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胡兰: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胡兰画像。 新华社发
刘胡兰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走进位于山西省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广场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熠熠生辉。刘胡兰烈士墓掩映在纪念馆后苍松翠柏间,墓前矗立着8米高的汉白玉刘胡兰雕像。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并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壮烈牺牲,年仅15岁。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5日 06 版)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题:抗战英雄:血肉之躯筑长城
新华社记者高蕾、董博婷
黑龙江的尚志市,吉林的靖宇县,山西的左权县,北京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湖北武汉的郝梦龄路、陈怀民路……行走在大江南北城市街道,一个个以抗战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地名定格下一段段红色记忆。
烽火年代里,无数英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钢铁长城;今天,山河无恙、岁月悠长,英雄们的动人故事众人传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尽管已是冬日,四川宜宾翠屏山依然苍松翠柏、绿意盎然。在位于山腰的赵一曼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这位女英雄的雕塑,她目光坚毅,英姿飒爽。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一曼不顾孩子年幼,舍下身为母亲的缱绻柔情,战斗于白山黑水。
在一次战斗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尽管饱受酷刑折磨,她始终未吐露一个字。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赵一曼在给幼子“宁儿”留下一封遗书后慷慨就义。
后来,这封遗书经“宁儿”陈掖贤重新誊写,留给他的女儿陈红。和遗书一并传承的,是赤诚的爱国情怀。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誓死报国的佟麟阁,面对日寇进犯慷慨陈词“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张自忠,亲笔写信告谕官兵“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
抗战英雄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马宝玉!”“到!”“胡德林!”“到!”“胡福才!”“到!”“宋学义!”“到!”“葛振林!”“到!”
这是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狼牙山五壮士连”每天晚点名时都会出现的场景。每逢点名,首先从“五壮士”点起,官兵共同答“到”,是他们坚持了多年的传统。
1941年9月,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第七连二排六班的5位战士顽强阻击,同敌人激战5小时。
打光最后一枚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用石块砸向敌人……在最后关头,勇士们宁死不屈,将枪支全部损毁,纵身跳下悬崖。
神州大地上,这样的壮烈比比皆是。
“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被捕后不畏日军胁迫,绝食殉国;“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四川战士王建堂出川抗战前,收到父亲赠送的写有“死”字的白布大旗……
抗战英雄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只因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候。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
布满弹孔的连旗、被折弯的步枪……在“刘老庄连”连史馆,一件件文物静静摆放,无声诉说着79年前那场战斗。
1943年3月,为掩护战友和群众转移,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82名战士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近百人,战斗到最后一名战士生命最后一刻。
晚霞褪去,战友和群众已安全转移。当地群众打扫战场时看到,4连的战士们仍然保持着生前搏斗的姿势:有的怒目圆睁,匍匐在战壕里;有的紧握弯曲了的刺刀,弓着一条腿斜靠在大树旁;有的双手紧紧抓着敌人头发;有的嘴里狠狠咬着敌人耳朵……
还有许许多多抗战英雄也作出了一样的选择。
杨靖宇食棉絮、啃树皮,率部坚持战斗,直至战死仍然保持射击姿势;后来被称为“白刃格斗英雄连”的战士们与敌人进行肉搏战,取得最后胜利……
抗战英雄不畏强暴、誓与敌人血战到底,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在北京市密云区张家坟村的山岩上,一尊5米高的花岗岩女性雕塑格外醒目。
她就是“英雄母亲”邓玉芬。抗战爆发后,她先后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面对沉重的打击,邓玉芬硬是咬牙挺住了。她脸上的笑容少了,但对抗日工作更积极了,对子弟兵更亲了。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邓玉芬眼噙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儿子们:咱们胜利了!
临终前,邓玉芬对乡亲们说:“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孩子们回来。”
“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当年华北平原上一个庄户人家写下的对联,就是邓玉芬一家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面对中日两国国力的巨大差距,中国人民从未失去必胜的信念。
“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左权将军在给亲人的家书中憧憬着光明的未来;“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信念如炬、誓言铿锵……
正是因为有坚不可摧的信念,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前仆后继赴国难,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历史长空,抗战英雄灿若星辰,熠熠生辉。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
|