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麦克阿瑟吧。
如果把他放在当今社会,应该能成为一个很火的网红。
他的言行非常有个性,又槽点满满,至今都有人觉得他配不上五星上将的职位。
麦克阿瑟这个人在老一代人的心目中,形象其实不是很好。
为什么?因为 1950 年,他吹过一句牛。
1950 年 11 月,中国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对面就是麦克阿瑟,时任联合国军总指挥。
他当时就说了一句话「这场仗,我打,两个星期就能结束战斗,12 月底我们所有士兵都要回美国过圣诞节。」
这个牛皮吹炸了,事实上朝鲜战争一直打到了 1953 年的 7 月,才在朝鲜的板门店签了和平协议。
麦克阿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这么一个无耻的狂徒。
麦克阿瑟的一生其实贯穿了美国 20 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他参加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
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就已经在欧洲战场上,后来他当上了美国陆军的总参谋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是盟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总指挥,著名的跳岛战术就是他发明的。
战后又去改造日本,有一本著名的书叫《天皇的皇上五颗星》。
什么意思?就是指战后日本天皇上头还有一个皇上,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后来朝鲜战争前半段他又是总指挥,这个人对美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
他跟中国的缘分,除了抗美援朝之外,其实他年轻的时候也来过中国,1905 年他 25 岁,作为他父亲老麦克阿瑟将军的副官,受美国政府委托到日本去当军事观察员。
那个时候能观察什么?1905 年,日俄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打的,这父子俩是站在日本那一头到过中国的东北沈阳。
为什么我们今天说麦克阿瑟是个网红?我们首先看,他的本钱实在是太好了,首先是将门虎子,他父亲是美国的将军,曾经当过美国驻菲律宾的军事总督。
他自己又特别争气,在西点军校创下纪录,四个学年,年年第一名,到今天为止这个纪录也没被人打破过。
他的军旅生涯,更创造了很多项第一,最年轻的准将、最年轻的陆军总参谋长……他还是美国军队获得勋章最多的人,而且身体还特别好。
麦克阿瑟在战场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标志——勇敢。
这勇敢到了已经非常夸张的程度,他拒绝一切防护措施。
钢盔、防毒面具,那是根本不会戴的。
美国陆军当中最著名的二愣子是巴顿将军。
可是巴顿将军有一次写信回家,说我佩服这家伙,太勇敢了。
有一次他们两人同时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炮打过来,麦克阿瑟不戴钢盔,就在那儿站着。
巴顿说,我也不能认输,也跟着在旁边站着。
麦克阿瑟就看了他一眼。
正好这个时候一个炮弹飞来,在身边不远处爆炸,热浪掀过来,麦克阿瑟不为所动,站得笔管条直,而巴顿往后面退了一步。
后来麦克阿瑟就跟巴顿说,嘿,能炸死我的炮弹,现在还没有生产出来。
凑齐了这些条件,才有当网红的资本。
不过想当一个网红,可能还得有另外一项天分,就是得会表演。
麦克阿瑟简直是天生的表演型人格。
后来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见到他的第一面就说,这个家伙怎么从头到尾都是在表演。
著名的马歇尔将军也这么评价他,说麦克阿瑟这个人脱下军装,换上西服,就是个影帝。
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搜索麦克阿瑟的图片,你会发现他有一项惊人的能力,会管理自己在公众场合下的形象,照片都有惊人的一致性。
他穿个皮夹克,嘴里叼一根玉米芯的烟斗。
这是什么?就是把一根玉米棒上的玉米粒剥掉,中间钻一个孔,烤焦,在里面插上烟嘴,可以当烟斗用。
这种烟斗说实话,就是民间的土办法,但是很别致。
我看过一些材料,说麦克阿瑟这个人其实烟瘾不大,他私下里也不抽这种烟斗,但是只要在公开场合露面,马上就抽玉米芯烟斗。
而且他戴的那个军帽也很特殊,麦克阿瑟的身高正好是 1.8 米,在美国人当中不算特别高。
但是他帽子特别高,而且帽子弄得花里胡哨,杜鲁门第一次见到这个帽子,说这简直就像鸡蛋和香肠给弄烂了,糊在这个帽子上一样。
这个帽子是怎么回事?它其实不是美军的军帽,它是菲律宾的元帅帽。
因为麦克阿瑟兼任菲律宾元帅,菲律宾人给他定制了这么一顶帽子。
你要是到过菲律宾就会知道,它街头上的汽车都是漆得花里胡哨,这是那个民族一贯的审美风格。
麦克阿瑟一生都顶着那顶帽子。
麦克阿瑟不仅会管理自己的形象,而且他知道这个形象在什么时候让新闻记者拍到对他最有利。
最典型的一个场景,就是 1944 年他率军打回菲律宾的时候。
因为当年他是菲律宾的统帅,后来让日本人撵到澳大利亚去了,1944 年反攻成功。
在登陆的时候,你坐船登陆就完了呗,不,快到岸的时候,停,停,他自己从船上下来,跳到海水里,涉水登岸。
新闻记者在岸上一通狂拍,他上岸之后只说了一句话,我曾经说过我会回来的。
这跟灰太狼的台词差不多。
但是你要知道这段话和这段镜头,当时拍了好多遍,这遍不行,再走一遍,记者也跟着他下海,再拍。
果然这个照片就登满了美国报纸的头版头条。
今天我们讲制造一个网红的所有手段,比如说标准的形象、独特的造型、公众的记忆点,所有这些东西人家麦克阿瑟当年都是无师自通,就像今天很多人为发朋友圈专门去做一件事。
麦克阿瑟精心设计的那些场景、那些照片,算是刷遍了那个时代的朋友圈。
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天生就是个网红?
