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四书五经”是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为《诗》《书》《礼》《易》《春秋》,其中《书》就是《尚书》,《尚书》是我们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那为什么叫“尚书”呢?其中“尚”就是通“上”,称为上古之书。流传了两千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美誉,它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尚书我们应该管它叫做皇帝卷宗,它主要是记录了一些政治上包括皇室当中的一些重要的文书,从尧舜一直到夏商周都有记录,后来被孔子进行了一些编纂,成为了《尚书》这本书。
《尚书》在成书的历史过程中流传后来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尚书的文法和写法导致了尚书在后期的流传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当然也有历史事件的一些推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尚书》的行文规律。它基本上是模仿了周朝时期的金文,也就是说它书写的文字使用金文的文法写的,而夏商和周朝之间更迭的时候,周朝把它的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叫做钟鼎文,后期我们叫金文。金文和甲骨文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不同,甲骨文有4000多个字都是不同的,但是金文的文字数量大大地减少了,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而青铜器的铸造难度很大,所以在攥写的时候就不能写很多的字,所以在雕刻的时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精简,很多都是一次多用或者一词多义。如果没有一个经过专门训练并不是特别熟悉这种规则的人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因此,流传下来的很多文字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个有趣的故事叫: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这个故事是跟《尚书》最紧密相关的。其内容是在秦朝末期,有一个博士叫伏生,这个人做了一件事情,才使得《尚书》流传下来。历史上著名的秦朝焚书坑儒事件之后,秦宫是有保留一套《尚书》的,后来项羽攻入咸阳,把秦宫烧了,《尚书》看似到此为止已经失传,恰好伏生的出现让《尚书》尚有几篇留存。他本人是秦朝时期专门做这个书的注解的博士,在此期间他自己私藏了一部分在他们家的墙壁里面,后来把墙壁扒开以后发现很多的竹简已经腐朽了,只留下29篇,按个时候他已经八九十岁了,而《尚书》很多的篇幅使用金文书写,到秦朝的时候文字已经统一变成了小篆。很多人光看文字根本看不懂,再加上文法又很深奥,就更难理解了。于是伏生就在齐鲁之间开始讲学传书了,后世就有了伏生传书的故事。
尚书里面的一些名言,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比如“玩物丧志”、“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在从古到今经过各个阶段的历史动荡中,尚书的内容已经有很多失传了,也有学者质疑现在尚书内容的真假,但《尚书》里蕴含的大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人文科学是不应该以真假来论证的,我们要领略的是其中每一个故事背后体现的民族智慧和人文价值,这才是我们值得探索和发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