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32|回复: 1

地质时期——从地球诞生至今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6 18: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质时期——从地球诞生至今

基本情况
地球年龄:45.5亿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
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带
例如寒武纪所沉积的地层就叫寒武系,古生代沉积的地层叫古生界。
地质时期:隐生宙,显生宙
隐生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冥古宙(始古宙/前太古代):隐生代,原生代,酒神代,早雨神代
隐生代(前酒神代):45.5-42亿年前
地球和月球形成,原始的地壳形成。
原生代:42-40亿年前
原始的水圈出现。
原生代中期,地球处于“雪球”状态,火山爆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由于地球冰封而无法释放,在地球内部形成了温室效应。
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物:细菌。
细菌属于细菌域,包括真细菌(原核生物)和古细菌(古核生物)。有细菌(狭义)、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狭义的细菌,指形状细短,结构简单,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根据形状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根据生活方式可分为腐生、寄生及自养。
古细菌有利用二氧化碳和氢气产生甲烷的厌氧细菌、生长在极浓的盐水中的盐细菌、在自然的煤堆里生长的嗜热细菌、在硫磺温泉中或是海底火山区生长的嗜硫细菌等。古细菌的核糖体与真细菌差异很大,比真细菌与真核生物之间的差异还大。
生命的进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机小分子进化成为有机小分子。
原始地球环境下,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合成氨基酸、核苷酸等。
第二阶段:有机小分子生成生物大分子。
原始海洋中,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阶段: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聚集为团聚体。团聚体有合成、分解、生长、生殖等生命现象。团聚体具有类似于膜的边界,能从外部溶液中吸入某些分子,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特定的生化反应,反应的产物也能从团聚体中释放出去。
第四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这一阶段是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酒神代(酒海纪):40-38.5亿年前
这一时期,月球经历了密集的天体撞击。
地球上现有的酒海纪月岩样本取自三座月海:酒海盆地(阿波罗16号)、澄海(阿波罗17号)和危海(阿波罗20号)。
早雨神代(早雨海纪):38.5-38亿年前
该时期始于第一座盆地的撞击,结束于第二座盆地的溅射物堆积的时候。
占据月球正面大部分地区的大型盆地(如危海、静海、澄海、丰富海及风暴洋等)也都形成于该时期。
这些盆地绝大部分都在随后被熔岩覆盖。
太古宙(太古代):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而又漫长的时期。
太古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衍化的初级阶段。
早期地球水圈水量不多,火山活动所形成的由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氯化氢、氟化氢、氨、甲烷等气体组成的高密度大气层。
随着时间推移,大气透光性逐渐增强,为海洋微生物光合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逐渐消耗,氧含量逐渐增多。同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溶于海洋中以碳酸盐的形式附着着微生物沉积下来,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古生物化石。
通过几次大的地壳运动,将浮于地壳上层分散状态的硅铝质块体逐渐聚合,形成一定规模的古陆核,为后来超级大陆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地球大量形成岩石,地表火山、岩浆活动剧烈频繁,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重组、重结晶,变质为新岩石,新矿物,因此太古宙是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成矿期。
始太古代:38-36亿年前
细菌与古菌发展。
古太古代:36-32亿年前
地球水圈已初具规模。
蓝绿藻出现。
