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2-20 11: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会典》的版本问题和大多数清代官修政书是类似的,即:
- 图书责任人著录有时会混乱,总裁官、总纂官和纂修官排名第一者都有可能被著录为责任人;
- 开馆纂修、序跋创作的时间比较容易确定,但书籍编纂完成时间难以确定。
目前一般采用的说法是:
| 開館年份 | 告竣年份 | 纪事最终年份 | 康熙《清会典》 | 康熙二十三年(1684) | 康熙二十九年(1690) | 康熙二十五年(1686) | 雍正《清会典》 | 雍正二年(1724) | 雍正十年(1732) | 雍正五年(1727) | 乾隆《清会典》 | 乾隆十二年(1747) | 乾隆二十九年(1764) | 乾隆二十三年(1758) | 嘉庆《清会典》 | 嘉庆六年(1801) | 嘉庆二十三年(1818) | 嘉庆十七年(1812) | 光绪《清会典》 | 光绪十二年(1886) | 光绪二十五年(1899) | 光绪十三年(1887) | 该表信息录自朱金甫的论文[1],文章里的版本信息来源应该是来自各版《清会典》书首。但其实有些年份有点问题,例如乾隆《清会典》的成书时间,据《实录》应该是乾隆三十一年。
第一历史档案馆官网上的《清会典》全文数据库应该就是爱如生的同名数据库——这几年去过旧馆的朋友想必都不会太陌生。其中康熙、雍正、嘉庆、光绪四朝就是采用上述表格中的内府刻本影印,唯有乾隆朝采用的是《四库全书》写本。根据文溯阁四库全书之提要[2],该写本于乾隆四十七年校对完毕,应该可以视为成书时间——当然一般直接写成“四库写本”就行了。
从引用的角度而言,如果是引用影印本,那么写明刊刻年代和副本来源即可。例如要是一史馆上的版本,可以写成:
雍正《大清会典》凡例,雍正十年内府刻本,叶1a,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网站清会典全文数据库。当然很多人都不希望文章里出现很多电子文献,想要掩饰一下,或是由于脚注写法比较“社科化”而希望能有现代形式的页码。那么常见的办法就是回溯到纸本,可以考虑以下四种写法。
第一是回溯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雍正《大清会典》卷二《内阁》,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7辑,文海出版社,1994年,第45页。第二是利用标点本(目前康熙、乾隆、嘉庆三朝有标点本):
伊桑阿等纂,关志国、刘宸缨校点:《大清会典·康熙朝》卷二《内阁》,凤凰出版社,2016年,第6页。第三是利用中华书局出的光绪会典影印本:
光绪《清会典》卷二《内阁》,中华书局,1991年,第9页。第四是利用四库全书里的乾隆会典:
乾隆《大清会典》卷二《内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6页。其他引法现在用得少,就不再列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