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58|回复: 12
收起左侧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5 08: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前言

我高二时期的地理老师是位资深的天文爱好者,我深受其影响。在高考结束那年的暑假,我又有幸结识了几位西华师范大学天文学专业的姐姐。在与她们相处的两、三天时间里,我逐渐对天文学产生兴趣。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甚至突发奇想,要把天文学和自己学习的专业结合起来研究,不过从目前看来是不大可能了。
可惜的是,在繁忙的学业中,我似乎抽不出很多时间去钻研《普通天文学》那样的专业书籍,我的理工科基础也很薄弱,本专业内大量的数学公式、算法推导已经够我喝一壶了,实在不想再投入另一门大计算量的学科学习中去。我只想了解最基础、最基础的知识点啊。就目前来说,光是背明白理论概念就足以让我心满意足了!
在反复的寻找中,我实在没有找到什么快速入坑的好办法(注意,是快速入坑哦,是专门为没时间看书的朋友们准备的)。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抽出点时间来完成这项任务,让那些与曾经的我抱有同样想法的天文学入门者有迅速了解天文学基础概念的机会。当然,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啊。
等不及了,快端上来罢!让我为诸君开始雷厉风行的科普罢!
(本文以百度百科、我在北京天文馆拍下来的照片和我的天文类书籍读书笔记为主要依据,没有先后顺序,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大佬们及时在评论区指出,以免误导大家,感谢!)
1、天文单位(A.U.)

天文学中,计算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单位。
天体单位的数值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由于太阳质量在不断变化,天文单位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2012年8月30日,第28届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规定天文单位为定值149597870700米,不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值。
2、光年(ly)

长度单位,1光年=光走一年的距离。
1光年约为9460730472580800米,约为9.5万亿公里,约为6.3万天文单位。
3、星等

衡量天体光度的量,星等数值越小,天体就越亮。
最早由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也有翻译成喜帕恰斯的)提出,他将肉眼可见的恒星划分为从1等(最亮)到6等(最暗)。
19世纪,星等概念被精确定量化,得到“1等星比6等星亮100倍”等结论。
后来,随着科技和天文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发现比1等星更亮的恒星,被命名为0等星、-1等星、-2等星,诸如此类;比6等星更暗的恒星,则被确立为7等星、8等星、9等星,诸如此类。
比较经典的例子有-26.7等的太阳、-12.6等的满月、-4.9等的金星(金星最亮时才是-4.9等)。
星等有视星等(直接测量出来的星等,与天体间距离有关)、绝对星等(用来比较天体发光强度的星等,比较客观)、目视星等(肉眼看见的星等)之类的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星等可以通过公式互相转换。一般来说,如果不加以说明,星等默认为目视星等。
P.S. 对于观星爱好者来说,视星等比绝对星等更重要。
4、星云

聚集在一起将会形成恒星的尘埃云。
5、天体的发现(一)


  • 伽利略 伽利略卫星(木星的四大卫星,即艾奥、欧罗巴、加尼美得和卡里斯托);
  • 惠更斯:土卫六;
  • 胡克:木星大红斑;
  • 赫歇尔:天王星;
6、日冕物质抛射

带电粒子从日冕射出
日冕物质抛射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部分偏转离开地球,部分落入两极(南北极)。
7、极光

日冕物质抛射带来的神奇现象。
前文提到,日冕物质抛射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会落入南北极,这部分高速带电粒子在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碰撞产能,使大气粒子发生跃迁,从而发光,形成极光。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极光原理和霓虹灯极为类似。
8、彗星

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
彗星就是我国常说的扫帚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主要成分是岩石、冰等等。
下图为彗星的结构示意图。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108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彗星的结构示意图1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629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彗星的结构示意图2

图1来自我的笔记,图2来自百度图片,结合起来看就清楚多了。
9、小行星与彗星的区别

天体名称组成成分与太阳间距离特征特点
小行星岩石+冰处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彗星岩石+冰温度较低
10、月相

