该名为有机物的物质,虽然占据了人体的大部分重量,但它不是银河系内常见的智慧体构成物质,它不导电,不是任何一种单质金属或合金,不耐储存,容易分解,甚至不是硬的!
所谓“人体器官”,就由大量有机物构成,在死亡后的极短时间内,便会被地球上其他有机物聚合体分解,给我们的考古挖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者只能凭借骨骼这一无法被分解的人体支撑物,来猜测地球文明的种种过往。
除此之外,地球频繁的板块活动,与大气、流水的风化效应,在文明消失的千万年后逐渐蚕食了文字、生命痕迹。只有在极少数古老的地质板块中,实例才能勉强逃过被重新卷入地下熔浆的厄运。这也是为什么数百年来,我们对地球人类文明依旧是一知半解,甚至连完整无缺的人类骸骨实例也只发现不足百具!
好在,实例HG-156填补了许多研究领域的空白。
我在上文中提到过,实例HG-156-2并不是我们第一次发现小型人类骸骨。对于小型人类骸骨,学界争议分为两派:
分化派认为,小型人类骸骨是人类的一个亚种,与正常人类有着同样的祖先,但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未知的因素,与正常人类逐渐出现了体型上的差异,但进食习惯、社交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可能在历史上,小型人类作为一个亚种,曾与人类发生过战争与大规模冲突(但显然小型人类的战斗力更强,很长时间内,他们都处于统治正常人类的地位,详见1*《关于小型人类亚种普遍接受人类供养的几具实例》)。但截至人类文明灭绝之时,小型人类保持着小规模聚居(详见2*《“幼儿园”的五具实例发现,以及“幼儿园”为小型人类聚集生活区的猜测》),大规模与正常人类混居的状态。
改造派则认为,小型人类骸骨并非自然亚种分化所形成,而是地球人类刻意所为。换而言之,小型人类是人类主动自我改造的产物。
可能在某个临近地球文明灭绝的时间点,人类掌握了自我形态的改造技术(十分可惜,对此类技术的研究同样受困于“有机物”的不耐保存),希望以缩小自身体积的方式,在末日中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相比于分化派,改造派的支持者人数近年来显著增多,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一门显学。这主要是因为几年前HG-110至HG-121这12具实例的发现——也就是著名的“逃逸之船”遗址。在“逃逸之船”发现的12具骸骨皆属于小型地球人类,而承装他们的钛合金容器,则具有较高水准的制作工艺与耐高温性,我们有理由猜测,这是一艘具有跨恒星系航行能力的飞船。伴随着12具小型人类遗骸一同发现的,是用高温喷射枪刻在舱门内侧的一行小字——“让孩子先走,他们是希望”。
字迹扭曲,大约是飞船建造者临终前所写。
由于文字载体同样受到地质活动侵蚀,出土的研究样本有限,大量词汇还尚未得到破解。这句遗言的实际含义就成为了一个考古学的谜题,尤其是“孩子”和“希望”,这两个词,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目前普遍的推测是,人类对星际飞船的技术掌握十分有限,为了应对末日,不得不自我改造,使用技术将人类体型减半,减少飞船负荷,也让更多的人能够延续生命。“孩子”特指小型人类,而“希望”则指代了“改造后的小型人类摄入的食物会比正常人类少一半”的这种现象。(详见*3《人类文字研究第三版》)
那么,说回今天的主角,HG-156,我们发现的第一具正常人类与小型人类嵌套的实例。经过大量文献比对和实例近距离考察,我根据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假说。
为了区分于“分化论”和“改造论”,我称这个理论为“成长论”。目前,这一学说已得到地球文明研究领域几位资深学者的认同,如果未来有更多的同僚支持我,那么他们或许就会被称为“成长派”。
我的理论主体是:小型人类并不是人类的亚种,也并非科技改造的成果。小型人类和正常人类是同一种生物,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成长”这个词汇的含义。在银河系的主流文明中,很难找到与此完美对应的词语。但笔者发现,在目前地球仅存的生命中,有一种依靠恒星辐射生长的绿色纤维,它们生活在地表,生命刚刚开始的形态与死亡时的形态截然不同,我由此做出了一个大胆猜想——或许人类也遵循着同样的生命密码。
成长——人类这一生命体,在不同阶段,外型会呈现出巨大的变化。
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它却首次解释了“为何小型人类与正常人类大规模混居”的问题,同时也给予了难题“小型人类数量明显少于正常人类”一个合理的解释:
幼年时的人类,体型较大,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正常人类的模样,身高大约在155cm-185cm,并在生命最初的30-40年内,继续维持这一体型。
在这30-40年内,人类必须迅速积累自己的财富与社会资源,并且用有机物和硬质骨架搭建出两个新的独立个体——通常是一男与一女(当然也存在个别实例仅制造出一个后代),并且将自己的知识与毕生所学传授与他们。
随着年龄增大,机体开始磨损与退化,人类的身高就会逐渐变小,活动受限,最后甚至难以独立生存,此时捕猎、进食都必须依赖后代,这男女两个后代将会对“小型人类”进行供奉。
这是一种类似于宗教的崇拜行为,他们会奉上自己的生存资源、居住场所,这种文化熏陶中的人类甚至将星际飞船逃亡的机会都让给了衰老个体……
但后代的供奉也并非不求回报,实例HG-156就是最好的佐证。衰老到一定程度时,人类体重就会变成初始状态的5%甚至更低,此时的人类已经脱光了牙齿,完全无法独立进食,只能摄取液体食物。
而此时,如果后代个体中的女性出现了缺钙情况(根据对实例骨骼的研究,多数供养“小型人类”的女性都会有的症状,并且症状严重程度与“小型人类”的体型负相关),那么她就会吞食自己的前辈,从而达到补充钙质的目的。出土的HG-156正体现了这一过程,一个刚刚吞食了衰老人类的幼年女性个体。
十分幸运的是,该生命进程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打断,HG-156-2尚未被女性腹中的器官消化,她就意外身亡了,我们这才得以见证到如此神秘的时刻。
这究竟是怎样的灾难?他们是否见证了人类灭亡的时刻?我们不得而知。但从HG-156-1死亡时紧紧护住腹部的姿势可以判定,一定是灾难刺激了HG-156-1的消化系统,让刚刚吞食小型人类的她不堪重负,腹痛不止,才维持了这种抱腹姿势数千万年。
她是不幸的,在末日中悄然逝去,但她也是幸运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这种姿态凝固了时间,以身体告诉了未来探索者一个关于人类的秘密。
虽然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我想我们应该纪念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4 17: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