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的一天,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位工作人员在清点库房时,意外发现了一组巨大的美人图,共12幅,每幅一人,她们的身形体量,与真人无异。她们是谁?是何人所绘?她们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便言说的秘密?……从这一天开始,无数学者为这些美人图争论不休。
故宫博物院学者祝勇将透过这些神秘图像,结合诡秘复杂的历史风云,带您破译这12幅美人图的密码,对历史进行深情的回望和反思。
祝勇:凤凰网《听讲》的网友们大家好,我是祝勇,来自故宫博物院。我这些年主要是致力于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写作,用新的视角为大家提供一些历史的认识。那我今天讲的主题呢,是《故宫十二美人图》,在《故宫的风花雪月》里面,我对这方面有一些探讨。
十二美人图这个话题是怎么引起的呢?就是1950年故宫博物院有两个老的员工,在整理库房的时候,就突然发现了这十二美人图,就是有十二幅很大的美人图,多大呢?高度是接近两米,宽度是接近一米,就是非常大的图。
那么这个十二幅图上,每幅图上画了一幅美人,这个美人的高度几乎跟我们真人大小差不太多。但是这个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就是因为当时的工作非常的繁复,非常的繁杂,那么故宫的这个书画作品也浩如烟海,这十二幅美人图发现以后,就把它记录下来,然后重新的归入大库,在几十年中就消失在故宫众多的这样的历史文物当中,没有人去注意它。那么这样一过就过了几十年。到了1983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就是我刚才讲到的黄苗子先生,他写了一篇文章,重新提到了十二美人图。
为什么呢?就是说这十二张图在发现的时候,关于这个图的任何信息都不清楚,比如说这十二个美人是谁不知道,是谁画的,不知道,画于什么年代,不知道,画这个图是干什么用的也不知道。总之就是没有人去注意它,那么到1983年的时候,就是黄苗子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重新把这12幅图拿出来进行分析。所以它在那个文章里,他做了他的一些判断,他认为呢这十二幅美人图是雍正的妃子,是妃子。
但是,他这种说法呢,也仅仅是他个人的一个猜测,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那么到了1986年,就三年以后,我们故宫博物院有一位老的非常著名的学者朱家溍先生,那么他在查阅内务府档案的时候,查到了这十二幅美人图的档案,因为大家知道,我们故宫收藏的书画呢都是皇家的收藏,都是皇帝的收藏,所以所有的收藏都是有帐的,只不过这个帐太多,没有人去一个一个去对这个帐,帐太多了。那么朱家溍先生在1986年就查到了内务府当年的记录,所以就是这个记录的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在雍正十年的时候,从圆明园拆下美人图十二张,有这样一个记录。
那么这个记录和这十二幅美人图,这是1950年发现的这十二幅美人图就能对上。那么通过这个记录,我们大体可以确定第一,这个是雍正十年从圆明园拆到紫禁城去的,因为我们知道,在清代的时候,紫禁城和圆明园跟三山五园,包括颐和园整个是一体,全部归皇家所有,不像现在分归不同的单位管理,但在当时是一体的。那么每到夏天的时候,清朝的皇帝都习惯到圆明园去办公,那么一些重大的庆典在紫禁城里面举行,所以它是一体的。
所以这个东西也经常是换来换去,所以雍正十年的这条记载就是,从圆明园拆了十二个美人图到紫禁城,到大内,重新放到大内。那么从这条记载我们就第一可以确定时间,就是在雍正年间。
第二,我们可以确定,这十二幅美人图跟雍正有关系。但是可以排除一点,就是可以排除三年之前,黄苗子先生做的判断,就是这十二幅美人是雍正的妃子。为什么可以排除呢?是因为这个记录上,清档案上明明白白的写着拆下美人图十二幅,那么我们知道,清朝的皇后也好,皇妃也好,都有她的这个号,比如说什么什么后,什么什么妃,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这个孝庄太后,慈禧,都有一串很长的这个专有的称呼,不能称为美人某某某,第一是不能这么称呼,第二,如果这个官员,内务府官员胆敢把这个皇帝的妃子称为美人,那是非常不敬,那是要杀头的,所以这个记录可以排除她是雍正妃子这样一条线索。
从其它的一些证据,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这个图上可以不断的发现一些其它的证据,发现它跟雍正之间蛛丝马迹的联系。那么从这个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其它跟雍正有关系的一些证据,比如说我们看这个第一幅图叫裘装对镜,那么在这幅图,美人的身后有一个条幅,这个条幅上写了一首诗,用草书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我们是能够读出来的,这些字基本上是可以辨认清楚的。
那么我们把这个诗跟雍正的《御制诗》,雍正出过御制诗集,因为雍正一生写了很多诗,他也出了很多诗集,当然是由内府开刻的,不是在外面公开发行,是由皇家出版社专门给他出过一些诗集。我们把这个裘装对镜身后的条幅跟雍正个人的诗集对照,就发现在诗集里面能够找到这首诗,就可以证明,这个身后的这个诗是雍正写的,这是一点。
第二,这个字跟雍正本人的书法非常相似,所以我们甚至可以怀疑,这个画是不是雍正本人画的,这个不好说,但是身后面条幅上这个字,有可能是雍正亲笔写上去的。因为我们做笔迹比对的时候,发现非常的相像。第三,就是在这个条幅的落款下面,有两个印章,一个印章是壶中天,一个印章是圆明主人,那这两个印章把秘密透露给我们,因为这两个印章就是雍正的印章。