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 新月:农历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此时的月亮难以被观测,称为新月(或上个月的朔月);
  • 峨眉月:新月过后,月球自传,直至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峨眉月;
  • 上弦月: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称为上弦月;
  • 凸月: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称为凸月;
  • 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通常情况下,这时的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将看见的明月称为满月或望。
  • 凸月、下弦月、峨眉月:详细解释与上文相同,只是换了个方向;
  • 朔月:即新月。
这一部分文字基本来自百度,我做了些许删减,下图是月相示意图,该图亦来自百度。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412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月相示意图

12、超级月亮

处于近地点的满月,即绕地球运动时,距地心最近的满月。
超级月亮要比在远地点时亮30%,大14%左右。
13、蓝月亮

在同一个月份中出现的第二个满月。
因月相变化与公历不一致(但月相是始终与我国农历一致的哦),会有在同一个月份中,出现两次满月的情况,天文学上把第二个满月成为“蓝月亮”。
这里的蓝月亮不能用来洗衣服(绝望)。
14、内行星与外行星


  • 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内的行星;
  • 外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外的行星。
内行星包括水星、金星等,外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等。顺便一提,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的小行星,也是囊括在外行星里的哦。
15、凌日与冲日


  • 凌日:一个天体挡在地球和太阳中间;
  • 冲日:指地球位于太阳和外行星之间。
我对凌日和冲日的解释比较接地气,不完全严谨,但对初学者来说应该是足够了。这里附上百度百科原文和我画的示意图。
凌日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这样的:
凌日即指太阳被一个小的暗星体遮挡。这种小的暗星体经常是太阳系行星。 也可以解释为凌日是内行星(即水星和金星)经过日面的一种天文现象。
冲日在百度百科里的解释是这样的:
冲日是指某一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于绕日公转过程中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直线的状态,而地球恰好位于太阳和外行星之间的一种天文现象叫"冲"。由于小行星也属于外行星,所以也有"冲"的现象发生。"冲"时相应的日期是"冲日"。
下图为凌日和冲日的示意图。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973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凌日和冲日的示意图

P.S. 我在拍笔记的时候,发现外行星错写成内行星,而且我浅蓝色的笔也不知道去哪儿了,只好将就着改一下(大家顺便可以观摩一下好久不写字的后果)。
16、行星的定义

想要成为行星,IAU提出的条件竟然是……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在2006年8月24日对行星的定义,要想成为一颗行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 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
  • 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的小行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翻译一下,行星就是指在自己的轨道内最大的,且绕着恒星运转的近似球状的唯一的天体。
由于行星的定义在2006年发生了改变,因此有很多天体被升级或者降级:有些非行星的天体一跃成为行星,而有的行星则一下子跌落谷底,变成矮行星等天体。
其中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曾经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
据计算,冥王星的质量远小于其轨道上其他物体的总质量,只占后者的7%。与之相比,地球质量是地球轨道上其他小天体质量总和(不包括月球)的170万倍。
天文学家们认为,冥王星不满足行星定义的第三条,即“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的小行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因此冥王星被踢出了行星的大家族,天文学家也给像冥王星一样的天体取了一个新的名字:矮行星。
关于矮行星的定义问题,我之后会讲到的。
<hr/>2022年5月21日21时58分,暂且写到这里。后续会不定期更新的(毕竟是科普向文章,短短16条肯定不够,更何况大多数也不是特别重要的天文学知识呢)。
<hr/>17、矮行星的定义

我来填坑了……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在2006年8月24日对矮行星的定义,要想成为一颗行星,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 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 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
  • 还没有清空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 不是卫星。
简单来说,所谓矮行星,就是满足行星定义前两条,但是不满足第三条的非卫星的天体。
事实上,对于行星和矮行星的评判标准还是比较复杂的,这里把握一下最基础的定义就好。
18、星际物质(ISM)

