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地球曾发生上百次地球磁极倒转的情况,关于它的形成提出过几十种假说。
早期的理论曾质朴的认为:由于地核的内核主要由铁和镍这两种元素构成,它会形成一坨”铁磁体”,而”地球磁场”则基于此而形成。
不幸的是,该假说由于违背了“居里温度”(700℃)而被否定(在居里温度之上,磁体会消磁,因此不可能拥有磁性 :
深入地表25公里以下,就早已超过了居里温度,内部高温处达4000℃,因此,地球内部的铁并没有磁性)
之后,又提出电荷旋转假说。
(假说认为地球上存在两种电荷,一种集中在地核内部,一种集中分布在地壳表面,随着地球的自转,电荷形成一圈环绕地球的电流,进而,形成一种地球感应磁场……
依据该理论,只要测试地球表面的电场强度,就能够推算地球磁场的理论值,但测算发现:理论值和实际的数值相差了整整1亿倍!……理论又挂了一个。
之后,还诞生了很多理论,最终由于无法解释一些磁极现象不了了之。
2
迄今为止,学界认同一个日本人力武常次的“双圆盘耦合发动机假说”,它能巧妙解释磁场形成机制和一些磁极现象。
理论大致意思是:在地壳和地幔交界位置,液态的外核会形成某种对流,而构成一个巨大的发电机,最终激发出一个巨大的地磁场……
对流的物质可以看成两个旋转的圆盘,两个圆盘之间会形成两股方向相反的电流,并形成两个磁性相反的磁场。
(由于两个圆盘旋转的快慢不同,活跃程度不一样,其中一个圆盘的磁场会占主导地位,在电磁耦合效应的作用下,磁场会被不断的增强和放大,最终会形成了强大的地球磁场,并不断由于外核物质的对流而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之一可以解释磁极的倒转)
地核核幔边界的对流本身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混沌体系,地球内部一些微妙的变化都会形成地磁的改变,因此地球磁场才会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地球磁场的变化是微妙、复杂的,象天气预报一样存在太多变量的干扰而无法精确的预测,因此,下一次磁极倒转什么时候到来?没有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磁极的变化会导致地球上依靠磁场感应来导航生物发生紊乱
(前段时间,加州发生了大地震,死了一大堆的蜜蜂,或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3
这种地磁形成的机制可能普遍存在于整个宇宙空间,凡是大质量的行星只要它的内部地核存在铁镍重元素,有着一个高温、活跃的液态内核,就可能存在类似磁场。
此类磁场的存在,可以让一个地球上的生物避免遭受巨量的带电粒子流的轰击(磁场会扭转他们的方向),摆脱极其恐怖的宇宙射线的伤害。
因此磁场的存在,或许也可以视为衡量一个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