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亿年前,大爆炸,在某种极度混沌的背景下,宇宙形成于一个极其微小的质点,空间在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状态下爆炸,由此开始了宇宙时间及空间的膨胀。此时宇宙间的密度高达数十指数幂千克每立方米,这使得所有的力都具有同一作用效果。随着宇宙体积的膨胀,宇宙也迅速冷却,片刻后,万有引力得以独立存在。又一瞬间,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能量产生,使物质得以耦合的强核力也分离开来,在此期间,宇宙经历了猛烈的扩张,物质在小范围内稳定下来。随后,最简单的复合物质粒子形成,电磁力与弱力也最终分离。大爆炸后约10秒,稳定的原子核形成。大爆炸后30万年,宇宙中最简单的化学元素才终于形成,宇宙开始被弥散的气体所充盈。
133亿年前, 万有引力将气体聚集并且加热,第一批恒星发出亮光。恒星通过核反应,产生能量与其万有引力抗衡,并产生了较重的化学元素。当第一代恒星衰老并灭亡,重元素被抛撒到星际空间,并在引力作用下再次形成第二代恒星,第二代恒星也进行着更为剧烈的核反应,创造出更重的化学元素,并也经历了更为轰烈的爆炸。此时我们常见的物质比如铁或铝已经基本形成,间开始形成尘埃和蒸汽,乃至简单的大分子物质。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约50亿年以前,我们的太阳作为第三代恒星应运而生了,其引力场束缚了一些巨大的岩石和气团,使它们保持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它们也就成为了太阳的行星。45亿年以前,地球作为太阳的行星,也在频繁而猛烈的岩石碰撞汇聚中诞生。
形成之初,地球饱受摧残,外部不断经受着陨石撞击,内部不断坍缩并进行着核反应,这使得地球不断升温,以至于形成一个炽热的熔岩体。在重力的影响下,重物质开始坍入内部,形成了地心,轻物质滞留在表层,形成了地壳。初形成的地壳极薄,因此地球火山运动频繁,从火山喷射出的气体上升,构成了地球的原始大气。原始大气在雷暴、紫外线强烈照射和高温等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一个名为忒依亚的天体与我们的家园剧烈相撞,这次撞击如果再剧烈一些,完全可以将地球毁灭。撞击从地球撕裂下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撞击还造成了地球轴线的歪斜,地表出现了四季分化,这是生命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此时地球仍是一片炼狱,有着熔岩海洋和剧毒的大气,并不断被陨星撞击。
陆续光临地球的陨星不断带来水分,水分蒸发并在地表上方汇集,形成了浮云,并带来了持续很久的降雨,使地表成为一片汪洋。随着地表的不断冷却,地壳开始凝固。但地球内部的炽热岩浆仍在流动,这一作用将脆弱的地壳分裂成板块,并带动板块运动,开始重塑地表形态。板块相撞,形成崇峻的山岭,板块分离,形成深邃的海沟,地表部分抬高,露出海平面,形成了陆地。
37亿年以前,海洋深处的某个热泉口边,一组对全体生物意义重大的分子,遗传物质分子,形成了,它又恰好被一层油性物质包裹住,这就是地球上第一个细胞,一切生物的始祖。细胞开始从周围环境吸收物质并转化为能量,它受外界影响,控制细胞部分形变以实现运动。遗传物质发出电信号,促使细胞由一个分裂为两个,生命延续和发展的画卷从此展开了。
33亿年前,原始细菌和因变异而分化出来。约27亿年前,首个具有细胞核的细胞形成了。真核细胞具有核膜、遗传信息表达系统和细胞骨架三大基本结构。三种基本结构体系构成了细胞内部结构紧密,分工明确、智能专一的各种细胞器,并以此为基础而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高度程序化与高度自控性。约21亿年前,原始的多细胞植物体也出现了。
约12.5亿年以前,海洋中出现了含有叶绿体的泛植物,它们可以吸收太阳的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类等有机物,储存能量,并排出相当大量的氧气。富氧的环境为真核细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0亿年前,真核细胞繁盛起来。
在生命演化的前期,生命靠单调的自我复制和分裂繁衍生息,亲代与子代间的差异相当小,生命进化缓慢。约10亿年前,两个细胞意外地融合,它们的遗传物质组合在了一起。当细胞再次分裂,新形成的细胞就同时包含了亲代双方的遗传物质,这就是生命史上第一例有性生殖。有性生殖大大增添了子代与亲代间的差异性,大大提高了生命进化的速度,生命开始向各个方向飞速发展。
动物的前身都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只靠细胞内特化的各种胞器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进行行动、营养、呼吸、排泄和生殖,效率低下。有性生殖出现后不久,群居的领鞭毛虫形成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体,海绵动物。这些海绵具有简单的细胞分化,包括消化细胞、支持细胞、孢子细胞和表皮细胞,并形成了内胚层和外胚层的分化。每种细胞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生命活动,但其实,海绵只能附着在岩石上,尚不具备进行复杂运动的能力。到腔肠动物时,除细胞分化外,还出现了组织分化,并在两胚层间形成了中胶层。腔肠动物的上皮肌肉细胞中有特殊的纤维,这使得它们可以进行小规模运动。此外,腔肠动物还形成了简单的神经系统。细胞和组织的分化,使得动物开始具备进行复杂生命活动的能力,使动物的活动更加有效便捷。