存在于星系和恒星之间的物质和辐射场(ISRF)的总称。
以上标粗的定义来自百度百科,在南京大学李向东老师的普通天文学课件中(视频链接:【南京大学】普通天文学(全88讲)_哔哩哔哩_bilibili),星际物质被定义为“存在于星体之间各种物质的总称,这些物质既有实体,也有传播的波”,二者比较相近。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太空是真空的”,因此,我们也理所应当地认为恒星之间是真空的,是什么都没有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恒星之间充满了物质,有气体、尘埃、辐射等等。这些物质就是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在银河系中最大的特定就是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的星际物质较为密集,就构成了我们之前学过的星云。
19、傅科摆

最早用来证明地球自传的仪器。
由于地球自传,傅科摆在摆动时,在顺时针方向与水平方向产生夹角,因而发生一定的偏转现象,没有按惯性定律预测的轨迹摆动。
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做了第一个傅科摆实验,发现偏转现象并推测是由科里奥利力(简单理解就是偏转力,最典型的例子是地球自传造成的的地转偏向力)导致的,傅科摆因此得名“傅科摆”。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50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傅科摆

北京天文馆有个展厅,一走进去就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傅科摆(摆锤从天花板一直挂到地面,非常壮观),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物理装置的地方。
20、恒星坍塌

我画了一个恒星坍塌的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910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恒星坍塌的流程图

恒星坍塌形成的致密天体,名为中子星。
恒星坍塌形成的点,则是我们常说的的黑洞。
21、恒星的类型


  • 热恒星:太热,水会蒸发;
  • 类太阳恒星:温度适中,维持液态水的存在;
  • 冷恒星:太冷,水会冻结。
高中地理应该学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中有一条,是“地球含有液态水”。我们当时把这一项归为地球的内部因素。但这与地球的外部条件也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的恒星——太阳,是热恒星或者冷恒星,那么地球根本存不住水,更别提存在生命了。
22、脉冲星

快速旋转的中子星。
23、太阳的结构


  • 太阳中心的结构:核反应层、辐射层、对流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
  • 太阳大气的结构: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416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太阳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来自百度。
24、米粒组织

太阳光球层气体对流引起的一种日面结构。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918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米粒组织和太阳黑子

图源为百度图片,但是有其他知乎用户的水印,我就把这张图上我自己的水印去掉了。
不管怎么说,借用了人家的图,我最好还是说一声。@PZZZB
(希望没有@错人叭)
25、太阳黑子

太阳上出现比周围颜色更暗的区域的现象。
太阳黑子存在于太阳光球表面,是磁场的聚集的地方。太阳黑子之所以看上去颜色较暗,是因为其温度比周围低,且磁场比较强。
太阳黑子的磁场强度约为1000,甚至3000、4000高斯(高斯:磁场单位,简称高,符号为Gs或G,1T=10000G,其中T为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磁场单位特斯拉)。
中学知识:太阳黑子周期为11年。
冷知识:地球和中等大小的太阳黑子差不多大。
P.S. 在介绍米粒组织的图里也有太阳黑子,可以看看。
<hr/>2022年5月21日22时33分,暂时更新到这里。我也快期末考试了,事情比较多,不能保证日更,只能说尽力而为吧。
<hr/>26、太阳的前世今生

如图所示(图中出现的专有名词会有解释的)。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326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太阳的前世今生

27、主序星

恒星的青壮年时期,此时的恒星相对稳定。
主序星的定义是分布在赫罗图(以温度和星等为坐标,而绘制一种的恒星散布图)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斜对角线上的恒星。
处于主序星阶段的恒星是相对稳定的,没有剧烈收缩,也没有剧烈膨胀。
我们的太阳现在就处于主序星阶段。当太阳演变到下一阶段时,估计还要50亿年吧。
28、红巨星

恒星燃烧后期的一个阶段。
这个时期的恒星已经步入老年了,表面温度较低、比较明亮、体积较大,看起来是红色的,因而得名“红巨星”。
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需要处在红巨星阶段数百万年不等,相对于天体数十、数百亿年的寿命来说,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29、白矮星

演化到末期的恒星。
白矮星是的特点是光度低、密度大、温度高,由于大多数处于此阶段的恒星都长相矮小且发白光,天文学家们便为其命名为“白矮星”。
白矮星约有几十亿年的寿命,它会在这亿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冷却、变暗,直至进入下一个阶段。
30、黑矮星

