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故事:元帝国东征日本
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公元1273年四月,各藩属国都派了贺使,来为忽必烈祝寿。席间,忽必烈问秘书监赵良弼道:“日本为什么不向我们大蒙古帝国朝贡呢?”当时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产地和出口国,这个富裕的岛国在忽必烈眼里无疑是块肥肉。
赵良弼回道:“也许日本变得强盛了,因为它们也没有向宋朝朝贡。”忽必烈于是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劝他们向蒙古国屈服。
蒙古使者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带去的国书被送往了镰仓幕府(政治中心)和京都,然而日本方面决定不受理它。忽必烈在以后的几年里又多次派使赴日本,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兰然不能容忍于是武装攻日遂不可避免。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征军由高丽国扬帆出海,驶往鹰岛(日本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其中蒙古军和高丽军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
面对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鹰岛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二十多天,日本人战术较为落后,在开始的激战中蒙受巨大伤亡,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
渐渐地日本人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组织反击。日本武士组成的重骑兵队尤为顽强,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持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元军。
高丽军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因此损失惨重。当时日本的冶炼技术世界一流,而且制造成本低,普通的民兵都可拥有一把好刀。
相对来说,使用号箭的蒙占人损失小一些,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
由于箭和给养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高丽的途中,元军的舰队遭遇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船安全回国。
第一次侵日战争结束后,由于征日将领的欺上瞒报,忽必烈误认为日本人已领教了蒙古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很干脆地将蒙古使者给斩了。
公元1281年,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浙江庆元和高丽两地同时出发。其中忻都率领的蒙军四万五千人,高丽人金方庆率领的高丽军五万,范文虎率领的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十万,共约二十万,大小船只近五千艘。
北方出海的舰队于五月底抵达博多湾(今日本九州岛的北部),并轻易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全部遭遇屠杀,建筑物尽被焚毁。
六月上旬,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于九州外海会合,之后元军开始登陆作战。
元军的两次日本远征相隔七年,在这七年间,日本方面做足了迎战准备,他们在海滩上构筑了一道长达二十公里的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并对弓箭进行了改进,其射程和穿透力已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武士的铁甲也进行了改造,蒙古箭距离稍远,便无力穿透武士的盔甲。
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本军队以石墙做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元军依然不能突破石墙。
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告罄,此时无论蒙军还是日本人都以为这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次相同,会以元军的撤退收场。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从七月三十日起,九州岛一带进入了台风圈内。八月一日,台风变得更加猛烈,岂止是人,就连房屋都被吹走了。
范文虎在飓风来临之前已有所预感,他命令自己的北方舰队,驶入较安全的峡湾躲避。在指挥中,他自己的快船被台风掀翻,范文虎抱着船板漂流在海中,后被部将张禧救起。
太平洋上突然刮起的飓风,一连持续了四天,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也损失了大半,溺死者不计其数,层层叠叠的尸体被海流带至港口。张禧对范文虎建议道:“如今我们的粮草已尽,船也被毁,我们应重整旗鼓拼死一战,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范文虎当即拒绝了张禧的提议,反于八月五日,命令剩余的船舰,将载着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逃离了战场,驶返高丽国。
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力突破日军的防线,只得等死。三天后,日本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做了俘虏。
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台风,被日本称之为“神风”,侵华时日军有支神风特战队,指的就是这场台风。日本人把蒙古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全部处死,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今天的博多湾还有一座名为“元冠冢”的小山,据说是当年元军将士的集体墓地。
元帝国两次派出船队开始征剿日本,都遭遇颶风袭击,损失惨重,忽必烈最终放弃,不久病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