那他红成了什么样?我们来举一个例子,1951 年 4 月 11 日,杜鲁门总统罢免了麦克阿瑟,把他征召回国。
这是很正常的人事任命,因为杜鲁门是总统,在美国军队当中是三军统帅,撤你一个将军的职,合理合法。
在朝鲜战场上,麦克阿瑟已经变成了败军之将,被中国人赶过了三八线。
很多人也都知道,你们两个人在很多大政方针上意见也不一致,撤你的职是一个特别正常的安排。
但是舆论可不这么看,很多美国老百姓觉得,麦克阿瑟是我们美国人的民族英雄,而你杜鲁门算什么,要不是当年罗斯福提拔你当副总统,而且他老人家走得早,哪有你当美国总统的份儿。
当时有一个民调,麦克阿瑟的支持率居然飙升到了 69%,而杜鲁门贵为总统,支持率居然只有 26%,每天大量的信函、电报涌向白宫,都是痛骂。
我在《光荣与梦想》这套书里还看到了一个小细节。
当时杜鲁门总统的国务卿叫艾奇逊,艾奇逊有一次在街上打车,上车之后,司机反问他是艾奇逊吧?嗯,我是。
司机不吱声也不开车。
艾奇逊说,是不是我名声不好,我该下车了?司机说,对,你该下车了。
大街上连司机都不拉他,可见这届政府,真是名誉扫地。
可是反过来再来看麦克阿瑟,风光一时,他离开日本东京的时候,25 万人送行,老百姓是哭成一片,这在世界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观。
一个占领军的司令官,已经把日本阉割了,从此你不能有军队,这样的一个人,日本老百姓却对他非常感激。
麦克阿瑟坐船回到美国,第一站是在旧金山。
下了船之后,到自己的旅馆的这 14 英里走了两个小时,老百姓夹道欢迎。
到了华盛顿,30 万人迎接,后来到了纽约,据说当时为迎接他抛撒的纸屑就将近 3000 吨。
这是什么概念?几个月前,艾森豪威尔回国的时候,抛撒的纸屑据《光荣与梦想》判断,大概只有这次的四分之一。
几十万老百姓上街迎接。
还有工人罢工、学校停课,人们在游行的队伍中泣不成声。
据说当时还有 18 个人因为过于激动而被送到了医院。
你说老百姓,一方面爱,一方面恨的情绪已经快被点燃。
到了 4 月 19 日,麦克阿瑟在美国国会进行了一场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演讲,这次演讲留下了一个金句,叫「老兵不死,他们只是凋零」。
这段演讲一共 36 分钟,被掌声、欢呼打断 30 次,基本上一分钟就被打断一次。
当时有一个议员在底下看着直冒冷汗,说得亏只有 36 分钟,如果再长一点,老百姓的情绪若被点燃,那白宫门前肯定会出现示威游行。
因为这场演讲是直播的,有 3000 万美国人观看,整个美国的政局届时到什么程度可就不知道了。
这不就是个网红吗?但是话又说回来,你既然那么能干、那么红,那为什么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仗,还把自己的顶头上司给得罪了,最后乌纱帽都没了,这总得有个解释吧?你不是一贯正确、一贯伟大吗?这一跤你是怎么跌的,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
02 朝鲜战争昏招连出
过去我看有人评价是麦克阿瑟性格不好,过于张狂、虚荣、目无尊长,杜鲁门出于自尊心受不了才撤了他的职,这肯定是胡扯,为什么?因为杜鲁门是一个政客,他心里很清楚,麦克阿瑟形象光辉伟大,干什么要得罪网红?你干得好,功劳全部记在他总统的账上。
我们举个例子,1950 年的时候,双方见了一次面,因为当时朝鲜战争已经开打了,总统和前线的将军总得商量一下怎么打。
见面的地点是今天夏威夷附近的威克岛,在太平洋的中部。
看看地图,麦克阿瑟从东京起飞到威克岛是 4000 英里,而杜鲁门贵为总统从华盛顿万里迢迢赶过去,是 14000 英里,这说明什么?移樽就教,礼贤下士,我多跑路,你少跑路,我来听你的意见,这个姿态摆得很好了。
下了飞机之后,按说这两个人见面,你是将军,他是总统、三军统帅,行个军礼总是可以的吧?这也是规矩,不,麦克阿瑟就是轻轻地扶了一下杜鲁门的胳膊,就算是敬过礼了。
然后两个人坐下来会谈的时候,杜鲁门像个小学生一样,摊开笔记本在那儿做笔记,麦克阿瑟一个人在那儿讲他的战略、战术。
