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难说。
因为火星是全宇宙人类最容易到达的行星,而就这,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也还门都没摸清。
咱们不妨从这个角度重新认识一下太阳系八大行星。
好大的太阳系
第一颗,水星。
1973 年发射的美国「水手 10 号」,飞掠水星,相当于路过,拍下了人类第一张近距离的水星照片。2004 年发射的美国「信使号」,是唯一绕着水星转圈的环绕探测器。2018 年发射的欧洲和日本合作的贝皮科伦布号探测器,预计 2025 年到达水星,目前还不算数。这仨就是目前为止人类探测水星的全部,一个早已远离,一个已经坠落,最后一个还在路上。
第二颗,金星。
这是苏联表演的舞台,从 60 年代开始连续向金星发射了多个 Venera 系列探测器。1966 年的 3 号尝试登陆金星,最终坠毁,成为人类第一个落到另一个行星的航天器。1967 年的 4 号在金星大气层里工作了 93 分钟,还没落地就失联了,只传回部分数据。1970 年的 7 号降落金星表面,但受损严重,仅微弱工作了 23 分钟,传回了温度气压等数据,成为第一个传回金星内部数据的探测器。1975 年的 9 号登陆后工作了 53 分钟,是第一个从金星传回黑白照片和科学数据的探测器。1982 年的 13 号登陆后工作了 127 分钟,传回了第一张金星地表的彩色照片。苏联一直干到了 16 号,就像自杀式冲锋似的,为人类获取了大量金星资料。
相比来说,美国要逊色的多,水手 2 号、5 号、10 号只是飞掠金星,在几千公里外一闪而过,只有 1978 年发射的两个先锋金星号才算得上正宗的金星探测器,其中一台还释放了着陆器在金星表面工作了 68 分钟。
进入 80 年代末期,美苏争霸结局已定,金星探测开始回归科研属性。1989 年美国发射的「麦哲伦号」探测器,对金星进行了详细探测,于 1994 年到期坠毁,成果丰硕,被誉为最成功的金星探测器。2005 年欧洲发射了首个金星探测器「金星快车」,于 2015 年 1 月寿终正寝,同样收获满满。
2010 年日本发射了首个金星探测器「拂晓号」,也是亚洲首个金星探测器,虽然一路故障,几经折腾,延迟五年后终于还是进入了金星轨道,成为目前唯一在轨的金星探测器。
不算美苏争霸的面子工程,金星探测器主要就这仨。不过有好消息,2021 年 6 月美国宣布在 2028 年-2030 年发射两颗金星探测器,欧洲不甘人后,没隔几天也宣布 2030 年后发射金星探测器。此外,人类就没有更多的金星探测计划了。
最后说个小知识,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经常出现在月亮旁边,肉眼就能找到。
第五颗,木星。
可能因为对金星用力过猛,导致冷落了木星。不算 70 年代飞掠木星的几颗美国深空探测器,人类第一个真正的木星探测器是 1989 年美国的「伽利略号」。2003 年伽利略号到期坠毁,然后直到 2016 年,美国朱诺号探测器进入木星轨道开始接班,成为人类第二个木星探测器,目前计划延期服役至 2025 年 9 月,是当前唯一的木星探测器。
不过未来木星会比金星热闹。先是欧洲的木星冰月探测器,计划 2022 年 6 月发射,接着是美国欧罗巴快帆号木卫二探测器,计划 2025 年前发射,再后面是中国 2030 年木星探测计划,都是十年内的事。朱诺号拍摄了大量壮观的木星照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找找。
第六颗,土星。
土星比木星还要冷清,不算一掠而过的探测器,真正的土星轨道探测器只有 1997 年美欧 17 国合作的卡西尼号,堪称人类最豪华的地外行星探测项目。卡西尼号前后二十年提供了详尽的土星资料,最终于 2017 年耗尽燃料,坠入土星,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另外,木星土星是气态行星,登陆就别想了,不如欣赏一下本人用手机加镜头改装的土装备拍摄的土星照片吧。
第七、八颗,天王星、海王星。
大名鼎鼎的旅行者 2 号,1977 年发射后就一路往太阳系外面跑,沿途经过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随后奔向太阳系边缘。非常惭愧,旅行者 2 号是人类唯一到访过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器,这匆匆一瞥还是三十年多前的事情。
第九颗,不是冥王星。
冥王星虽然已经不是行星了,但旅行者 2 号还是去看了一眼。此外,2006 年美国发射的「新地平线号」探测器,以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最快速度冲向太阳系边缘,2015 年飞掠冥王星,首次捕捉到了大量冥王星的细节,拍下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冥王星照片。
以前认为过了冥王星就算出太阳系了,但现在的太阳系和曾经小学课本上的太阳系大不一样。冥王星待的地界叫「柯伊伯带」,那地方发现了大量的小行星,居然还找到一颗质量比冥王星多 27% 的小行星,于是冥王星就被九大行星开除了,成了一颗矮行星。
人类对这里的世界所知甚少,柯伊伯带到底有多少小行星还是个未知数。有意思的是,2016 年科学家发现那里有 6 颗天体运行轨道异常,它们拥有相同的倾角,且朝向太阳的角度相近,这种情况自然形成的几率只有 0.007%,99.993% 的可能是受到附近一颗大质量行星的影响。经过计算,这颗未知行星有地球质量的 10 倍,公转周期 1~2 万年,极有可能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
但因为离太阳太远,几乎没有反光,在一片漆黑而宽广的柯伊伯带,找到这颗 10 倍地球质量的行星,比大海捞针还难,就目前的技术水平看,是没啥指望的。虽然太阳光照不到这里,但太阳引力仍能支配这里,所以柯伊伯带依然属于太阳系,因此太阳系应该长这样才对:
这还没完,你可能还听说过柯伊伯带外面还有一个「奥尔特云」,面积大的吓人,得用光年做单位,居然也归太阳系管!