雍正什么时候的印章呢?雍正在登基以前用的两个号,一个就是壶中天,一个就是圆明主人。说明什么呢?我们第一点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就是说这十二美人图,它产生的年代是在雍正年间,而且这幅图跟雍正本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那么从刚才的解读呢,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了这十二美人图产生的年,和它跟雍正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么接下来我们再看其它,我们还会有新的秘密来发现。比如说当我们打量这十二幅美人的服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非常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她们这十二个美人,一律穿的是汉服,那么在今天看来,我们可能觉得这个十二美人穿汉服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当中,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非常的大。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满族入关以后,满清铁骑,十万铁骑入关,然后统治了华夏如此大的一个疆域,一方面呢他们在文化上还没有足够的自信,他们对汉人和汉臣、汉文化,一方面他们是有一种崇拜的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还有一种提防的心理。他们担心自己的民族特性被淹没在浩瀚的华夏文明的这个系统当中,所以他们当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从皇太极、顺治开始,就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叫过于骑射,这样的一个制度。
什么是国语呢?国语不是说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是国语,国语就是满语,骑射就是说他们要保持自己的骑射的能力,金戈铁马,非常厉害。满族人女真人的金戈铁马,曾经令大明王朝非常的头疼,崇祯皇帝夜不能寐,非常厉害。那么他们这个彪悍的性格,他们不愿意在进入整个华夏文明系统之后,被淹没掉,所以他们非常严格的国语骑射这样一个制度,所以他们对汉文明是非常提防的。那么在满族人、女真人统治全中国,整个华夏这样一个疆域之后,曾经一度有两大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政治问题,一个就是发型问题,一个就是服饰问题。
发型问题呢就是严格的推行叫剃发制度,因为我们现在看这个清朝的清宫戏,都是非常熟悉,清朝的发型就是男子要把前面的头发全部剃光,后面的留一个长长的辫子,现在我们看起来很漂亮,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名演员一演,我们觉得很美,很多追星族觉得很漂亮。但是在当时,特别是江南的汉族知识分子,在内心里是接受不了,他们是迈不过这道心理坎,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发型的问题,在当时是非常大的问题。
所以在当时有一句俗语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不愿意剃发呢,后来被清朝的官员抓到监狱里,监狱的官员就问他,你是要脑袋还是要头发?这个书生说,我要头发,那么这个官员就说,那对不起,你脑袋就得搬家,然后就把他的头砍了。那么这个发型问题在清朝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其次呢就是服饰的问题,就是在有清一带,特别是在早期,是严禁穿汉族服饰的。
美国有一个美术史家叫巫鸿,他有这样的分析,他认为让这个满族女子,宫廷的绘画里面故意穿上汉服,是表露了满族统治者对汉族的一种征服欲。乌红在他的著作里面是做了这样的解读,但是我认为,这个解读我不太同意,我觉得这个解读不是特别靠谱,为什么呢?我们接下来讲这个时间,我们给这个十二美人图的产生时间做一个准确的定位,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会推翻巫鸿的这样一个说法。
我们看这个时间点,我刚才讲到,在十二美人图的第一幅裘装对镜,那个美人身后的那首诗的后面的落款有两个印章,一个是壶中天,一个是圆明主人,这是雍正登基以前曾经用过的名号。雍正是哪一年登基呢?雍正是在公元1723年登基当皇帝,那么在1709年,雍正的父亲就是康熙大帝,把圆明园赐给雍正,那么从1709年开始,雍正才成为真正的圆明主人,从这两方印我们可以大体断定,雍正做圆明主人的这个时间,是在公元1709年到1723年这14年当中,那么他用这个印也告诉我们,这十二美人图产生的年代,就是在这个年代。
那么这个年代,雍正还没有登基当皇帝,而且他能不能登基当皇帝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何以去表露一个满族统治者对于汉族的征服欲呢?他还没有到这个时候,所以不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么从这个时间我们就可以推翻巫鸿这样一个结论。
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不需要去表露这种所谓的征服欲,而且他在做皇子的时候,在能不能登上皇帝的时候,能不能登上皇帝的宝座还是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居然画这样的十二美人图,全部着汉服,如果叫别人告发,不仅他登位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甚至对他的性命都可能不保。所以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第一,这个画的时间是产生在公元1709到1723年之间,第二,它不可能是表现了所谓满族统治者对汉族的这种征服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