蓝菌又称蓝藻、蓝细菌、蓝绿菌或蓝绿藻。蓝藻是原核生物,属蓝藻门,分为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色球藻纲藻体为单细胞体或群体;藻殖段纲藻体为丝状体,有藻殖段。
蓝菌适应能力非常强,可忍受高温,冰冻,缺氧,干涸及高盐度,强辐射,从热带到极地,由海洋到山顶,85℃温泉,-62℃雪泉,27%高盐度湖沼,干燥的岩石等环境,均能生存。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
蓝菌在地球上存在了30多亿年,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蓝藻不断吸收大气中的 CO2,放出O2,使大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氧气增多,不仅影响岩石风化及沉积作用的方式及进程,也给生物发展和演化准备了物质条件。
中太古代:32-28亿年前
蓝藻和细菌发展。
新太古代:28-25亿年前
水圈扩大,氧气开始增多。
地球形成以来的第一次冰河期,并延续5亿年。
蓝藻和细菌发展。
元古宙(元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古元古代:成铁纪,层侵纪,造山纪,固结纪
成铁纪:25-23亿年前
世界上形成特大型铁矿田,出现硅铁建造的主要时期。其原因是大氧化事件,地球原始大气中还原性的甲烷被氧气所取代,导致铁元素的氧化沉淀,从而形成了众多铁矿床。
蓝藻和细菌发展。
层侵纪:23-20.5亿年前
蓝藻和细菌发展。
造山纪:20.5-18亿年前
大陆上发生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
造山纪期间发生了地球历史上已知的两次最大规模的小行星碰撞。
20亿年前,一颗直径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南非的弗里德堡盆地,产生了直径300公里,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陨石坑。
18亿5000万年前,两颗小行星碰撞,产生了加拿大安大略的萨得伯里盆地,盆地边缘的岩石中有冲击锥和小玻球。
蓝藻和细菌发展。
固结纪:18-16亿年前
哥伦比亚超大陆形成。
蓝藻和细菌发展。
中元古代:盖层纪,延展纪,狭带纪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都有明显的变化,大气含氧量增加,开始有利于生命的发育和成长。
盖层纪:16-14亿年前
蓝藻、褐藻发育,有大型宏观藻类。
褐藻是一群较高等的藻类,主要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水域,淡水种罕见。褐藻外表从暗褐色的橄榄绿都有,取决于褐藻素与叶绿素的比例。褐藻门则同时可以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繁殖。
有呈异丝体的附生藻水云属,大型的海带属、巨藻属,浮生的马尾藻属,附生於岩石海岸的墨角藻属、泡叶藻属。
延展纪:14-12亿年前
大陆架盖层的延展,地台盖层继续扩张。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
出现了最早的复杂多细胞机体红藻。
蓝藻、褐藻发育,有大型宏观藻类。
狭带纪:12-10亿年前
此期间形成的变质岩带,罗迪尼亚超大陆成型,北美洲位於罗迪尼亚中心,北美东岸紧连南美西岸,北美西岸连接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蓝藻、褐藻发育。
新元古代:拉伸机,成冰纪,震荡纪
火山作用明显减弱,大气中的含氧量可以获得较多的积累。
拉伸纪(青白口纪):10-8.5亿年前
各陆块普遍会聚或碰撞,扬子板块形成统一结晶基底。
首次出现大型具刺凝源类生物。
成冰纪:8.5-6.3亿年前
罗迪尼亚超大陆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北美洲往南向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南极大陆、澳洲、印度、阿拉伯,以及成为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华南、华北),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刚果地盾,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
雪球地球事件:成冰纪时期,地球曾经发生过几次冷却事件,冰川覆盖了地球表面大部分的面积,地球冻成巨型雪球。
成冰纪时期地球上出现过岩浆热能驱动的大规模热液循环,是地质历史上“冰”与“火”之间相互作用的典型范例。
海绵动物出现。海绵一直都被认为是最早动物的现代后裔。
2009年2月,阿曼的一座油田中发现世界上最古老动物的化石。这种动物的遗迹看起来并不像传统的化石,而更像是化石复制品,具有化合物的化学痕迹,是一种被称为24-异丙基胆甾烷的脂肪状化学物质,只有在海绵中发现这种骨骼结构。
震旦纪(伊迪卡拉纪):6.3-5.42亿年前
震旦纪地表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
震旦纪是地球上原始生物演化的初期,生物突然繁荣,其门类与数量之多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震荡纪后期出现较多无硬壳后生动物。后生动物指相对于原生动物的各种多细胞动物。末期出现少量小型有壳体动物。
其中有腔肠动物、蠕形动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及可能属于节肢动物的一些化石类群等。代表有环轮水母、拟水母、海鳃目的恰尼虫属、皱节虫、古线虫等。
