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简单地以什么人站在什么人一边来论定他就是什么派,再以他属于什么派来论定他的正邪功过,往往使人如堕烟雾。
王安石其人,历史上颇有非议。这恐怕不能一概说成是儒家之徒的诽谤,或许与其“立法之意固善,吏推行之或有失当,以致病民”也有些关系。然而,他是改革家,对于这一点,现在大概是没有多少异议的。司马光呢?王安石说:“始终以为(新法)不可取者,司马君实也”,事实也确是如此。元祐之初,司马光为相,“新法为民害者,铲革略尽”,可见他是地道的“保守派”了。然而,人们并不因此而将他当作一代奸相。司马光为相,“一时小有润色”,其政绩和口碑都是不错的,至于他与王安石识见异同,非“必尽邪为私也”。因而,除了“评法批儒”时被罗思鼎之流当作“保守派”的头目口诛笔伐过一阵子外,似乎也很少有人去挖他的脚底。
与王安石,司马光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很出名的角色,这就是吕惠卿。王安石推行新法,跟得最紧的是吕惠卿,有不少主意还是他出的,即使称他为王安石变法的“副统帅”也名实相副。因此,当时反对新法的人将王安石和吕惠卿“并指为奸邪”。然而,王安石是王安石,吕惠卿是吕惠卿,两者毕竟不能同日而语。司马光说“惠卿险巧,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吕惠卿日后对王安石落井下石,也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因而,即使在这几十年改革高扬的时代,似乎也没有多少人搬出吕惠卿,使他重新风光一番;在他的祖地,倒曾有人把他当作似乎能使自己“脸上有光”的“乡贤”搬出来的,成立吕惠卿的研究会,召开有关吕惠卿的学术研讨会,还写文章说他是十一世纪中国仅次于王安石的大改革家大加推崇,似也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与共鸣。
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蔡京是什么派?
比起王安石,蔡京晚了一辈。蔡京为相,是在赵佶(宋徽宗)当皇帝的时候。他是力主废除元祐之政,重兴王安石的新法的。按照什么人站在什么人一边他就是什么派的逻辑推理,蔡京应当是响当当的改革派。然而,从来没有人称他为改革派。蔡京的名声实在太坏。别的不说,仅是他的“以侈靡惑人主”,指使童贯和朱缅没完没了地筹办“花石纲”一事,就弄得天怒人怨。因此,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只是一代奸相。宋徽宗崇宁元年九月,蔡京将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120(一说308)人谓之“元祐奸党”,罗列他们的罪状,“请御书刻石于瑞礼门”,苏轼、苏辙、秦观、张耒、黄庭坚等也一概未能幸免。蔡京的用意,或许是将他们都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然而,历史和他开了个玩笑,最终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恰恰是他自己。
因为蔡京而否定王安石,否定王安石的改革,自然谬之千里;但因为蔡京站在王安石一边,而把他当作改革派,也是站不住脚的。名曰除旧,实为剪除异己;名曰布新,实为中饱私囊,与蔡京同时代的范纯礼(范仲淹之子)看穿了蔡京这流人的把戏,曾上疏说,他们不过是“挟此以藉口,其心岂恤国事,直欲快私忿以售其奸,不可不深察也”。这可谓是金玉良言。
可惜宋徽宗听不进去,这位范纯礼以后也是被蔡京列入元祐党人碑的。
二
如前所述,蔡京上台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立了“元祐党人碑”,活着的一无幸免,死去的也不肯放过。但被他列入所谓“元祐党人碑”的,倒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杰。此碑后因灾变而毁,列入此碑的人杰之后人子孙更以先祖名列此碑为荣,重行摹刻。蔡京此举,恰如鲁迅所说,是想拿了粉笔去把对手涂成花脸,反而显出了自己的本相。
蔡京诬陷别人为“奸党”,他自己呢?“奸”是举世公认的,“党”就比较复杂些。究竟有党无党,不妨先看事实。
蔡京发迹,曾布起了很大的作用。曾布与韩忠彦交恶,“布谋引京自助,乃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但蔡京一旦爬上高位,便与曾布各有所私,“议事多不合”,不到一年时间,蔡京就以“私其所亲”之名,在宋徽宗面前狠狠告了曾布一状,于是曾布被罢免官职。
蔡京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在对待所谓“元祐奸党”的问题上,他们是一拍即合的。但蔡京官居蔡卞之上,并不把蔡卞放在眼里;蔡京当官比蔡卞晚,蔡卞也不服蔡京,于是“二府议事,时有不合”,蔡京因为蔡卞不赞成童贯当制置使一事,向宋徽宗打了小报告,将蔡卞逐出京城。
蔡京的儿子蔡攸是依仗着蔡京的权势飞黄腾达的。当他的权势与蔡京相匹敌时,却又与蔡京互相倾轧。史书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有一天,蔡攸去蔡京府上,他装着为蔡京脉诊的样子说:“大人脉势舒缓,是否身体有些不适?”蔡京矢口否认,蔡攸就借口“禁中公事”匆匆离去。避于屏后的客人问蔡京“这是为何”,蔡京说:“你怎么还不解此意,这小子一定会去说我身体不行而让皇上免去我的职务。”没有几天,蔡京果然被削去实权,只剩下虚职。
有人曾上书言蔡京:“内而执政侍从,外而师臣监司,无非其门人亲戚。”这大概就是蔡京有党的证据: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怎说无党?然而,蔡京又确实无党,兄弟、父子尚且互相倾轧,还有谁能与他同心同德?
小人无党,蔡京即是典型一例。其原因大致就在于小人以利而合。“盖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欧阳修此言,诚然诚然。
蔡京和蔡攸的结局都很惨。蔡京误国,边事危急,屡屡有正直之士上疏请诛此贼。于是,蔡京被流放到海南的儋县,在其充军发配的一路之上,竟无人愿买给他吃的东西,使这个臣奸活活饿死在半途之中,而且,“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却又有谁为他们鸣不平之音,掬同情之泪?曾为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抱鸣不平而作《四贤一不肖》诗的蔡襄与蔡京同籍同族,排起来或许还是蔡京的叔公,要是他在九泉之下得知蔡京之所为,无疑也会视蔡京为“不肖”,这位大书法家绝不会去给同是书法大家的蔡京写挽联的。当然这已是另一码事:
“道不同,不相与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