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2-24 17:16:06
这个故事得从头开始讲。
宇宙的最初状态是奇点。这个初始状态只有足球大小,但温度极高,密度极大,这就是宇宙扩张的起点。
一个膨胀中的宇宙形成了,温度极高,混戳的等离子体急速膨胀。就好像爆炸一般。爆炸能量相当于100兆个太阳的能量。从此,有了时间和空间。
大爆炸10^-43秒 普朗克时期。物质和反物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物质占了上风,辐射温度急剧下降。
大爆炸10^-39秒 电弱时期,即统一时期,该阶段充斥着夸克和反夸克。
大爆炸10^-11秒 弱力与电磁力分离。
大爆炸10^-5秒 夸克时期,即强子和轻子时期。夸克转变为质子、中子、介子和重子,伽马射线合成正负电子对。此时温度攀升到1000亿摄氏度。
大爆炸0.01秒 原子诞生时代。质子与中子结合成氢核、氦核、锂核和氚核。宇宙温度此时降到10亿摄氏度。
大爆炸开始后三分钟 射线时期。此时,能量与物之间关系紧密。
大爆炸开始后三十万年 能量与物质分离。原本不透光的宇宙变得透明,辐射充斥宇宙,此时,温度降到3000摄氏度。轻原子核捕获运动速度慢的电子,形成原子。最早形成的仅包括氢原子,以及四个氢原子组成的氦原子。宇宙此时已经扩张到10^20公里(相当于一千万光年)。
大爆炸开始后100万年 黑暗时期。由于宇宙在膨胀,宇宙辐射温度降低,于是,宇宙显得很黑暗。
大爆炸开始后2.8亿年 各种基础结构形成时期。物质团形成类星体、星体和星团,就是在这里,特别是当氦在形体中心燃烧时,合成了碳、氧、硅、镁、铁等重原子核。大质量恒星爆炸并变为超新星,超新星将质量较重的元素传给下一代恒星。
大爆炸开始后7亿年 最早的星系开始形成。星系本来呈碟状,其中有些被拉长为椭圆形。各种各样的恒星诞生、成长。包括褐矮星、类日恒星、白巨星、蓝超巨星、超红巨星、脉冲星、双星系统等。这些恒星的最终宿命是死亡——塌缩成超新星、金属块或是黑洞。
大爆炸开始后13亿年 原始气体和死亡恒星的残骸组成了一片星云。在这片星云的基础上,银河系形成了,并不断碰撞、吞并其他恒星群。接下来诞生的几代恒星中间,早期的各个恒星系统及其行星逐渐成型。
大爆炸开始后70亿年 暗能量促使宇宙加速膨胀。
大爆炸开始后87亿年 银河系与另一星系碰撞,在此机缘下,我们所熟悉的太阳系形成了。一团晦暗的星云脱离外层物质,开始缩聚,逐渐形成最初的太阳。外层物质形成的尘埃环逐渐冷却,形成了冰块、岩块,之后则形成了环状物、小行星云团,以及九大行星——类地行星或是巨大的气体行星,它们中有的拥有卫星和大气层。
大爆炸开始后92亿年 星云中心温度达到100万摄氏度——太阳开始燃烧。
<hr/>46亿年前 地球成型。当时地球大小和火星相当。很快地球的原始大气释放并逸入太空,它的成分是氢气和氦气。接下来的6亿年间,大量微行星不断撞击地球并被地球吸收,让地球的直径扩大到1.2万公里。
地球侥幸避过了一颗原行星的正面撞击。但那颗行星的引力使大量物质脱离地球,在地球周围形成一条环带,并逐渐稳定下来。地月系统成型。
46亿——42亿年前 在微行星的冲击下,能量得到释放。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以及太阳辐射增强的作用下,年轻的地球温度升高。
一个液态金属核从粘稠的地幔中分离出来。随着地球的自转,地幔的组成物质开始围绕金属核旋转,从而生成了具有保护作用的地球磁场,很快,随着地幔内物质的旋流,该运动又触发了大陆漂移。
地壳很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并不停地受到冰陨石的撞击。这些陨石携带的气体和持续火山活动喷出地幔的蒸汽一起形成了新的大气。这时的大气除了70%的水蒸气,主要由氢硫酸、甲烷、氨和二氧化炭构成。游离氧气此时根本就不存在。这颗行星暴露在强辐射下,并伴随着强烈飓风和严重的温室效应作用。
42亿——40亿年前 原实验室地壳成型。当时它还很脆弱,经常遭受各种冲击。强烈的火山运动将熔岩、气体和蒸汽带到地表。
行星的地表温度降到了100摄氏度左右,暴雨倾盆,伴随着第一篇原始海洋的生成,地球水圈出现了。随着水循环的启动,年轻的地壳很快受到侵蚀,早期沉积层开始形成。
41亿年前 位于加拿大的片麻岩岩带形成。这是已知最古老的岩石。
40亿年前 随着海平面升高,受海洋压力作用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地幔运动的影响,大陆开始分裂成几个板块。这就是原始大陆的形成。地球北部岩浆流的旋转运动激活了板块运动机制。
35亿年前 地球磁场的存在使得已知最古老的岩石磁化。
故事讲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