植物方面表现为高级藻类,如红藻、褐藻类等进一步繁盛,宏观藻类也得到飞速的发展。
有文德带藻、基拉素带藻、巨囊藻、捷菲鲍里藻、刺球藻、微刺藻、红藻门的丛状藻类等。
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寒武纪:5.42-4.883亿年前
形成于前寒武世末期超大陆潘诺西亚,在古生代的时候开始四分五裂,一个新的海洋--巨神海在劳伦西亚、波罗地和西伯利亚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超大陆冈瓦那则在泛非褶皱带上组合而成当时最大的大陆,范围从赤道延伸到南极。
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们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被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纪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
寒武纪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大陆上缺乏生气、荒凉一片。
寒武纪动物群以具有坚硬外壳的、门类众多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为其特点。包括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笔石动物等。
节肢动物门中的三叶虫纲最为重要,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代表有贺尔姆虫、奇异虫和油栉虫、莱德利基虫、库庭虫和褶盾虫。
其次为腕足动物,有无铰、几丁质外壳的腕足类小舌形贝、小园货贝等。
此外,古杯类、古介形类、软舌螺类、牙形刺、鹦鹉螺类等也相当重要。
高等的脊索动物有耳材村海口鱼、华夏鳗、云南鱼、海口鱼、皮开虫、鸭鳞鱼等。
植物群以藻类为主。
奥陶纪:4.883-4.437亿年前
奥陶纪每日的时间为21小时,而非24小时。
泛大陆尚未形成。南美洲、澳洲、南欧、非洲、印度以及南极洲形成冈瓦纳大陆,其它陆地则分裂成一系列岛屿,分布在世界各地。奥陶纪是地球史上海侵最严重的时代,海平面比现在高出400米,现今1/3的陆地都被浅海覆盖。
奥陶纪的陆地上没有任何动物,植物在那时根本没有出现。奥陶纪时期的海洋生物是现代动物的最早祖先。
最早的鱼类是无颌类。无颌类的摄食方法是将含有微小动物和沉积物的水吸入口中,如甲胄鱼类、萨卡班巴鱼、星甲鱼、显褶鱼。淡水无颚鱼出现。
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海林檎类、海百合、鹦鹉螺类,苔藓虫、牙形石、珊瑚、介形虫等。
腕足动物演化迅速。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盛极一时。
海中的顶级捕食者要属直壳鹦鹉螺。它身长6米,重150千克,是鹦鹉螺、章鱼等头足类软体动物的祖先。它几乎什么都吃,包括三叶虫、星甲鱼、板足鲎等动物。
海洋里生活着500多种三叶虫。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笔石是微小的蠕虫状生物,群体生活。整个笔石群体仅有5厘米长,它们漂流在海面上,吃浮游生物。
苔藓虫演化快,属种多。有枝状的尼可逊苔藓虫、攀苔藓虫、围块状的古神苔藓虫和薄层状的变隐苔藓虫。这些具有石灰质或角质外壳的微小动物呈块状或树丛状群落生活在海底岩石或贝壳上。
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类出现。板足鲎像一只巨大的,没有尾钩的蝎子。
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
藻类广泛发育。
奥陶纪晚期发生了地球上的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致命的射线,严重的饥荒、遮天蔽日的有毒气体以及严重的冰期构成了第一次物种大灭绝——伽马射线暴击中地球事件。造成了地球上60%的物种灭绝,主要灭绝动物有:圆月形镰虫、彗星虫、原始生物。
直壳鹦鹉螺活了下来,但体型缩小至2米。板足鲎在灾难之后迅速取代直壳鹦鹉螺,成为顶级掠食者。在这场灾难中还有一个获益者——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星甲鱼。星甲鱼属于头甲鱼类,没有颌部,它们的一支在灾难之后进化成最早长有颌部的脊椎动物:棘鱼。
志留纪:4.437-4.16亿年前
志留纪全球主要的地块有冈瓦纳、劳伦、欧洲(波罗的海)、西伯利亚、科累马、哈萨克斯坦、中朝、塔里木、华南等9个。其中最大的是冈瓦纳地块。介于劳伦和欧洲两大板块之间的海洋为古大西洋。劳伦板块与欧洲板块在志留纪末期相遇碰撞,形成广泛沉积老红砂岩的欧美大陆。中朝与华南两个板块之间为秦岭洋。
脊椎动物原始的无颌类发展。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棘鱼类演化出了鳃盖骨。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笔石以单笔石类为主,如单笔石、弓笔石、锯笔石和耙笔石等,它们是志留纪海洋漂浮生态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生物。早期还有自奥陶纪上延的双笔石类的代表,如双笔石和栅笔石等。
腕足动物达到鼎盛。志留纪被誉为腕足类的壮年期。石燕族、具腕螺、无洞贝族、无窗贝族、五房贝族发展。正形贝和扭月贝衰落。