理论上中小质量恒星(比如太阳)演化的最后期。
黑矮星 是类似太阳质量大小的白矮星(或质量较小的中子星)继续演变的产物,其表面温度下降,停止发光发热,不再发出辐射能。
天文学家估计,恒星残骸冷却至黑矮星大约需要200万亿年的时间,而通过计算可得,整个宇宙拢共也只存在了137亿年。因此,目前黑矮星只是理论的产物,暂时没有发现任何现存的黑矮星存在。
当然了,黑矮星不发光、不发热、不发辐射,就算真的存在,也是几乎不可能被我们观测到。
<hr/>2022年5月24日11时58分,先写五条。要是今天下午还有时间,就再写五条。
<hr/>2022年5月24日23时23分,更不动了,我今天一天时间都花跑模型、在看文献上了,还要上课、忙期末考试,实在是累得不行。
下次一定(或许)。
<hr/>31、爱因斯坦的想法(一)

爱因斯坦认为:时空有四个维度,即3个空间维度+1个时间维度。
在没有质量(引力场)的情况下,时空好像是一个均匀排布的网络,天体运动的最短路径是一条直线。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948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天体运动的最短路径是直线

大质量天体的存在会改变周围的时空,经过该天体的其他天体不再做直线运动。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170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大质量天体会改变时空,从而影响其他天体的运动路径

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黑洞的质量聚集在无限小的时空,即奇点内。
注释:这里用到的两张图均为我的笔记。要是我没记错的话,这两张图都是照着北京天文馆某展厅的科普图来画的。
32、引力波

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并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
按照广义相对论,任何质量改变位置都会使其周围的时空发生形变,产生引力波。
也就是说,我挥一挥手臂,由于我的手臂(我的手臂就是刚刚那句话中所指的质量)的位置发生改变,手臂周围会产生引力波。同理,我走一走、跳一跳、扭一扭、泡一泡、舔一舔,都有引力波的产生。不过大部分引力波都太小了,不可观测,或者说很难观测出来(产生引力波的质量太小了)。
天文学中,引力波往往被用来探测致密的天体、探测黑洞、探测伽马射线等等,研究价值和可开发空间都非常大。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562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

上图为美国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简称LIGO),是借助于激光干涉仪来聆听来自宇宙深处引力波的大型研究仪器,曾发现迄今为止最大黑洞合并事件。这也是一个相当出名、相当经典的引力波测量基地了,我认为这里还是很有必要介绍一下的。
LIGO由两个干涉仪组成,每一个都带有两个4千米长的臂并组成L型,它们分别位于相距3000千米的美国南海岸Livingston和美国西北海岸Hanford。每个臂由直径为1.2米的真空钢管组成。  ——百度百科
33、Wow! 信号

一则有趣的天文学小故事。
1977年8月15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大耳朵”射电望远镜接收到一个持续了整整72秒的超强的窄带射电信号。接收到这一信号后,研究员直接在记录表上写下了“Wow!”,以表惊讶。后来,这个故事也就传开来了。
(有人怀疑是外星人发来的信号,现在仍争论不休)
34、费米悖论

一个有关外星人、星际旅行的科学悖论,从1950年提出至今,依旧被广泛讨论着。
费米悖论有两种表达形式:

  • 为什么没有发现外星人或者外星物品?
  • 既然外星文明存在概率这么高,那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智慧生命的迹象?
针对费米悖论,有人提出利用微波辐射来探测银河系其他文明的构想(论文刊登于1959年的《Nature》),还有人提出了德雷克方程(又名德雷克公式,利用银河系内恒星数目、恒星有行星的比例等数据计算银河系内可能与我们通讯的文明数量),不过后者饱受争议,很多科学家都不认可其参数的选择。
学术界也有像“地外文明根本不存在”“地外文明一直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等观点的提出,物理学家史蒂芬·韦伯甚至在其2002出版的《地外文明在哪儿?》一书中详细讨论了费米悖论的50种解决方案。
迄今为止,费米悖论仍被人们津津乐道。除了天文学界的研究之外,该悖论更是为不少科幻作品插上想象的翅膀。
35、寻找系外行星的方法