约7亿年前,某种适应在海底爬行的水母体形变扁平,神经系统移向头部,逐渐形成地球上第一条蠕虫。在外胚层与内胚层间,又形成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新的一系列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还形成了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消化管壁上也出现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加强,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肾管。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使得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为后来动物的登陆创造了预备条件。
5.4亿年以前的寒武纪,生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的大发展。无脊椎动物迅速发展,身体系统越来越完善,高等无脊椎动物出现。在线性动物时,专门的排泄器官出现,消化系统得到了完善。到了环节动物和棘皮动物,体壁与肠壁间形成了裂体腔。裂体腔的形成,促进了消化道功能的进一步分化,加强了消化功能,进而加强了排泄功能的需求,后肾管开始形成。在裂体腔形成的过程中,一部分残留物形成了血管,循环系统得到了完善,裂体腔的出现还为动物的身体分节提供了基础。棘皮动物中的一类在胚胎期发生异变,中胚层的一部分经过加厚,分化和突出,最终脱离肠壁,形成了脊索。脊索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也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使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使得动物得以向大型化发展,同时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能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速。外胚层内陷,形成了原始脊索动物的内神经管。消化道前端的咽部形成了内布满细血管的鳃裂,用来呼吸。形成了封闭式的循环系统,还在消化道腹面形成了心脏,心脏像一台水泵,为血液流动提供了动力,向细胞供给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产生废物,使循环系统更加高效地运作,为动物快速而持久地运动提供了条件。
约4.5亿年前,第一条鱼、同时也是第一个脊椎动物在海洋中出现,在它的身体上,形成了明显的头部,神经系统呈管状,其前端膨大成为脑,后方分化出脊髓。脊索为由单个的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具备颌,颌形成口腔,作为索食工具,口中有牙齿,起到撕咬和压研作用,使原来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变为食物,从而开拓了可摄取食源的范围。同时,循环系统更加完善,出现能收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简单的肾管,提高排泄机能,使得由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量废物能更有效地排出体外。[2]此后一段时间,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各种鱼类空前繁盛,有颌鱼类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化的鱼类硬骨鱼也开始发展。无脊椎动物也继续发展,早期昆虫出现。大气圈中氧气增多,在平流层形成能够吸收大部分紫外线的臭氧层,从而为动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约4亿年前,一些海洋中的绿藻进化成了具备在陆地生活能力的裸蕨植物。维管束系统将水分与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上下运输;假根起着支撑植物体及吸收土壤中养分的作用;茎表角质化可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蒸失,使植物在水生环境下不至于枯死;气孔可以完成植物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这些构造都使裸蕨植物能初步摆脱完全对水的依赖,适应于滨海潮湿低地的环境。植物开始向陆地扩张,对陆地环境造成了改造般的影响。昆虫作为先驱,成为首批陆生动物,坚硬的外骨骼能够保护昆虫内部结构,并减少水分散失,使得昆虫得以适应干燥的陆地环境。同时,庞大的产卵量使得昆虫能够成功地繁衍后代。昆虫成为非常成功地适应了陆地环境,在四千万年间成为陆地的主宰。
3.67 亿年前,巨大的流星划破夜空坠入海洋,全球气候变干,温度下降,洋流以新的形式涡动,使海洋进一步降温,表层水的盐度更高,海洋中的含氧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结果导致包括许多海洋生物绝灭。由于地球气候变得恶劣起来,鱼类面临着巨大威胁。在这漫长的年代中,总鳍鱼中的某一类爬上陆地寻找水源和食物,久而久之,其中的一部分逐步演化为原始两栖类动物。陆生植物为两栖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又因为没有更大的动物与之竞争,两栖类迅速扩散开来。
此后一段时间,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陆生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同时蕨类植物延续生长,从滨海低地向大陆内地扩张,形成了大规模的森林。约3亿年前,苏铁蕨演化出第一批裸子植物。裸子植物首次出现了花粉管,花粉管将精子送到卵细胞旁,这样就使植物的生殖摆脱了水的限制。除此之外,裸子植物还能够产生种子,种子的形成使胚胎受到保护,并得到充足的养料。种子还具有适于传播或抵抗不良条件的结构,为植物的种族延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爬行动物由两栖动物演化而来。爬行动物皮肤干燥,表面覆盖着一层角质的鳞片,减少体内水分流失,使得爬行动物得以适应陆地干燥的气候。在头与躯干间形成了颈,使得头部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躲避敌害。爬行动物的肺部更加发达,可以直接从空气中获取氧气。爬行动物可将卵产在陆地上,卵较大,卵内养料丰富,卵外有卵壳保护,使得爬行动物的生殖摆脱了水的限制,爬行动物成为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2.9亿年前,爬行动物开始向四个方向迅速发展。