珊瑚和层孔虫发展,包括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至泥盆纪达于鼎盛。层孔虫的最盛期也在泥盆纪,所以志留纪是它们的准备期。海中有成群的珊瑚聚集生活,最后形成珊瑚礁。
腹足类和双壳类缓缓发展。
头足类中的鹦鹉螺明显减少,内角石类绝灭。
棘皮动物的海百合类繁荣,海林檎类大减。
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开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发展。介形虫与三叶虫相比,处于劣势。板足鲎类是志留纪无脊椎动物中最重要的食肉类代表,与头足类中的菊石族不同,板足鲎类不仅见于海洋中,也到半咸水甚至淡水中生活。
牙形石稳定发展。
几丁虫繁荣。
志留纪晚期出现了最早的昆虫。
陆地上,裸蕨类和石松类首次出现。植物终于从水中开始向陆地发展。海生藻类仍然繁盛。
植物登陆成功和有颌类的壮大是发生在志留纪的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泥盆纪:4.16-3.592亿年前
泥盆纪古地理由冈瓦纳大陆、劳亚大陆及其间的古地中海和古太平洋组成。
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
现在的鱼类只有三个分支:硬骨鱼、软骨鱼、圆口鱼。而泥盆纪时还有另外两种:头甲鱼和盾皮鱼。鱼类空前发展,包括原始无颌的甲胄鱼类,有颌具甲的盾皮鱼类,鲨鱼类,总鳍鱼,长达9 米具重甲的鲨鱼状的节颈鱼类等。
盾皮鱼的邓氏鱼是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邓氏鱼身长10米,体重4吨,咬合力达3000千克每平方厘米,足以将钢筋咬得粉碎,这样的咬合力出现于古近纪的巨齿鲨能与之匹敌。
出现了既有腮,也发育着肺的肺鱼。
出现了首次能在陆地行走的脊椎动物:提塔利克鱼。提塔利克鱼虽灭绝了,但它们的一支进化成更先进的物种:鱼石螈。鱼石螈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四足脊椎动物的祖先,它们迅速代替节肢动物成为陆地霸主。
早泥盆世以无颌类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鱼相当繁盛。晚期甲胄鱼,盾皮鱼趋于灭绝。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
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原始爬行动物——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泥盆纪晚期,由鱼类进化而来的两栖类登上陆地,标志着脊椎动物开始了脱离水体并最终征服陆地的演化历程。原始两栖类:迷齿类出现。
海洋无脊椎动物,腕足类,珊瑚,层孔虫,四射珊瑚,竹节石类,牙形石繁盛。原始菊石出现。鹦鹉螺类大大减少。正笔石类大部分绝灭。三叶虫数量减少,个别特大的种可达到74 厘米长。
昆虫发展。
出现淡水蛤类和蜗牛。
裸蕨类,石松繁荣,出现了原始的楔叶植物。晚泥盆世,裸蕨植物濒于灭亡,石松类继续繁盛,节蕨类、原始楔叶植物发展,原始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出现。中晚期出现了最早的裸子植物。
泥盆纪末发生一次大规模物种大灭绝,75%的物种灭绝。是灭绝物种第二多的物种大灭绝,主要灭绝动物有:盾皮鱼类、艾登堡母鱼。这场灭绝事件的原因:300多亿立方千米的岩浆、忽冷忽热的极端气候、数百万年的长夜、大量有毒气体、缺氧的海水以及冰期。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严重的灾难——超级地幔柱灭绝事件。
石炭纪:3.592-2.99亿年前
石炭纪所有陆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块超级大陆:盘古大陆(泛大陆)。石炭纪的盘古大陆99%由针叶林覆盖,树木产生了大量的氧气,这使得地球的含氧量高达45%,是今天的两倍。
石炭纪地壳运动非常活跃期,气候分异现象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冈瓦纳大陆却为寒冷冰川大陆。
石炭纪植物繁盛。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丰富的煤炭,因而得名“石炭纪”。据统计,属于这一时期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今天地球上之所以蕴藏有如此丰富的煤炭资源,与石炭纪的植物界的繁盛密切相关。中国是煤炭资源大国,外国科学家们曾经指出,石炭纪森林的广袤和茂密可以从中国所产煤层的厚度上看出来,有的煤层厚度竟然超过120米,这相当于2440米的原始植物质的厚度。
爬行动物出现,有原蜥。
两栖动物在超级地幔柱事件中由硬骨鱼进化而来,由于没有竞争对手,进化出了巨大的体型,有迷齿类,壳椎类,引螈。
陆上的昆虫,蟑螂类和蜻蜓类崛起。石炭纪又叫“巨虫时代”,因为当时大气含氧量很高,虫子长得特别大。有巨型蜘蛛,巨型马陆,巨脉蜻蜓,巨独角仙、巨蜚蠊等。
海生无脊椎动物中蜓类,腕足类,头足类菊石,珊瑚等繁荣。三叶虫大部分绝灭,只剩下几个属种。
早石炭世出现壮观的蕨类森林。古蕨类植物只能适应于滨海低地的环境。晚石炭世除了节蕨类和石松类外,真蕨类和种子蕨类也开始迅速发展。裸子植物中的苛达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成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石炭纪燃煤事件:一亿年来,陆地都完全由森林覆盖。它们的枯枝形成了一层厚达30米的煤炭,遍布全球。那时,地幔岩浆活动剧烈,产生高温。高温穿过岩石,直达煤炭层。煤炭在高温下开始燃烧。燃烧的煤炭、有毒的气体、高温构成了造成46%物种灭绝的物种大灭绝。