杜鲁门对他第一印象就特别不好,但是绝不意味着双方就要翻脸,作为政客杜鲁门这一点心胸还是有的。
双方为什么闹到了最后那个地步?是因为麦克阿瑟不断地突破杜鲁门,甚至是整个美国政治的底线。
这个过程大概是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朝鲜战争刚刚开始打的时候。
麦克阿瑟觉得我是战场指挥官,你们必须给我更多的兵,这一场仗是必胜。
但是杜鲁门手里没有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军大量复员,剩下来的军事主力主要是放在欧洲和苏联对峙,剩下的一些杂牌军基本都投放到了朝鲜战场,但是麦克阿瑟觉得不够,找你白宫要你又不给,那怎么办?老爷子我自己想办法,他想到了逃到台湾的蒋介石。
1950 年 7 月底,他跟谁都没打招呼,就飞到台湾跟蒋介石和宋美龄见了一面,寻求互相协助。
杜鲁门第二天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新闻,大惊失色,因为外交权是总统的权力,你一个军人搞什么外交?引发国际上的其他震荡,你根本就控制不住,杜鲁门非常生气。
到了 1950 年 8 月 24 日,麦克阿瑟又在一次演讲中,话里话外抨击杜鲁门的政策,说他胆小,在亚洲缩手缩脚。
麦克阿瑟作为一个下级,军人的天职是什么?服从命令,他不仅不服从,还抨击上级的政策,面对公众开讲,这网红当得有点过界了。
杜鲁门就非常不客气地给他下了一个命令,说你这次讲话必须给我收回,这是一个军事命令。
还在私下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不能这么干,这是底线,你不要跨过来。
第二个阶段,是在 1951 年初。
当时中国人出手了,把美国人迅速地赶到了三八线以南,美国吃了一个大亏。
这个时候杜鲁门身边的人都知道,美国不可以在亚洲陷得太深,他们主张在军事上要保守一点,在政治上积极谋求解决。
但是前线的麦克阿瑟不干,他一辈子没吃过这么大的亏,原来被日本人打败过,那就一定要打过去,一定要打到占领日本为止,他觉得对中国这仇一定要报。
麦克阿瑟四处在喊一定要轰炸中国,轰炸范围不能止步于鸭绿江,甚至要轰炸中国所有的沿海城市,他还提出来要在中国投放 20 颗以上的原子弹。
这得多大仇多大怨,当年打日本也就 2 颗原子弹,竟然要给中国扔 20 颗以上。
在华盛顿这帮人看来,就是前后方的意见高度不一致。
在国防部的一次会议上,据说开完之后没有拿出任何方案,因为所有与会者都知道,你拿出任何可行的方案,尤其是符合杜鲁门设计的方案,麦克阿瑟都不会执行,事实上这个时候麦克阿瑟已经指挥不动了。
据说李奇微将军听完这件事儿后,感叹一个将军指挥不动了,难道不应该撤职吗?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就是李奇微带领美军又开始跟中国人死磕,双方隔着三八线开始对峙,局面向着有利于美国那边开始缓和。
这就是政治谈判最好的时机,这时候杜鲁门已经开始准备政治谈判了,但是麦克阿瑟还是不干,一定要打过去。
他在 1951 年 3 月 24 日,在杜鲁门准备谈判的时候,跑到朝鲜发表了一通演讲。
首先是把中国骂了一通,再把中国贬得一无是处,说你们等着,我要马上扩大战争,你们国家马上就要崩溃了,等等。
这在中国人耳朵里,不就是最后通牒吗?这不就代表你美国的态度吗?我们怎么知道杜鲁门在华盛顿是马上准备要发表一个和平宣言,要呼吁停火。
因为在杜鲁门看来这场战争打不赢,打赢了也没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接着往下打?正好我打你一下,你再打我一下,现在我回过头去,我们俩正好对峙,不正好坐下来谈判吗?可是所有的这些政治运作,因为这通演讲只好停下来。
杜鲁门当时非常生气,说我恨不得把这个家伙一脚踢到太平洋里去。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