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0|回复: 5
收起左侧

天文学真的是无用的吗?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5 11: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儿时的一个玩伴跟我说 这些(天文学)不一定是对的 不用去相信 听听就好 。这句话听着对 可是我想着想着就不对劲了 天文学虽然是根据模型去预测 但也是一门科学 肯定有值得相信的地方 虽然说不一定全对 但也接近人类所追求的真相 也会有对的地方。
他的这句话 听起来有道理 实际上否决了天文学的科学成果,毫无道理。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5 11: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大胆的猜测下,题主的小伙伴应该说的是天体物理吧?
因为天文学大概可分为天体测量,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三大分支,而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利用天体测量相关知识制定的历法、节气,为传统社会农业和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而作为研究天体动力学的一大分支,探测和防御小行星、人造卫星定轨以及轨道设计都需要用到天体力学的相关知识。虽然现在天体物理的热度远远超过前两个分支,但是它对人类社会的实际性功用却少的多,可能更多地是探究未知的世界,满足人类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从题主同伴的话可以看出他应该也是对天体物理比较关注的人。确实,如今许多天体物理的研究成果是有待商量的,经常会出现后面的结果与前面的结果相矛盾,或者直接推翻前面的结果,甚至同一批数据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论完全相反的情况。例如,前两年国家天文台刘继峰老师的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是使用视向速度法发现了目前最大的恒星级质量黑洞。然而,很快有人出来质疑他们的方法,提出如果用另一种方法得到的黑洞质量并没有这么大。再比如,之前曾有团队宣布在金星上探测到有机分子(磷化氢好像是?)。但是很快也有人站出来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表示质疑,最终谁也无法说服谁。
因此,许多天体物理方面前沿的研究成果也不一定是正确的。甚至相比于其它学科,我们错误的比例可能要大的多。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可能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们对于天体物理整个领域的总体认知还比较少。除少数领域,如恒星物理等外,星系、星际介质、高能辐射、宇宙线、超新星、黑洞以及宇宙等等方面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比较初步的阶段。比如,就宇宙学而言,目前认为宇宙的组成大约为5%的正常物质,27%的暗物质,68%的暗能量。然而,我们对后面这两个占宇宙95%的成分几乎一无所知。
个人认为,这大概源于三个方面:
其一,天体物理要研究的问题往往非常复杂。以大家喜闻乐见的黑洞而言,关于黑洞的一切研究基本都要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对黑洞吸积盘的研究更是要用到广义相对论磁流体力学,熟悉这两个名词的朋友应该了解这玩意不是个善茬。
其二,天体物理许多方向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有效的观测信息还比较少。一般认为现代星系宇宙学的开端是1925年,到现在还不到100年。而朋友们耳熟能详的黑洞的候选体,更是直到1973年才被天文学家间接证明可能存在。
其三,目前观测的水平还非常有限。天文学和其它物理科学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不能把研究对象拿过来做实验,它唯一能够依赖的只有观测。虽然目前的观测能力相对于历史来说有很大的提升,但是面对浩瀚的宇宙,属实还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代大观测设备带来的极其庞大的观测数据,增大了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对于目前的大望远镜,它的数据往往以GB为单位,有的甚至达到了TB的量级。庞大的数据本身就给处理带来了许多麻烦。此外,天体物理学家还需要从这浩渺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此过程中,统计学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对于一些目前认知不太足的领域,其研究结果往往只具有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一方面因为认识尚且不足、理论又过于复杂,另一方面因为观测能力又比较有限,所以得到的结果往往是经验或者半经验性的。一旦观测能力有所提升,或者观测了之前不曾观测的地方,甚至是换了个采样或者研究方法,之前的结果就有可能被推翻。
但是,这并不是说整个天体物理邻域的认知都是不值得相信的。对于一些成果,例如恒星的能源、白矮星、中子星的存在以及引力波的发现等等, 想要被推翻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对这些领域的认识相对比较充足,另一方面这些成果经受了多年的观测检验,想要被替代是非常困难的。
总之,对于天体物理领域的经典认知,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即使它有朝一日会被推翻,那也将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变迁。而对于最新的前沿成果,可以抱着一个辩证的眼光去对待!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5 11: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天文学作为一个基础学科,它大部分时候确实看起来是无用的, 至少从研究目的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这一点在研究规划或者经费申请书中多有体现。比如你会经常在研究意义中看到“可以探究XXX辐射的产生机制”“可以分析XXX天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实现对XXX射电暴的高分辨率观测”等等,而根本不会看到“可以实现更快速的通讯”“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肺积水”等等。
但是天文研究确实不经意间让我们“可以实现更快速便捷的通讯”“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肺积水”。
比如“可以实现更快速便捷的通讯”的WiFi,可以追溯到射电天文这门学科的创立。
无线电做信息传输的介质其实很早,1890s就有了。原理就是调频调幅,让电磁波承载信息,还没有频分复用这种东西。效率比较低也能用。大刘的《全频带阻塞干扰》背景故事就是射电暴干扰无线电通讯。
1930s的时候,一位叫做Jansky的靓仔,被指派一个任务,让研究研究静态射电辐射会不会影响无线电通讯。
这位靓仔造了一个大天线:

天文学真的是无用的吗?443 / 作者:休闲时光8882017 / 帖子ID:96236
细心的Jansky发现除去地源闪电和通讯无线电之后的无线电强度,有一个周期变化,大致周期是一天,但又不完全是一天 23h56m,如果说是太阳的话,那应该是精确的一天。后来通过比对光学观测和射电源大致方向,发现射电源原来是来自于银河系中心。
这件事情,让人意识到,射电能看天!就成了射电天文的开端,开始大刀阔斧造射电望远镜,越造越大,因为有衍射极限,空间分辨率和口径直接相关,越大的口径就对应越细的主瓣,就对应越高的空间分辨率,扫描全天空得到的射电分布图就越清晰。

天文学真的是无用的吗?37 / 作者:休闲时光8882017 / 帖子ID:96236
但是口径变大成本带来的经费上升是指数级的,越大的口径需要的机械结构强度驱动部件就越贵,(贵州大窝凼地形优势真香)。
这就导致空间分辨率很受限制。
学者尝试从傅里叶变换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把多个望远镜的信号的干涉作为强度分布的空间频率,这就是“射电干涉成像”。
这样,把多个小口径甚至是铁棍天线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天线阵,破除口径对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天线群分布有多宽,口径就有多宽,以至于可以达到比光学望远镜高得多的空间分辨率。
比如同样是银心,现代化的Meerkat大阵列拍的 Photo credit: I. Heywood, SARAO.

天文学真的是无用的吗?18 / 作者:休闲时光8882017 / 帖子ID:96236
(当然,大口径有大口径的好处,接收面积大,信噪比高。)
受到干涉仪的启发CSIRO的射电天文学者尝试把无线电传输从单频模式变成多信道模式,把同样的信息放入多个频率用于纠错并有效提高传播效率,也就是频分复用。就有了WiFi的雏形。
出现在CSIRO的世界上第一个WiFi:

天文学真的是无用的吗?229 / 作者:休闲时光8882017 / 帖子ID:96236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CSIRO给WiFi标准申请了专利,收来专利费再来养射电天文,因此澳洲射电天文遍地开花,比如MWA ACTA
有趣的是,CSIRO的人让频分复用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但是其下属的ACTA射电望远镜的观测频段是GHz频段,会受到手机信号和WiFi的影响,因此在那个区域工作的人无法使用任何无线通讯带来的便捷,只能使用有线网络。
类似的搞天文做出来专利的例子还有“相干成像原理和核磁共振”。