系外行星是太阳系外行星的缩写,寻找系外行星是天文学家们几百年来的不懈追求。随着科技发展,寻找系外行星的方法越来越丰富,这里重点介绍几个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介绍方法之前,需要补充两个知识点:
一来,是凌星现象,即当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时,会遮挡住一部分的星光,使恒星周期性地变暗的现象;二来,是红移和蓝移,在可见光波段,物体的红移表现为光谱的谱线朝红端移动了一段距离,即波长变长、频率降低的现象,蓝移与红移正好相反,即谱线往蓝端移动,且波长缩短、频率升高的现象。

  • 凌星法:利用凌星现象,通过测量恒星亮度的变化,可以有效地找到系外行星;
  • 视向速度法:行星的引力让恒星绕着公共质心转动,恒星的光谱便周期性地红移和蓝移,通过观测恒星光谱的变化,也可以发现系外行星;
  • 微引力透镜法:行星微弱的引力效应导致恒星异常变亮,可以以此为凭据,寻找行星;
  • 时变分析法:通过凌星周期的变化,推测出其他行星的引力对已知行星的影响,或通过观测双星互掩的周期变化,推测出行星对恒星的影响,从而计算出行星的存在;
  • 直接成像法:直接拍摄,拍到一个算一个(这个不用多解释了吧);
  • 其他方法:方法太多了,这里不再继续介绍,诸君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找点资料看看。
36、望远镜的放大倍数

望远镜放大倍数=\frac{焦距}{目镜口径}
37、鉴别陨石的方法


  • 气印:陨石形态不规则,表面有凹陷的气印,即陨石在降落过程中,因为与高温气流产生烧蚀作用而留下了凹陷的痕迹;
  • 熔壳:陨石的表面通常覆盖一层1毫米左右的黑色熔壳;
  • 密度:一般情况下,陨石的密度比较大,同体积的陨石比地球岩石更重;
  • 磁性:大部分陨石都是含铁的,用磁铁靠近陨石时,会出现吸附效果。
38、标准宇宙学模型


  • 宇宙起源于一次热大爆炸;
  • 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在大尺度上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
  • 目前宇宙处于膨胀状态;
  • 宇宙时空用罗伯逊-沃尔克度规来描述。
几个名词可以来解释一下。
首先讲一下各向同性各向异性,这两个性质在高中物理应该是学过的,但考虑到有人不需要学、有人还没学到、有人学完就忘(比如我),这里还是说一下比较好。
如果某物质各个方向的测量结果是相同的,说明其物理性质与取向无关,即该物质拥有各向同性;如果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取向密切相关,不同取向的测量结果迥异,则称该物质具有各项异性。
第二个概念是罗伯逊-沃尔克度规
罗伯逊-沃尔克度规主要规定了宇宙的形状。
罗伯逊和沃尔克两人曾先后通过数学证明,若要满足在大尺度上保持均匀和各向同性,四维时空(3空间+1时间)的宇宙只能有三种情况,即体积有限的球状空间体积无限的双曲空间体积无限的平直空间
(再一次感叹数学的美妙与重要性)
39、八大行星之冷知识知多少(一)


  • 八大行星中,有七颗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除了“叛徒”金星(金星自东向西自传,另外,哈雷彗星的公转也是自东向西哦);
  • 水星=太阳系温差最大的行星+无天然卫星+表面有很多撞击坑;
  • 火星拥有太阳系最高的山和最深的峡谷,还有两颗天然卫星哦;
  • 海王星有七颗卫星,其中有一颗卫星于2014年被发现,2019年被命名,为之起名的天文学家是个潜水爱好者,因此命之曰“海马”。
40、观星小贴士(一)

观星时建议使用暗一些的红光手电筒。
人眼视杆细胞对红色最不敏感,因此观星时最好用暗一些的红光手电,以防破坏自身的暗视力。
<hr/>2022年5月25日17时35分。今天比较忙,虽然内容很早就更新好了,但一直拖到现在才发布出去。学业压力还是很大的啦!
<hr/>41、古代中国宇宙观