距煤炭层燃烧过去了5万年,灭绝事件基本结束。两栖动物受到重创,引螈存活下来。巨马陆、巨脉蜻蜓、巨独角仙、巨蜚蠊等动物都灭绝了,巨型昆虫时代结束。海洋动物中,三叶虫受到了重创。
在这场灾难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的直系祖先——原蜥。它们的种群在这次灾难中发展壮大,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进化出许多不同的物种,并在下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中消亡。
值得一提的是,爬行动物开始多样化,它们在短时间内成为全球霸主,地球进入了长达2.4亿年的爬行动物时代。
二叠纪:2.99-2.51亿年前
二叠纪地球上所有的陆地组成一个大陆:盘古大陆。当时海面比较低。
爬行动物首次大量繁盛,有杯龙目、盘龙目、兽孔目,是现代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先祖。兽孔类是似哺乳爬行动物。
陆地上主要动物是两栖动物的迷齿类。
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发展,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
昆虫开始迅速发展,种类增多, 体型变大,这个时代也被称为昆虫时代。
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腹足类,双壳类,腕足类,介形类的速足目发展。苔藓虫,三叶虫类衰退。牙形刺发展缓慢。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
陆地上裸蕨植物开始衰退,早期以真蕨和种子蕨为主茂。晚期鳞木类、芦木类、种子蕨、柯达树等趋于绝灭,代之以裸子植物,松柏类数目大为增加,苏铁类开始发展。
本纪末,发生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95%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
这次大灭绝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这次大灭绝是由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三叠纪:2.51-1.996亿年前
三叠纪的陆地只有一块大陆,这块大陆被称为泛古陆,即盘古大陆。
北方叫劳亚古陆,包括了今日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南方叫冈瓦纳古陆,包括了非洲、大洋州、南极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区。
三叠纪中期,泛古陆开始分裂,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现了裂痕。
爬行动物崛起,槽齿类发展出最早的恐龙。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蜥臀类和鸟臀类。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
兽孔类爬行动物中演化出似哺乳爬行动物,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
海生爬行类如鱼龙首次出现,四肢变成鳍。翼龙出现。最早的乌龟原颚龟出现。
无脊椎动物发展。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群落取代腕足动物,海百合群落而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双壳类和菊石类繁盛,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的植物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牙形石灭绝,除鱼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消失。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和贝壳等无脊椎动物受到巨大冲击。在海洋中,22%的属,大约一半的种消失。这次灭绝事件为恐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恐龙在此后的1.5亿年中是地球上最主要、种类最多和数量最大的动物群。
侏罗纪:1.996-1.455亿年前
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欧亚大陆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海平面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海道。
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恐龙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占了优势,这些动物可以同时吃到高与低处的植物。龙脚类主要靠吞下的石头来磨碎食物。大型的兽脚类猎食草食性动物,小型的兽脚类,如腔骨龙类和细颚龙类等则追捕小型猎物,也可能以腐肉为食。