扯远了。
总之,太阳系大的离谱,疑似有九大行星,但去老九那串门,想都不敢想。老八、老七的地盘,也只有中美敢吹个牛,说二十年内去看看。老六、老五热闹些,至少排上时间表了。老二、老大脾气太倔,如今门前冷落,偶有访客。老三在你脚底下。只有老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顺道嘲讽一下那些吊打外星人的电影:就这情况,外星人若有能力来到地球,人类还打啥打?另外,既然人家都跨越星系了,还占领地球图啥?地球上这点石油够他们飞一趟的油费吗?
独得恩宠的火星
我们把前面提到的探测器分三类:第一类是在太阳系里乱跑乱窜的,居无定所,比如小行星探测器。这哥们儿顺路也能探测行星,但毕竟是兼职,停留时间短,干活少,不在讨论范围之列。第二类是围绕行星转圈的,相对固定,一般叫环绕探测器、轨道探测器等等。想深入研究行星,就得靠这个,天天干活。第三类是直接把家伙式儿送到行星表面,贴身干活。为了方便称呼,咱们粗暴地把不能移动的叫着陆器,比如在火星打洞的美国「洞察号」,把能移动的叫巡视器或火星车,比如好奇号、毅力号、祝融号。
从实施难度来讲,巡视器>着陆器>环绕探测器。我们来统计以下:水、金、木、土、天、海六大行星,再加冥王星,仍在运行的只有 2 个环绕探测器。而火星呢?不好意思,仍在运行的有 8 个环绕探测器、3 辆火星车、1 台着陆器。你说,地球人是不是太偏心了?
从六十年代至今,人类一共发射了 49 次火星探测器(包括失败的),其中 41 次是美苏的杰作,虽然苏联的 18 个全部失败了。
美苏之外的 8 次发射分别是:
俄罗斯:1996 年发了一个,掉回地球,没成。2011 年又发了一个,顺带捎上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掉回地球,没成。
日本:1998 年发了一个,直接打飞,没了。
欧洲:2003 年用俄罗斯火箭发了一个,成一半,丢一半,成的那半运行至今。2016 年再用俄罗斯火箭发了一个,再成一半,再丢一半,成的那半运行至今。
印度:这位哥可得好好说道说道。2013 年印度成为亚洲第一个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对印度而言确实是很大的突破,至少超过了外界预期,西方媒体纷纷捧场,甚至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佳发明。一时间,印度航天事业大有吊打中国的势头。
实际上,印度火星探测器的科学载荷只有 15 公斤,就这点设备,你就不能指望干出什么大事,属于典型的网红景点打卡,抢个头彩。对比中国天问一号,光是一台高分辨率相机就有 43 公斤。可即便火星打卡,美国人也是出了大力气帮忙的,印度探测器的深空测控全是 NASA 做的,相当于印度造了车,美国帮忙开到了火星,而后者才是火星探测的主要门槛。
航天虽然是高科技,但在美欧玩熟的领域,只要你舍得出钱,沾点光还是没问题的,印度就是凭这个屡次抢在中国前头,不亦乐乎。印度不但摘下了亚洲第一个探测火星的帽子,探月也撵着中国脚步追,为了拿下一箭多星世界记录,一箭 104 星,就好像向太空撒了一筐土豆,还打算赶在中国前头于 2020 年发射太阳探测器,后来据说是因为疫情导致外国专家进不来,黄了。
你们这么说印度实在太过分了,得反驳几句:「承认印度领先有这么难吗,如果自身没有实力,你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阿联酋:2020 年也成功发了一个火星探测器,大小和印度差不多,探测器从设计到制造均在美国且由美国人包办,发射在日本,用的日本火箭,阿联酋参与了研制过程以及后期的形象大使工作。可见,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中国:2020 年「天问一号」绕火星成功,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成功。
看得出来,在「绕火星」这事儿上,中美欧是靠谱的。不过在「登火星」这事儿上,欧洲人就只有一半靠谱了。