  • 盖天说:殷周时期,天圆地方说;
  • 浑天说:战国时期,主张天如球形,地球位于其中心且悬浮在气中,日月依附在天球上运动;
  • 宣夜说:战国时期,天没有形制,只是无边无际的气体,日月星辰飘在气中游来游去。
42、现代宇宙学三大基石


  • 哈勃定律;
  • 微波背景辐射;
  • 轻元素的合成。
哈勃定律,又名哈勃–勒梅特定律,指遥远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它们和地球的距离成正比,它被认为是空间尺度扩展的第一个观察依据,今天经常被援引作为支持大爆炸的一个重要证据。
微波背景辐射是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它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时期遗留下来的电磁波辐射,因此也可以被称为“遗留辐射”。微波背景辐射是精确测量宇宙的关键,也是检测大爆炸宇宙模型的重要里程碑。在此,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为了图省事,我直接粘贴百度百科(捂脸)。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R.W.威尔逊为了改进卫星通讯,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1964年,他们用它测量银晕气体射电强度。为了降低杂波,他们甚至清除了天线上的鸟粪,但依然有消除不掉的厘米波背景噪声。他们认为,这些来自宇宙的波长为7.35厘米的微波噪声相当于3.5K。1965年,他们又订正为3K,并将这一发现公诸于世,为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首先要说明一下,这里提到的轻元素,主要是指氢和氦。轻元素的合成,本质上来说是对宇宙大爆炸的佐证之一。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论成立,那么届时会大量产生质子和中子,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骤降,中子、质子的比例基本固定,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之后,逐步形成了氢、氦、锂等元素,并渐渐形成气体云。随着气体云的体积变大,其中心部分的密度和温度也开始增加,直到发生核聚变反应,恒星也就这样诞生了(我们之前提到过,恒星是由宇星际物质构成了,现在算是Call Back了)。
我这段也是参考了其他资料的(链接:宇宙中的基本元素如何形成?_百度知道 (baidu.com)),如有兴趣,最好去看看那个回答,比我讲得详细多了。
43、哈勃星系分类法

根据形状来分类星系的方法。
该方法由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最早于1926年提出。在1936年和1950年,哈勃曾先后对自己提出的分类方法加以完善,现在该方法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星系分类法
该方法将星系大致分为四大类:椭圆星系旋涡星系透镜状星系不规则星系。每一大类下面还有很多子类,每一种类别都用字母和数字作为编号来表示。我这里就不详细解释每一种的特征、分类标准等知识点了,不过可以贴一张图给诸君看看。

一些科普: 天文学基础知识入门635 / 作者:白度了一生一x / 帖子ID:96201

星系的分类(来自百度图片)

44、棒状引力波探测器(韦伯棒)

最早的一种引力波探测器。
棒状引力波探测器是最早的一种引力波探测器,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约瑟夫·韦伯(Joseph Weber)首先制造的,因此也称为韦伯棒。
当引力波的频率与韦伯棒固有频率相同,韦伯棒会发生共振,振幅达到最大,棒上的传感器将振动转变成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成形等操作后被记录下来,从而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韦伯棒的原理与共振音叉一样哦,可见哪怕是最简单、最常见、最朴实的现象或原理,在科学家手中也是会大放异彩的)。
为了测量的准确性(比如,隔绝外界振动对测量的影响),韦伯棒一般都是由钢丝吊在真空室中的。
45、拜尔星名

以恒星所在星座和希腊字母编号(大体遵循一个星座内恒星的亮度)为恒星命名的方法。
<hr/>2022年5月28日12时17分,更新至此。我的笔记快用完了,要不了多久就没有可补充的知识点了,又是期末阶段,还有论文要看,估计会停更一段时间(说不定哪天心血来潮就更新了呢)。
敬请期待……
<hr/>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5 08: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小知识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5 08: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科普,我会好好看的![红心][红心]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5 08: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呀!我会继续努力的[抱抱]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5 08: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5 18: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