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这我勉强能理解,人各有志,有人的价值标准高到这个世间没法容纳他的地步,只好自蹈死路了;但陪着田横赴死的那五百士,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所有人都这么极端吗?
在陈胜起义后,田横的哥哥田儋及其从弟田荣也起事,先后自立为齐王。后来又立田广为齐王,田横为相国。他们抗击楚军,在汉使郦食其的游说下,本欲降汉,结果韩信使计,齐王以为郦生骗了自己,就把郦生给烹了,齐与汉打了起来。
齐军不敌汉军,战败,这个地方归了韩信。
刘邦占有天下之后,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徒众五百余人逃亡海上,避居岛中。
故事到这里为止,田横及齐国几位王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可值一提之处;对抗楚王项羽,是因为田荣负了项梁,没有出兵助楚,又未封王,心怀不满。与汉王刘邦等战,是因为田广、田横以残忍的手段误杀了汉国使臣,只好与汉斗争到底。最后不肯归附汉朝,既非为了守住故土,也非为了某朝某国守贞。不妨听听田横的理由:
“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这番话,不太像是政客所言,却是通常的人情道理。说明田横身上的人味儿很重。这是优点。
但刘邦不在意这些。他是政客,不讲人情道理。他担心的是,齐地的贤人都依附田横兄弟,现在他们留了一支队伍在海上,实在怕他们以后犯上作乱。便召卫尉郦商说,如果你敢为哥哥报仇,就会把你族灭。又派使者把情况告诉田横,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专制之下,人人自危,因为这是一个零和游戏,赢的人赢得一切,输的人失去一切;所以被统治者总是想找机会翻牌,统治者又时时担心被奴役者翻牌。
为了保全大家的性命,田横只好出发。还差三十里的时候,田横悄悄对一起来的门客说:“我和汉王当年一起南面称王,现在我怎么能作亡虏当他的手下?而且我杀了汉使,现在又和汉使的弟弟是同事,就算他不敢杀我,我难道就过意得去吗?皇帝只是想见我一面罢了,把我的头砍下来吧,现在皇帝在洛阳,这里离洛阳不远了,样子还能看。”说罢,田横自杀。门客和使者一起把头献给刘邦。刘邦一声叹息,封了两位门客,以王者礼葬田横。
葬罢,二门客在墓旁也挖了洞,一起自尽,陪伴田横。刘邦大惊,知道田横之客都是贤人。听说还有五百人都在海上,便派使者去召他们。使者一到,这五百门客知道田横死了,全部自杀了。
毫无疑问,我不喜欢献祭,不管向什么献祭,是义、还是忠、是家,还是国:活生生的人命变成虚无的祭坛上的冷猪肉,肯定不是件值得鼓励的事。但假设我是田横,假设我觉得去应召是件极其羞耻又惭愧的事,又不想连累那五百弟兄的话,我,真想不到比田横更周到的做法了。——也难怪人家对他忠心。可是,那五百零二个门客,就纯是炮灰。田横之死,至少是为犯过的错赎罪,还解决了实际问题,也算求仁得仁,流芳千古;可那些殉葬的人,连名字都没留下,又是为什么献祭呢?
我想,五百人里,至少里面包含了各种无奈和不得已。比如说,同僚间的道德胁迫,又比如,刘邦发出了赤裸裸的“不来者诛”或秋后算账的威胁。在毫无出路的情况下,在义愤和悲情的渲染下,才有这等令人骇然的集体自杀。龚自珍说得好:“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赢,王的只是田横;输,却要大家一起死。历史就是由炮灰和炮灰组成的,史书却不是。
这件事,最大的赢家当然还是刘邦。威胁,要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才真正安全;免得封了田横当王,以后还得挖空心思去捏造人家造反。再说,这样一来,他就有机会流那几滴鳄鱼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