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2-14 16: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想这便是读史的重要性吧。
黄仁宇先生用鲜活的人物形象,以不枯燥、不教条的方式使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明朝的衰落有了大致的了解。
《万历十五年》就是这样一本书,使读者在轻松的文字中,得到真正的思考。
还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万历皇帝的印象就是明朝的荒唐皇帝,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万历皇帝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由于嘉靖皇帝的荒唐事,万历皇帝的母亲和首辅张居正在他小时候用儒家的道理来教导他,要求十分严格。
万历是个很聪明并且有才华的人。
5岁就可以写很漂亮的方块字,10岁就已经可以写径尺以上的大字,可是,首辅张居正告诉他:书法固然好,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治国理政。万历不得不放下自己的爱好转而去学习治国理政。
这本书,是采取传记体铺叙方式展开了对明朝万历年间的六位重要历史人物故事的描述,这些人物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以及李贽。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在黄仁宇先生的笔下,这些人物都个性鲜明。之所以以他们为故事主线,大概是因为他们在明朝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万历年轻的时候,是非常希望有所作为的。
他不辞辛苦,出席早朝活动和经筵活动。而且,有一年华北大旱,万历斋戒三日,来回步行20公里去向上天求雨,这一行为感动了全体官员和全国老百姓。一个月之后,天降暴雨。暂且不管是不是万历求来的,但是人们都忘不掉这位年轻皇帝为国为民的热忱。可是后来,万历却变了,变的懒惰、懈怠和消极,为什么呢?
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
即便是像我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万历十五年》中对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句子:
1、针对文官的双重性格,需要给予物质上的报酬使他们乐于效劳,也要动员他们的精神力量,使他们根据伦理道德的观念尽忠国事;
2、本朝不是以法律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四书”中的伦理作为主宰;
3、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4、大凡高度的概括,总带有想象的成分;
5、朝廷最大的任务是促进文官之间的互相信赖与和谐。此亦即鼓舞士气,发挥精神上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