天文本身是一个探索未知的学科,在远望深邃宇宙探索未知的路上,无心栽柳柳成荫,搞出来一些改变世界生活方式的“有用”的技术。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5 11: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天文学确实没用(直球)
包括题主和题主的朋友,以及大多数答主和网友在内,多数人其实并不清楚“天文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学科,首先天文学是教育部“理学”门类下14大一级学科之一,国家标准学科“自然科学”门类下8大一级学科之一,地位是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样的学科相当的,只不过由于中学教育对天文学的定位误导(是的,很直球,就是误导),很多人要么觉得这是地理所属的,要么对其中的天体物理抱有反感。
天文学是一级学科之一(重申),下分天体物理学、天体力学、天体测量学这三个二级学科,大部分人认知中的“天文研究”实际上全部都只是天体物理的范畴,而天文学更根本的属性,也就是作为自然科学,更准确来说,“经验科学”的属性,其实是在天体测量的范畴中。
我就明确说了,很多回答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搞明白,或者说根本没搞清楚天文学是个什么(摊手
下面再来说说天文学到底有没有用:
我们常常自嘲的“天文是一门无用的学科”,指的其实是天体物理学,并且开设天文学专业的高校学的也都是这个,但这并不代表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就不是天文学的一部分,只是因为观测技术的发展,后面二者的工作一部分转移到了空间科学,另一部分直接交由计算机来完成,我们每天不用自己盯着天上就能直接享受到观测成果,这才造成了严重的割裂感。
天体测量学最大的用途在哪儿呢?历法和授时。
从夏小正到公历,从滴水计时到原子钟,这些东西全是老祖宗从几千年前看到现在的(哦,原子钟确实不是,笑),你觉得理所当然是因为有人替你把一切包圆了,单谈计年,地球的公转周期(回归年)是365.2422天,儒略历四年一闰,格里历百年逢四闰,格里高利砍了10天(1582年,所有万年历都一样),都是一点一点修正过来的,格里历就是现行的公历,没有这些工作恐怕现在所有人都得找面墙刻星空图案和一天一天掰着指头数天亮的次数才能过日子(不过我倒希望这样,让大部分人学学这些基本技能,笑),计日就更不用说了,恒星日、真太阳日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平太阳日,都够各位喝上一壶的。
天文学最根本的起点便是这些天体测量的工作,说的再通俗一点就是“观星”,而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观测,才逐渐使各个学科门类分化出来,其中天文学也是最早分化的一个。现在的天体物理其实是自然科学演化的结果,它末尾的“物理”二字其实已经代表了它的根本属性,并且物理二字本身已经说明了太多问题,对于这一点我建议各位有兴趣可以去好好了解一下理学14大一级学科中的另一个,“科学技术史”,会对这个问题有好得多的认识。
再说回问题本身,观测→建立模型→验证观测的工作实际上是一切经验科学的工作,很多人的矛头指向的是天文学中天体物理这一块,但我讲的是天体测量学的工作,它在本质上还是看星星→建立模型(日、月、年)→再看星星来精确化的工作,脱离不了经验科学的范畴,我也一再强调,这是天文学最根本的起点,我们现在抬眼看时钟,低眼看手机,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今天是哪一年哪一天,都是这些工作的结果。“经验科学”这一概念,就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只不过有的解释很基本,这些工作也已经做了上千年,而有的解释则是高屋建瓴,是在大量认识的基础之上才逐渐产生的罢了,先搞明白这一点,才能准确认识到,我们所了解的这个世界,都是在这些观测之下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
天体测量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所有人的世界观,或者说宇宙观的搭建。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就是对行星视运动的解释带来的结果,而我们已经看了上千年的星星,每一颗星星都是独一无二的,总不可能每一颗星星都要单独解释,天体物理学做的,也就是归纳总结的工作。况且天体物理的工作很多就是在这些观测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的,在天球坐标系的基础上我们才好准确定位每一个天体的位置,以及结合前面的授时,了解它们具体的升落时间,而空间望远镜受到阳光和地面的影响更小,但它们想要稳定运行并找到观测目标,则需要这里一直没有提及的另一个子学科,天体力学的支持。这些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人类对于地球以外的所有内容,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天体的运行进行的系统的解释。
好了,说了这么多,是时候再问一遍了,天文学到底有没有用?


关于一些定义问题,再说两句:
补充1 准确来说,经验科学是一个统称,包含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也是一种解释。与此对应的是形式科学,包括数学、逻辑学、统计学等,它们的作用是一种工具(直球),而它们本身就是人为定义的,不存在什么对错的问题,因为在定义的前提下,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形式科学为经验科学的解释提供工具,工具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解释可能有,这才是很多人纠结的矛盾所在。
补充2 关于儒略历和格里历的历史还是建议各位自行搜索了解,不过既然我已经提到,一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这里我就多说一句,儒略历实行的四年一闰,一年的长度是365.25天,每约128年就会误差一天,这才有了后来的改良儒略历,百年逢四闰,1582年由当时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正式推行,并修正了累计的误差(也就是10天),格里历的一年长度是365.2425天,3300年才会累计一天的误差,等到下次需要调整的时候,人类还存不存在都是个问题(笑

结合上面两个补充,有些问题其实已经显而易见了。天体测量是天文学的根本,而天体测量衍生出的历法和授时又是服务生活的一种解释,这完全符合经验科学这一定义。那么如果解释是错的呢?实际上解释本身就是错的,现行的格里历与地球的公转周期还是差了0.0003天,这就是错误,只是这个错误是在我们的容许范围之内,所以我们不需要进一步优化而已。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5 11: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文学真的太有用了,比那些成功学、国学啥的大众热衷的东西有用万亿倍。可以说没有天文学我们可能还是原始部落:
先有天文观测才有数学,古人从观测日月升降轮回中发明了计数进而才有了数学。为了掌握农业播种时间,也需要观测天象了解规律,确保合适的时机播种作物避免饿死,诞生了历法。也让人类从采集渔猎步入到农耕文明,极大的发展了生产力和社会形态。
在旧有的土地开发完陷入内卷后向海外探索扩张,远离陆地的盲目大洋上找不到参照物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于是逐渐发明了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来导航定位的方法,使得人类能发现新大陆开发全地球,改变了世界格局。
后来通过研究太阳等恒星为什么发光发热、能量从何处来,人们发现了核聚变。再后来通过观测研究金星,发现了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巨大影响,通过探索火星观测沙尘暴又意识到了核冬天效应的可怕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天文学对世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实在数不清根本讲不过来,还会有更多新发现改变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5 18: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