翼龙类是空中的优势生物。
海洋中有海鳄类,硬骨鱼类,蛇颈龙,短龙,鱼龙。到了晚期,鱼龙和海鳄类逐渐步向衰亡。
哺乳动物有多瘤齿兽类,至新生代绝灭。古兽类被认为是有袋类和有胎盘哺乳动物的祖先。
软骨硬鳞鱼类衰退,被全骨鱼代替。真骨鱼类发展。
早期的鸟类出现、最著名的就是始祖鸟,拥有与小型兽脚类相似的骨骼、牙齿和爪子,长羽毛的翅膀和尾巴,能够飞翔。
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发展。菊石、双壳类、箭石繁荣,六射珊瑚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海相双壳类很丰富,非海相双壳类迅速发展。
昆虫发展,生活在森林、湖泊、沼泽。除原已出现的蟑螂、蜻蜓类、甲虫类外,还有蛴螬类、树虱类、蝇类和蛀虫类。这些昆虫绝大多数都延续生存到现代。
裸子植物极盛。苏铁类和银杏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松柏类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蕨类植物中的木贼类、真蕨类和密集的松、柏与银杏和乔木羊齿类共同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齿类和其它草类则遍布低处,覆掩地面。在比较干燥的地带,生长着苏铁类和羊齿类,形成广阔常绿的原野。
白垩纪:1.455亿年前-6550万年前
冈瓦那大陆仍未分裂,南美洲、南极洲、澳大利亚相继脱离非洲,印度和马达加斯加还连在非洲上。南大西洋与印度洋开始出现。这些板块运动,造成大量的海底山脉,进而造成全球性的海平面上升。非洲北边的特提斯洋在变窄。西部内陆海道将北美洲分为东西两部。白垩纪时,南美洲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裂谷迅速张开形成南大西洋,到末期已加宽到约3000千米。北大西洋裂谷位于格陵兰和北美东侧,随着北美洲向西漂移,裂谷在扩大。特提斯海把欧亚大陆与非洲分开。
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气温则是高于今日4℃。
白垩纪恐龙达到极盛,恐龙统治着陆地和浅海。
白垩纪末期,面对鸟类的竞争,翼龙目仅存两个科左右。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取得最大成功的类群。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并且飞行能力及树栖能力比始祖鸟大大提高,有孔子鸟。
海生爬行动物则包含:早至中期的鱼龙类、早至晚期的蛇颈龙类、白垩纪晚期的沧龙类。
最早的蛇类出现。
有胎盘哺乳动物出现,比较小,不起眼。
侏罗纪以前的硬鳞鱼被真骨鱼所代替。海洋有鳐鱼、鲨鱼和其他硬骨鱼。
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浮游有孔虫异军突起,菊石和箭石演化迅速而明显,分布广泛,后渐趋绝迹。群生底栖的固着蛤类可形成礁体,在西藏和南疆上白垩纪地层中均有发现。海胆繁盛,珊瑚和腕足动物居于次要地位。
淡水无脊椎动物也很丰富,如甲壳类的介形虫和叶肢介演化迅速,软体动物中的螺和蚌分布广泛。
昆虫在这个时期开始多样化,最古老的蚂蚁、白蚁、鳞翅目(蝴蝶与蛾),芽虫、草蜢、瘿蜂出现。
白垩纪早期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仍占统治地位。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被子植物开始出现于白垩纪早期,中期大量增加,到晚期在陆生植物中居统治地位,山毛榉、榕树、木兰、枫、栎、杨、樟、胡桃、悬铃木等都已出现,接近新生代植物群的面貌。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菊石、恐龙、翼龙、鱼龙、蛇颈龙等灭绝。引起这次生物大规模绝灭的原因,普遍认为是陨石撞击说,其依据是在白垩系和第三系界线上粘土岩中铱元素含量异常高。
哺乳类和鸟类成为新兴的动物类群。哺乳动物是灭绝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度过了这场危机,并在随后的新生代占领了由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发展为地球上新的统治者。
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
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
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古新世:6550-5300万年前
最古老的啮齿类出现。
大白鲨的祖先及远古虎鲨等巨型鲨鱼称霸海洋。
从食虫类祖先进化出来以后,有蹄类在新生代发展出大约14个目。其中有些目已经绝灭,另一些继续是现代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全棱兽是最早的大有蹄类之一,是像绵羊大小的全齿类。全齿类向大体型方向的进化,如笨脚兽站立时离地1.2米以上,对于早期的古食肉类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难以捕捉和杀死的野兽。全齿类到渐新世以后便趋于绝灭。
恐角类或尤因兽类可能是所有早期哺乳动物中之最大者。恐角兽和原恐角兽从古新世出现,始新世晚期的大尤因兽是最后的恐角类,到渐新世,这些第三纪早期的奇怪的巨物便绝灭了。
