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12-26 18:53:21
感知并不是“感知”,你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你这个问题中的感知它只是“感知”,而不是感知。知性把感知当成是与被感知物对立的另一个东西,当成是“感知”,这种知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直接存在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无反思的存在形式,在这种形式中的思维没有意识到其自身的存在,这样的思维只以世界为对象,而不以自身为对象,它以为世界只是在它之外的世界。而反思的思维,或者理性,则意识到世界并不是在它自身之外,世界即是它自身。换句话说,宇宙并不是在感知之外的东西,宇宙就是感知本身,当你把宇宙当成感知之外的东西,你说的那个宇宙它只是“宇宙”而并非宇宙。那个被认为独立于感知的“宇宙”,无法成为宇宙的全体,而只是宇宙的一个环节,它只是宇宙的客观性。宇宙为什么会创造出感知宇宙的生命?因为感知本就是构成宇宙的环节,正如没有被感知的“宇宙”就没有宇宙一样,没有感知同样也没有宇宙。生命对宇宙的感知是感知的具体存在方式。
量子科学也已经证明,不能把观测对象看成是观测活动之外的“另一个”东西,观测对象它与观测活动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他作为观测对象,只是体现了这个东西的客观性,但一个东西的客观性并不是一个东西的全部,一个东西的全部是其客观性与其概念性的统一,是主观客观两方面的统一。宇宙的本身,它是叠加态的,它并不是处于我们观测所见的这个状态中,而是同时处于各种可能的状态中。我们观测到“宇宙”是张三,但真实的宇宙同时还是李四和王二麻子(特别要小心它是王二麻子而且还住在你家隔壁这种情况)。但我们注定要观测宇宙,这种观测以及观测之后的其它操作,就是一种“调用”,当被调用时宇宙不可能再是叠加态,是张三是李四又是王二麻子,那样的话,就乱了,就是公孙龙子所称的“当而不当,乱也。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其以当而当也。以当而当,正也。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就是彼此之乱,叫彼张三却来此李四或王二麻子,你踏马究竟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别晃的我眼花,只能是一个!于是宇宙才,用量子理论说法,不得已“坍塌”为我们所观测到的这个“宇宙”。它是为应对我们的调用而生的一个thunk,只是当我们调用时,为了不晃我们的眼,“赋值”为这个“宇宙”。宇宙是在被观测时,在被迫与观测者或主体处于对立地位时,才失去其整体性,坍塌为作为观测对象的“宇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