2003 年丢的那一半就是一台着陆器,猎兔犬二号,降落时砸懵了,四个太阳能电池板没有完全打开,导致天线无法展开,失联。2016 年丢的那一半也是一台着陆器,下降速度过快,直接坠毁,炸了。欧洲人民不信邪,决定 2018 年再发一个,后来推迟到 2020 年,再后来推迟到 2022 年……原因是降落伞不给力,担心又把着陆器砸坏了。没办法,最后还是求助美国老大哥吧,美国 Airborne Systems 公司接下了这个活,终于,2022 登火星可以放心了。
目前为止,人类成功把 10 个探测器送到火星地表,其中 9 个是美国的,包含 4 台不会移动的着陆器和 5 台可移动火星车,还有 1 个是中国的。这里说的着陆器不包括送火星车下去的着陆器,而是指单独送到火星干活的着陆器。
新人报道
七大行星罗列得差不多了,最后按国别重新捋一捋,感受一下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的地位。
美国:咱就不比了,妥妥老大哥。欧洲:2 个火星环绕探测器,仍在轨,2 台火星着陆器,均失败;1 个欧日合作水星探测器,在路上;1 个金星快车,已退役;1 个美欧合作土星探测器,已退役。日本:1 个欧日合作水星探测器,在路上;1 个金星探测器,仍在轨。中国:1 个火星环绕探测器,1 辆火星车。印度、阿联酋:到此一游。俄罗斯:计划中。
这么按数量粗粗一算的话,美国第一梯队,欧洲第二梯队,中日第三梯队,其他人就不用排队了。注意,这说的是行星探测,不包括其他空间探测、月球探测和地球卫星。
听到还在「第三梯队」,都没能把欧洲摁下,很多人心里要犯嘀咕了。没事,咱有办法混到第一梯队:按体重算。
连本带利还历史债
体重对航天器而言,就像一个国家的 GDP,体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很多事情。在火星这事儿上,谁是胖子,谁是瘦子?
欧洲,两台。2003 年的「火星快车」,总重 1120 公斤,开荒之旅,功能比较齐全,带了 7 台设备,合计 113 公斤,外加一台失联的着陆器 60 公斤。2016 年的「微量气体轨道器」,总重 4332 公斤,着重分析火星大气的甲烷和微量气体,功能非常专一,设备合计 113.8 公斤,外加一台爆炸的着陆器 577 公斤。
美国,实在有点多。先说在火星落地的:2011 年发射的火星科学实验室飞船和 2020 年发射的毅力号飞船,总重都在 4 吨左右,这俩就是单纯送货的,分别把 899 公斤的好奇号和 1025 公斤的毅力号送到了火星地面,尤其是毅力号,降落姿态极为潇洒。再就是绕火星转圈的:2014 年的 MAVEN,2.5 吨;2005 年的 MRO,2180 公斤;2001 年的 Odyssey,725 公斤。这仨虽然不重,但目前都还在运行。
下面轮到中国新人登场了。
天问一号,总重 5 吨,其中着陆器 1.3 吨,包含火星车 240 公斤。这份量,算是连本带利把历史债一次性还清了。同样是开荒之旅,天问一号任务比较全面,带了 13 台设备,天上 7 台,地上 6 台,研究火星的地形地貌、土壤特征、地质构造、磁场情况、大气环境等。这 13 台设备的参数都是公开的,不满足于单纯比体重的同学,可以和欧美挨个比设备,不过这活有点累,我就不代劳了。
总的来说,个别技术世界领先是没问题的,但全面吊打美国是不现实的。
超欧赶美
很多人称赞天问一号首次实现了「绕-落-巡」三大目标,这个说法对外行来说实在不容易理解到底有多厉害。咱换个简单点的:天问一号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火星探测器,这样听着是不是更威风?
欧洲原计划是「绕-落」,探测器飞到火星后,一部分继续留轨道上绕圈,一部分扔火星上,而扔下去的着陆器不能移动,所以没有「巡」。美国人是「落-巡」,飞船是专程送火星车的,到火星就一头扎下去了,所以没有「绕」。
从这个角度讲,天问一号怎么算都是「超欧」了,但「赶美」仍然不容易。中国是把火星车和环绕器一块送,所以总体块头大。美国是把火星车和环绕器分开送,块头虽然小点,其实单论环绕器并没有比天问一号小,火星车更是中国的四倍,领先程度自是不用说。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