踝节类熊犬科和中兽科出现,有三心兽,古中兽,净齿兽和熊犬等。中兽类有大型发展的趋势,如安氏兽,圈兽属。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地球地质历史现有记录中出现的一次最快、强度最大的全球变暖事件,这次迅速而剧烈的升温(在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了7°C之多)持续的时间少于10万年,导致了大量物种急剧灭绝。
始新世:5300-3650万年前
始新世初始,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仍然相连。但是在4500万年前,当澳大利亚从南方大陆中分裂。北方的超大陆——劳亚大陆也开始分裂,欧洲、格陵兰岛和北美洲相继从中分裂而出。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抬升将特提斯洋的最后残迹——地中海包围,从而使特提斯洋最终消失,并形成了另外一个浅海。北美洲和欧洲之间仍有陆桥相连。印度次大陆继续漂离非洲大陆,并开始撞击亚洲大陆,喜马拉雅山脉开始形成。
在始新世,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四周完全被海水所包围,这使得它们独立进化出了一个与欧洲、亚洲和北美都有所不同的生物群。
哺乳动物的进化与繁衍是地球进化的主旋律。许多现代哺乳类动物的始祖都已经出现,包括蝙蝠、长鼻目动物、灵长目动物、啮齿类动物、有蹄类和有袋类动物。其中啮齿类与有蹄类占据了当时地球上哺乳动物群的半数以上。
远古的蹄兽类进化出了现代的有蹄类动物,如始祖马、始祖貘、貘犀等,还包括一些有蹄类动物如王雷兽、恐角兽、爪兽等等。最开始的时候,这些有蹄类动物的体形都非常之小,充其量相当于现代的家犬,但进化到后来,它们中的一些却变成了块头比现代的非洲象还要大几倍的庞然大物。不过,在始新世过渡到渐新世的过程中,这些远古巨兽几乎都灭绝了。
原始的食虫目动物进化出了近代蝙蝠的祖先,作为现代狐猴和眼睛猴祖先的灵长类动物开始在丛林里栖息繁衍。
在空中,飞翔着同现代的鹰、鹈鹕、鹌鹑和秃鹰几乎没有差别的各种鸟类。地面上还生活着许多不能飞行的巨型鸟类,它们的身高可以达到两米以上。
爬行动物,如蟒蛇和海龟的化石也十分丰富。在哥伦比亚发现了如校车般大小的巨蛇残骸。
海洋出现了最早的真鲨目动物,早期的海生哺乳动物,包括龙王鲸(早期的一种鲸鱼,被认为由一种生活于始新世早期的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最早的海牛目动物。
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已经基本上完成,形态与今天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始新世结束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可能跟一或数颗大火流星撞击西伯利亚及当今的契沙比克湾有关。
渐新世:3650-2330万年前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除了区域性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
渐新世时草原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非洲板块持续向北挤压欧亚板块,阿尔卑斯山脉随之开始隆起,并将特提斯洋的残余部分与大洋隔离开。北美洲和欧洲之间仍有陆桥相连,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离,并漂向北美洲,这也使得南极洲环流得以畅通无阻,最终使南极大陆的温度急剧下降。南极洲越来越孤立,并最终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冰封大陆。
动物向大型化趋势发展。海洋动物和北方各大陆的陆生脊椎动物都具有了很多现代特征。
南美洲有焦兽目、闪兽目、滑距骨目和南方有蹄目动物。
鳄鱼、骇鸟和肉食性有袋类动物,如袋鬣狗科动物,是占支配地位的捕食者。
北美洲有古猪兽、骆驼科动物、犀科动物、中新马属动物、猎猫科动物,原角鹿科动物,黄昏犬,岳齿兽科等动物。
亚洲的巨犀亚科十分繁荣,天山副巨犀则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
海洋动物有孔虫和货币虫占优势,双壳纲动物与现今的物种十分相似,须鲸和齿鲸开始衰退。河马眼索齿兽出现。熊和水獭近似的始祖进化而来的鳍足类动物出现。
雷兽灭绝了。裂齿类动物在非洲和中东之外的地区消失了。多瘤齿兽目动物,也灭绝了。
被子植物在全球扩张。在北美洲,亚热带物种,如今日的荔枝和腰果等,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山毛榉、蔷薇属和松属植物亦十分常见。带有豆荚的豆科植物、莎草科植物和蕨类植物都继续繁衍兴盛。
新近纪:中新世,上新世
中新世:2300-530万年前
地球在从渐新世衍进到中新世再到上新世的过程中进入了一连串的冰河时期。中新世是喜马拉雅山脉隆起的主要时期,这导致了亚洲季风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影响了北半球的冰川作用。
长鼻目自非洲,安琪马,三趾马自北美迁入欧亚大陆形成全新的动物群。
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地位已经确立了下来,鲸、海豹和海藻也开始扩张到其他地区。

上新世:530-258万年前
非洲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南北美洲之间的地峡的形成和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地峡的形成导致过去分散存在的种类混合、迁徙和互相接触。
