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2-14 10: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1984年老山前线7.12大战,打到中午炮兵打光炮弹,越军趁机攻占了几个阵地。
船头地区7月12日防御作战,14军彻底粉碎了越军加强师规模的反扑,取得了歼敌3000余人的重大胜利,铸就了十年对越作战最大的一场胜仗,史称“7.12”大捷,也就是俗称的松毛岭战役。
此次辉煌胜利,炮兵当记首功。据统计,在16个小时的战斗中,大口径炮兵和团营属炮兵共发射炮弹1261吨,以猛烈炽热的火海吞噬了越军的人海。每每提及这场酣畅淋漓的空前大胜,不少人都有会说:“炮兵打得太猛了,以至于快到中午的时候,把炮弹都消耗光了,于是越军趁着炮火暂停的空当,攻下了几个阵地。”
30多年来,这一说法广为流传,令许多人印象深刻,几乎成了定论。考察其出处,是出自《中越战争秘录》一书(作者是金辉、张惠生、张卫明,由时代文艺出版社于1990年2月出版),在该书第39页有这样的记载:
那一天我的团干进去了一万多发, 到中午12点,2.5个基数全干光了。张友侠一听炮弹没了,两臂一摊,一下子背过气去。没了炮火封锁, 他一个团怎么也挡不住越军6个团的冲击。抽耳光掐人中给掐过来。我说,炮弹马上就来。早晨一开炮,我就让车队出发,给我拉炮弹,红河州调了470多辆卡车给我抢运弹药。等炮弹的空儿,越军占领了164高地。 说这段话的人,是时任40师炮兵团团长的赵扣斌,采访时间是1988年4月18日,地点在云南省开远市炮兵团会议室。由于是当事人亲口所讲,使得绝大多数读者对上述内容深信不疑。可仔细查阅有关7.12作战的后勤保障史料之后,笔者发现,赵团长对于4年前这段历史的回忆,和史实相去甚远,是非常不准确的。
首先,担负老山地区作战后勤保障任务的昆明军区后勤第23分部,在工作总结中明确记载,“7月12日打敌反扑,弹药消耗量大,部队申请补充数超过了分部一线储备数”。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具备弹药补充的一个基本常识,作战期间,弹药消耗必须随耗随补,以经常保持规定的数量,而不是打完了再补。炮兵部队向后勤23分部申请补充炮弹,这一行为绝非意味着炮弹所剩无几或者是消耗殆尽。
而战斗中部队申请补充数通常又超过了实际消耗数,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2个原因:指挥员对弹药消耗情况掌握不准确、不及时,心中无数;担心激战之中后勤供应不上,从而狮子大开口,盲目的申请补充,由以上因素导致的阵地弹药积压,是作战期间一个经常发生的现象。
讲完了弹药补给的相关依据,再回过头来看看具体的数据。7月12日当天,部队申请补充数超过分部一线储备数的弹种并不多,只有两个,一个是某型号的师属以上炮弹,一个是某型号的迫击炮弹。前者阵地储备量为2个基数,实际消耗1.06个基数;后者阵地储备量为5个基数,实际消耗3.3个基数。换句话说,就算分部仓库不往前线补充炮弹,只靠部队在战前完成的阵地弹药储备量,其数量也能够保证作战的需要,当天根本不存在炮弹打光导致炮火中断的情况。
其次,我军几个前沿阵地被越军攻占的时间,全部都是在8点半之前,没有发生打到中午,因为炮兵打光炮弹,失去火力支援的步兵丢失阵地的现象。具体情况是:在119团3营防御的那拉方向,150号、169号高地于5时40分,142号高地表面阵地于6时5分先后被越军316师174团占领;在119团2营防御的662.6高地方向,102号高地于6时,138号高地于8时30分先后被越军876团占领。至于赵团长所说的164高地,位于我军防御最前沿277高地以东,紧挨着盘龙江,一直在越军手里。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时候,人的回忆是靠不住的。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的当事人口述,仔细查阅第一手的档案文献,互相印证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历史。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