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2-14 18: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江阴典吏——阎应元
典吏,顾名思义就是小小的甚至连品阶都没有的衙门小厮。却在明末的民族抗清运动中名垂青史。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政府执行剃发的政策。江阴士民怒起反抗,满清派遣降将吴良佐去劝降,阎应元说:大明有降将军,无降典吏!
足以振聋发聩,显我华夏衣冠,浩然之气。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江阴人民在实力悬殊的对抗中,足足抵抗了81天之久。城破,屠城二十三日,城中仅剩“大小五十三人”。
————————————假装是分割线————————————
看到有这么多赞,再更新一个。答主平时喜欢看历史,欢迎多交流啊。
更新一:
上文说到的阎应元,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孙之獬。
改朝换代,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无非就是换个人当皇帝。姓赵的当皇帝,百姓还是纳粮赋税,换个姓孛儿只斤或者姓朱的也是一样。到了清军入关,无非也就是朱皇帝换了爱新觉罗。自古政令不下乡一级行政单位,村级都是松散的村民自治形式。这也是最大程度保证了,减少皇权或者说权力对大众生活的打搅。
孙之獬,是汉人,还是天启朝的进士。为了升官发财,他投靠了魏忠贤,成了“阉党”。后来魏忠贤倒台,他受到牵连,贬官回了原籍。满人来了,孙之獬看到了投降攀附权贵的机会,主动剃发易服,等到新主子的到来。
但如果以上这还只是他个人的行为,算是一种政治投机,那么下面他的所作所为就让他身败名裂了。此时的江南刚刚平定,老百姓也渐渐承认了清政府的统治,无非就是换个皇帝嘛。当时满大臣跟汉大臣是分班列朝的,孙侍郎(礼部侍郎)被汉人看不起,又不被满人接受。于是他上书给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推行“剃发令”。
汉人自古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江南士民因此展开了激烈的反抗,刚刚平息的江南,又重新燃起了反清复明的抗争。在尸山血海中,汉人终于失去了华夏衣冠……
2016年,山东淄博博山新区大庄村,孙氏墓园被盗,孙之獬之墓被非法盗掘。
PS,即使是怒发冲冠为红颜的平西王也曾上书反对剃发令,然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