2.5亿年前,由于海平面改观、海洋缺氧、盘古大陆形成等因素,出现了干旱气候,再加上剧烈的撞击事件、超级火山爆发、海洋升温,生命史上最严重的灭绝事件发生了,这次浩劫灭亡了大部分海洋生物,统治海洋近三亿年的生物就此衰亡,爬行动物的时代开始了。
早期的爬行动物包括大型肉食性动物,轻巧的捕猎动物,笨重的植食性动物和像鳄鱼一样的食鱼动物,此时早期恐龙的统治地位尚未确立。约2.2亿年以前,兽孔类中的一类爬行动物演化成为了第一批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形成了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体表被有毛,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还形成了其他体温调节的机制,提供了稳定的内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哺乳动物还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哺乳动物还出现了门齿、臼齿、犬齿的分化,提高了咀嚼能力,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哺乳动物母代可以给子代哺乳,这大大增大了子代的生存几率。[4]恐龙统治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始终蜷缩在暗处,但爬行动物时代结束后,哺乳动物迅速崛起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2.08亿至1.46亿年前,爬行动物到达了鼎盛时期。除陆上的恐龙和水中的鱼龙外,翼龙和鸟类也相继出现了,脊椎动物便首次占据了陆海空三大生态领域。恐龙主宰大地,它们发展成为植食性和肉食性恐龙。同时,地球上单一的大陆分解为两个大陆,植物和气候变得更加多样。但地球上总体仍然很温暖。
1.46亿年后的一段时间,恐龙仍繁盛。1.3亿年前,开花植物出现,花朵的出现提高了植物成功受精的几率,同时有利于植物基因的传播,开花植物在很短时间内便占据了生态环境的主导地位,蜜蜂和蚂蚁在内的许多昆虫也出现了。约7000万年前,哺乳动物分化成两个主要类群,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和有袋类哺乳动物。约6500万年前,一颗珠穆朗玛峰大小的陨石击中地球,造成地表气候的大改观,所有大型爬行动物通通都绝减了。称雄一时的爬行动物至此一蹶不振,哺乳动物和鸟类便趁此机会,登上了历史舞台。
6500至5000万年以前,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6000万年以前,鼠类和灵长类出现。
5500万年以前,哺乳动物占据了主导地位。食肉类出现,鲸类出现。
5000万年以前,奇蹄类和偶蹄类出现。
4500万年以前,蝙蝠出现。
4000万年以前,象类出现。
…………………
180万年以前,智人区别于其他灵长类脱颖而出了,相比于其他动物,智人的大脑显著增大,出现了灵巧的手脚。人类发明了农业,获得充分多余的生产资料,解放了双手,开始从事其他活动,发明了文学、艺术、贸易、手工业,开始在生产中积累科学知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行了三次大分工,出现了剥削与被剥削阶级,人类历史的主戏——阶级斗争——拉开了帷幕。
五百年前,资产阶级从风雨飘摇的中世纪古堡中发迹了。通过暴力,资产阶级夺走了劳动者的一切,用饥饿这条无形的锁链锁住了一无所有的人。
资产阶级用“自由”的利刃,无情地斩断了中世纪禁锢人们的那种尊卑纲常的锁链,它把皇帝、教皇、乡贤统统打倒在地,向天下呼喊:“我们凭什么对那些昏庸的糊涂蛋摧眉折腰?我们应当是生而自由的!”
资产阶级奔走全球,把中古时代那种分散的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它用大炮摧毁了最牢固的万里长城。把一切民族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版图,它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自己塑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在它诞生的一百年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世纪的总和还要多。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蕴含着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像一个魔法师无法控制自己召唤出的怪物,资产阶级也逐渐失去对它所发掘出的巨大生产力的掌控 。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显露,激起了人们对它的勇敢探索。无产阶级也开始了对资产阶级的自觉的反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上升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分赃不均,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带来巨大损害。在战争的烽火中,诞生和淬炼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战后,殖民地人民掀起革命浪潮,人们的思想发生深刻转变,国际共运一度风起云涌。80年代后,世界开始右转,国际共运陷入低迷,但进步的火种从不熄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