人类祖先南方古猿出现。
上新世的动物已经相当现代化了。草食动物和一些肉食动物变大。
在北美洲,啮齿目动物、乳齿象和铲齿象类,负鼠依然昌盛,有蹄类动物则变少,骆驼、鹿和马的数量降低。犀牛、貘和爪兽类灭绝。食肉动物中鼬鼠家族种类增多,犬科和熊科也很成功。树懒、雕齿兽和犰狳等沿巴拿马地峡从南美洲进入北美洲。
在欧亚大陆上啮齿动物繁荣,而灵长目的分布范围减小了。象、鬣齿兽和剑齿兽属动物在亚洲繁盛。蹄兔从非洲进入亚洲,马的分布减少了,而爪兽类和犀牛相当成功。牛和羚羊也很繁盛,一些骆驼从北美洲进入亚洲。鬣狗和早期的剑齿虎出现。
在非洲有蹄类动物最多,灵长目动物继续它们的进化,上新世末期南方古猿出现。啮齿动物和象的数量增加,牛和羚羊不断有新的种类出现,后来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多于猪的种类和数量。早期的长颈鹿出现了,骆驼从北美洲经过亚洲进入非洲。马和现代的犀牛出现。食肉动物有熊、犬科动物、鼬鼠、猫科动物、鬣狗和香猫。在这么多竞争者的压力下鬣狗开始成为腐食动物。
白垩纪后北美洲的动物首次重新进入南美洲,北美洲的啮齿动物和灵长目动物与南美洲的类似动物混合。南美洲的滑距兽、雕齿兽、树懒和小的犰狳比较成功。
在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哺乳动物依然是有袋类动物,其中包括食草的袋熊、袋鼠和双门齿目动物。肉食的有袋动物有袋狼和袋狮,啮齿动物进入澳洲,蝙蝠也很繁荣。单孔目的今天的鸭嘴兽出现了。在海洋中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除鲸外海洋中的哺乳动物还有海牛、海豹和海狮。
第四纪:更新世,全新世,人类世
更新世:258-1.17万年前
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跃的时期,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间冰川期气候回旋,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
人类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阶段,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
更新世的几个人属种类中,智人适应能力最高,也是进化最成功的一种。现代人类所属的人种就是智人。
在更新世晚期,大约2万年前现代人类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
更新世的生物群都非常接近现代的形态,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昆虫、软体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已经在此时出现。
在距今2万年到1万年前的某段时期,欧亚大陆北部、大洋洲、美洲、马达加斯加的数十种大型动物走向灭绝,北美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70%的大型哺乳动物在距今大约1.1万年前突然消失。
全新世:11700年前-18世纪末
过去的1万年,人类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3次工业革命到现代社会。
这段时期,人类消灭动物的速度比地球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
城市扩张、污染、耕种、放牧和伐木,毁坏了数千种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大的绝灭事件的中期。动物正以自然界正常速率的一百至一千倍的速度永久地消失。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热带雨林中,动物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雨林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消失。在今后的50年中,大部分热带雨林很可能永远消失。如果雨林遭到破坏,多达300万种的大小动物可能随之绝灭。
全新世灭绝物种:
渡渡鸟、旅鸽、袋狼类、欧洲野牛、石南鸡、卡罗来纳长尾小鹦鹉、大海雀、葡萄牙山羊、斑驴、爪哇虎、北海牛、儒伊鸽、巴巴里狮子、日本狼、北美海豹、波利尼西亚蜗牛、巴切尔热带草原斑马、多索森林驯鹿、瓜达鲁贝美洲大鹰、卡罗拉依那鹦哥等。
人类世:18世纪末-至今
1873年之前,人类就意识到自身对环境的影响。意大利地质学家安东尼奥·斯托帕尼将它称为“人类世时代”,他的定义是“一个全新的地球力量,世界将被这种更伟大的能量主宰”。
2000年,为了强调今天的人类在地质和生态中的核心作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
2019年5月21日,一组科学家投票选出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16 18: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得地球形成演化史和地壳运动史,就不可能知道地史生物形成演化真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5 12: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